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共5则范文)

栏目: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发布:2025-01-08浏览:1收藏

第一篇: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共)

【篇一】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的战略,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自贸区建设,是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发挥“中国力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

本人是在一所以人文社科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见长的省属高校工作,目前有机会在省委党校系统性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理论水平,对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契机中,进一步抢抓机遇,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在大湾区建设教育高地、人才高地、人文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对于省属高校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间人文合作交流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进一步扩大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粤港澳高校联盟”已于2016年11月成立,目前已有28所高校参加。近年来粤港澳高校合作成果丰富,本科合作项目接近190个,并首批立项建设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随着机遇的到来,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广度深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合作共建科技及信息领域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外,可以逐步吸纳更多有特色的广东高校进入联盟,在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学分互认、人才培养、合作开发课程、智库建设方面协同发展,建设共建共享平台,整合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探索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

二、培养一流国际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广东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国际化的人才至关重要。一方面部分广东高校可积极借助港澳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并在自身特色上与国际化接轨,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另一方面粤港澳高校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也可创新整合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积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积极构建粤港澳高校集群发展新机制,同时积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另外,随着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创造、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的完善,湾区也一定可以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

三、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专家预测,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未来大湾区内“半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生活圈”的实现,下一步,粤港澳的合作空间将会非常大,粤港澳青年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原有“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澳门“千人计划”等重点项目国家还将大力实施,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的机会是越来越多。除了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外,还可在粤港澳三地举办大湾区各类青年高峰论坛及组织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另外,港澳青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也是非常好的载体,也可邀请港澳青年参与广东高校举办的如“三下乡”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让粤港澳青年未来都多参与国内可持续发展及扶贫等工作。粤港澳青年的正能量交流,定能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篇二】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党校学习期间,通过专家教授的专题辅导,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岭南师范院校办学进程中难得的历史机遇,服务好湾区建设,岭南师范学院大有作为。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岭南师范学院新的发展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经济、科技、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粗看之下,湛江似乎离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的距离,但细思之后,却发现湛江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湛江恰好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海南自贸区和环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等四大国家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上。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广东时,亲自点名要推动湛江的发展。广东省已经把湛江列为要全力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沿海现代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科教中心、交通枢纽。随着机场、高铁、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实施,巴斯夫等产业巨头落户,千万吨级钢铁炼化项目投产增效,临港产业、滨海旅游、军民融合、现代特色农业,湛江的城市格局、区域地位正日益凸显。湛江的发展正受到高层的越来越多的重视。过去,我们总是把远离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作为岭南师范学院办学的地理劣势,而今天,这种劣势已经180度大转弯,变成了岭南师范学院办学的“地利”,岭南师范也因此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坚持“两性两型”,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岭南师范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怎样才能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在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同时将机遇转变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发展呢?在我看来,岭南师范学院必须坚持“两性两型”发学定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才能大有作为。

在今年初的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将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两性两型”办学定位写进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三步走”,通过全面聚焦“两性两型”、全面落实“两性两型”、全面凸显“两性两型”,用10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除了加速经济转型发展,更要注重教育的发展。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岭南师范学院明确坚守“两性两型”办学定位,高举教师教育的师范大旗,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征程必然也同时是服务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征程。

当前,岭南师范学院正在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师范教育的合作共进,策划举办“两区一群”(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和环北部湾城市群)新师范+教育信息化2.0高峰论坛,筹建智慧教育产业学院,跟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中心、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趋势,探索推进适应教育教学新形态的智慧教育,着手布局未来教师教育。

三、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一名学校中层干部,本人负责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处两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贯穿着学生进校、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重大使命落在我肩上就具体化为一句话,即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提毛提质”为主题,认真抓好招生工作。主动对接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公费师范生招生名额,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读师范专业,落实“阳光招生”,努力挖掘办学潜力,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广东省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做出岭师贡献。切实提高宣传质量,不断优化学校生源,以高质量的招生工作服务学校“两性两型”办学定位。

2、以“水平提升”为主题,切实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学风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提升服务育人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提升管理育人水平,实现信息化和人文化的融合;

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学工团队专业能力。只要坚持五个“提升”不松懈,就一定能够增强学生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3.以“精准服务”为主题,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打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品牌活动,深化就业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就业质量,加强与国家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等优质单位联系,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市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篇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大机遇、一篇大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说是广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广东各项工作的一个纲,必须举全省之力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与未来突破”这堂课,为我们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合作发展的新态势以及粤港澳合作的模式创新和战略突破,对于我们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引作用。除此以外,课上老师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所切入的一些新角度也很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用“木桶效应”来解释粤港澳各地的合作。不仅是要补齐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短板,更要注意的,是这一区域内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紧密箍合度。如果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箍合得不够紧密,那么效益就会外溢,自然也就产生不了“1+1>2”的效果。这确实是区域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各地在发展规划上都只考虑或主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极少将自身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发展进行通盘考虑,进行一个合理分工。这就导致了一哄而上现象的出现,使得竞争变得无序,内耗频繁,造成资源浪费。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要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关系,避免出现以前的这种状况。

其次,是关于港澳地区的深度回归。港澳回归已经20年了,除了政治上的主权回归,还应当进入一个更高的回归层次,那就是经济的回归、社会的回归、民生和民意的回归,我个人的理解,还有一个回归极端重要,那就是文化心理层面的回归。要让港澳人民从内心真正认同(至少是理解)内地的文化、制度、习俗,同时,也要让内地人民同样认同(至少是理解)港澳的文化、制度、习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本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现象却还没有出现,相反却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赋予了一个推进“一国两制”新实践的使命,这也是探索港澳地区深度回归的重要举措。此外,我们的“一国两制”实践要进入新境界,成功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需要粤港澳大湾区来探索实验的。从这一层面上看的话,我们也就很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算政治账、算长远账”的含义了。

再次,从历史上来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延续。从古自今,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特殊文化、经济共同体。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更是被规划为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和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范例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之路,还曾被社会学界、经济学界誉为“珠江模式”。所以,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面对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而进行新实践的一个新形式,其内核,仍然是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内容却要更加丰富。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要从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去寻找经验和启示。

最后,还有一个担忧,就是“新瓶装旧酒”。我们过去有很多的规划,其中不乏大规划,最终都未取得设计预想中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并未有太多的创新。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内容上,特别是在推进规划的体制机制上,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这就使得规划陷入周而复始的反复,仍然在原地打转,并未解决太多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篇四】

近日,我阅读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全篇分十一章,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我们坚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干部群众的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共同努力下,按照《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定能如期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篇五】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意在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所驱,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里程碑。

《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背景出发,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打造我国世界级一流的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广东经济往更高更快速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有着深刻的影响。

《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细读《纲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深远的战略思维——祖国强大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城市综合群。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中国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将这位于中国南部的第四个湾区建成、建好。每每想到祖国发展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

【篇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2019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这与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是一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许多重大部署、重大任务都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深刻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上级单位有关要求,奋发有为,积极主动投身到大湾区建设当中。

【篇七】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出台指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与港澳的协同发展能力,辐射到粤北地区,缩小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规划纲要》的总体与习近平到广东考察的讲话一脉相承,令人鼓舞。作为从粤北来到广州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刻感受到珠三角与粤北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差”和“落差”。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不解决这种矛盾,就很可能出现“木桶效应”,被短板制约了广东整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要提高广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为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指明了方向。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广东来说,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全省尤其是东西北部的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生态经济链条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文化水平更上一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打好基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篇一】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南方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一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摘要如下:

文章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大机遇、大文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文章指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该《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国家、人民带来难以修复的影响,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任何违背绿色发展、影响绿色发展的做法都应禁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依靠的就是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优势,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粤港澳三地当做一个整体,切实把改革开放的大门开的更大,把改革开放的步子拉的更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能让人民共享到发展的福祉,感受到发展的实惠,从而为了发展福祉而更加支持大湾区建设。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政策适应民情、适应国情、适应世情。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亟需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地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新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和实践,如今,大湾区建设已经吹响号角,这艘改革开放的巨大航轮已经起航,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三大合作支撑,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既定轨道和目标前进。

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可以说,“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不仅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也让沿线国家受益。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需要我国建立健全改革开放体系,完善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一带一路”建设更进一步的促进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施展本领的广阔空间和宽广舞台。

【篇三】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明了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准确把握、牢牢贯彻这些事关大湾区未来的根本性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基本原则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锚定方向,至关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指导理念。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牢牢遵循“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六大基本原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化对大湾区战略定位的认识。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在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紧扣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推进。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绿色智慧节能低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到2022年,实现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务之急,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大胆创新路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四】

2月18日,对珠港澳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纲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共5则范文)

第一篇: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共)【篇一】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