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77

栏目:观后感发布:2025-01-08浏览:1收藏

第一篇:《天安门》观后感

《天安门》观后感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我们集体观看了《天安门》这部电影。对此感触颇深。

《天安门》这部影片描写了建国前夕,在晋察冀军区抗美剧社舞美队接受了紧急命令——装修布置天安门,晋察冀军区抗美剧社舞美队仅用了28天的时候就完成了天安门的装修布置任务,从而保证了开国大典的如期举行。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面对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设计方案如火如荼地实施当中,不满意的声音却此起彼伏;与其他部队的纷争最终使得田震英受伤;安装灯笼时发现灯笼过小等等。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采取一系列方案来克服困难。向不同的人民群众征求意见,群求社会各界的帮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影片当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社会各界全心全意帮助晋察冀军区抗美剧社舞美队一同装修布置天安门。不管身处何种地位,身兼何种职位,每个人都乐意为开国大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灯笼扎坏了,四位扎灯笼的师傅都深深自责,甚至于要摘掉自己的牌子。为了做出大灯笼,蔺师傅甚至拆掉家里的百年竹梁。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对任务的负责,我看到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开国的热情。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像毛主席那样的伟人,我们很难看到普通民众所做出的奉献,晋察冀军区抗美剧社舞美队只是一个代表,还有浩浩荡荡的解放军,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开国大典奉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是历史的小人物,但是历史却不能没有这些小人物。

天安门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精神图腾。可是已经化为精神符号的一个建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修葺历史却没多少人知道,那8个经常出现在我们幼稚画笔下的大灯笼却还有着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天安门》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至少它用了一种尽量通俗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了一段历史,向人们展现了普通民众对新中国的奉献。

此外,片中小马列坐在城楼屋顶挥舞红旗、老手艺师傅向着自己做出来的巨型灯笼敬礼、部长将自己的怀表送给舞美队队长,都强烈地投射着传承的意味——信念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以及希望的传承。从这些感情饱满的画面语言中,我读出一种爱国情结。

社会进步,时代变幻,当年人们的心境似乎在如今变得异常难以实现。集体主义,团结精神在现如今淡化了许多,似乎人们都难以找到当初的那种激情。破旧的城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修善下变得富丽堂皇,然而人与人之间却再也回不到曾经那样心连心。

如果现在,人们能像当初一样,全国上下一心,人与人之间能够互帮互助,不过分谋求私利,重视友谊,重视团结,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我相信社会的发展必将是朝前迈进的。

第二篇:《天安门》观后感

胜利所必要的精神力量

——电影《天安门》观后感

当日本的丰臣秀吉决定侵略朝鲜进而占领中国时。当时的中国,已经没有明朝开国时期的朝气,思想混乱,组织混乱,吏治腐败,毫无部队旳理念可言。对比当日本所有规模的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所以丰臣秀吉认为成功就在眼前,稳操胜券。

然而他错了,即使他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明朝的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也一定会输。因为他不懂得中国人的精神。

几百年后的1937年,日本人决定向中国开战。当时的日本比中国强盛太多,士兵精锐,武器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劝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的精神。

他们不明白,优越的物质基础确实是成功的捷径,但精神力量才是成功所必要的。中国五千年来,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团结、牺牲、无所畏惧。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根本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中国精神。

当我看完《天安门》这部电影时,内心由衷充满了对祖国伟大的感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确实落于人后,然而中国人民的心是一致的,这种集中向上,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能左右事情的关键,就像蚂蚁再小,也能洞穿千里的河堤。打动我的并不是天安门本身的宏大,而是站在天安门上,代表中国精神的人民,无论是负责筹备工作的舞美队战士,还是带领我们一路前行的人民主席。如果说北平和平解放是中国精神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领土上宣告的成功。那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则是中国精神在团结一致,开创美好未来上吹响的号角。当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接到率舞美队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改造翻修,以供开国大典使用的紧急任务时,我想他背起的不只是心中的忐忑,而更多的是全国所汇聚的期盼。支撑他的也不只是上级的要求,应该是伟大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的国家,我现在就代表着他。光想想就令我激情澎湃。

困难总是存在,长期的战乱失修,天安门的破败荒凉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翻修时间只有短短的28天。一边是体现国家尊严和形象的浩大工程,一边是所剩无几的时间。我看到他们最初的方案被否决,看到他们备受社会和其他部队的质疑,也看到了他们在起先灯笼挂上去后由欣喜到失落的转变,无从下手的困扰。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在每次打击后我更看到了他们重新站立,忙碌的身姿。特别是在他们在初次制作大红灯笼失败后,想到的并不是放弃,而是更好地完成。从一开始田震英和队友们就没有畏怯退缩,他们怀着为新中国拼命奋斗、完成好任务就去见毛主席的火热信念,坚定地向着目标冲击。

这是天安门的新生。当田震英在张部长的带领下来到天安门,镜头以灰暗压抑的影调给观众展示了一个陈旧破败的天安门:腐朽的铁门推开,一群乌鸦乱飞,两位穿着同样破旧长衫的天安门旧日的“守护者”为他们砸开了布满灰尘的铁锁,伴随着铁锁的敲打声我们看到天安门广场上杂草丛生,蛇鼠出没。影片在突出天安门改造任务艰巨的同时,也为展现它将来的新面貌埋下了伏笔。最后,当八个大灯笼终于挂上了天安门城楼的时候,镜头仰拍,一个横摇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重新焕发光彩的天安门,一个经人民改造后的天安门。这是天安门的新生,当然也预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新生。

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新生。在整修天安门的过程中,人民获得了新生。片中以蔺师傅这样的旧时代的手艺人为代表。蔺师傅家世代为皇上扎灯笼,吃的是皇上给的俸禄。影片开头出现的蔺师傅是一个病怏怏的糟老头,大清国没了,丢了手艺,成天以斗蛐蛐为乐。走在金水桥上,还情不自禁地脱帽下跪,觉得这是皇上走的,咱老百姓走了要遭天打五雷轰。显然,蔺师傅是一个还生活在旧时代的人,旧思想根深蒂固。但在解放军的感召下,蔺师傅决定为天安门做灯笼。在此过程中,蔺师傅显示出从未有过的活力,与之前那个病怏怏的老头形成鲜明对比。灯笼做完后解放军向蔺师傅敬礼,蔺师傅回过头也笑呵呵地向着大红灯笼敬礼,与之前脱帽下跪的他形成对比。最后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观看开国大典的蔺师傅连辫子也剪了,长衫换成了中山装,为新中国深情地鞠了一躬,活脱脱摆脱了旧思想,打心眼儿里认同了新社会。

你问我现在还能不能做到当年那样的事迹,在那样短的时间内作出近乎完美的工作。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而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如果想要成功,无论在任何事情上,必要的确实是当年的一种精神--中国精神。如果你只看到了全国范围上财力人力的投入,只看到了来自上级领导带给他们的压力。你也就忽视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最中心的理念,他们从未放弃,永不妥协,积极应对才是胜利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本源就是精神力量!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韩愈之所以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就在于他以文载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所以至今仍释放出深沉的感召力,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式精神历千百年而不变。“中国精神”在迎接挑战中彰显、升华和创新,学会坚强、自信、友爱、奉献,正是“中国精神”新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根本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必定坚不可摧、巍然挺立。

环艺1301班 刘擎之 1061413121

第三篇:《天安门》观后感

《天安门》观后感

为祖国贺岁,就像给长辈祝寿,不宜悲情惨烈的题材,也不宜无厘头的闹剧。《天安门》是一部欢乐祥和、精神向上、对祖国有情怀的献礼片,真正的为祖国高兴,干杯。

片中小马列坐在城楼屋顶挥舞红旗、老手艺师傅向着自己做出来的巨型灯笼敬礼、部长将自己的怀表送给舞美队队长,都强烈地投射着传承的意味信念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以及希望的传承。从这些感情饱满的画面语言中,我读出一种爱国情结。

片中田震英虽为没握住主席的手抱憾,念念不忘的是一代伟人的英姿和浓厚的兄弟情。而今天的我,看着历史长河中的点滴浪花忍不住随之喜随之忧,被深深地感动。我是被这些质朴的人民感动,而我更是被我们可爱的中国而感动。我可爱的中国,我为你自豪。

随着电影那激昂的旋律,渐渐的,我感到自己的胸膛在膨胀,脸庞在发热,眼眶在湿润,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情脆弱或容易激动的人,将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什么在别人看来感人的影视剧、文学作品,都没有让我留下过感动的泪水,但是这次,我却莫名其妙的流泪了。此时此刻,我彻底抛掉了以往对国人很多陋习的鄙视,抛掉了自己曾经的自卑。

那个曾经已经破旧了的天安门城楼,在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的改造和维护下,已经是新中国的象征,如今的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多少人会在天安门前留下永远的记念?多少人会在来到这里时热泪盈眶?62年了,共和国迎来了自己的一个生日,也迎来了建党90周年的日子。“人民万岁”那嘹亮的声音依然在耳,天安门所代表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巍然屹立,让人如何不感动和激动?天安门,中国人心中永远神圣的天安门。

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天安门城楼进行全面改造翻修的重大任务,是舞美队神通广大,更有着当时全中国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影响。如果把这个任务放到今天,窃以为当下政府没有能力如此迅速地完成。我们不看汶川大地震,不看北京奥运会,不看60年庆国典礼,因为特殊个案对一般情况几乎没有影响。为什么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每次已下乡就有那么多百姓上前诉苦;为什么钓鱼情况出现那么久,迟迟不能解决,直到张军站出来;为什么中央制定的政策出台好几年,落实的情况仍是参差不齐……其中多少猫腻,多少贪污,多少玩忽职守,我们无从得知。现在的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建国初期老党员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希望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能够使广大的党员好好学习从前老党员的精神,发挥党员先进性,创先争优!

第四篇:天安门升旗观后感

天安门升旗仪式观后感

10月12日早上,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这是我第一次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为了观看升旗,我早上三点钟就起床,“披星戴月”地来到学校。望着像黑色幕似的、还是满天星斗的天空,我没有一丝睡意,反而比平时精神了许多。

我们到达天安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亮,只是在地平线的位置有了一点点的灰白色,天空上仍是一片漆黑。升旗仪式是在日出时候举行的,而现在……估计还要等上一个多小时。大家都在等待,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我们都看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灰白色逐渐变得温暖起来,一点一点地催促着黑色像西边挪动。那些嵌在幕上的星星们也开始随着黑色的变少而变淡。不知过了多久,东方镀上了一条金边。人群中有人说道:“看!长安街上来往的车辆没有了!”大家都看向旗杆,的确,国旗班的军人已经准备着升旗了。

广场上响起了庄严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升旗了!我感觉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精神一下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天安门》77

第一篇:《天安门》观后感《天安门》观后感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我们集体观看了《天安门》这部电影。对此感触颇深。《天安门》这部影片描…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