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

栏目: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发布:2025-01-08浏览:1收藏

第一篇: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

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

为期两天的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班已圆满结束,翻开记录本,字里行间再现当时四位老师生动精彩讲解技法、妙语连珠解答疑惑的景象。这次培训填充了我们大脑皮层新闻写作模块的空白,眼界得以开阔,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单位领导对我们的有意栽培,为我们争取到这一次宝贵的培训机会。下面将我的所学所思,作如下汇报:

一、新闻摄影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石营老师,可谓身经百战的摄影将军,他先给我们展示了他去往全国各地、各大赛事拍摄的照片。每一张精美照片的背后都是隐含着高超的技法,从拍摄角度的选取、快门速度的选择到对运动规律、比赛规则的掌握,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经常需要对领导外出招商调研、现场项目推进及各种会议等场景等进行摄影记录。但是很多时候符合“好照片”标准的却很少。好的拍摄照片,让人一眼就能清晰地看出照片所反映的事情、人物、地点,甚至无需添加文字说明,便能让人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没有在心中提前构图,便随意站位,导致角度不合适,时机不恰当,不能很好地表达意图。

摄影作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拍摄器材性能、拍摄人员的水平。

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需要对单位配备的摄影器材相当熟悉。要对其自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快门优先、程序曝光、手动模式、用户自定义模式等一些常用的拍摄常识了如指掌。

在日常工作中,我大都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对相关事记进行拍照记录。且不说如何用高清单反相机如何拍摄出好照片,用手机拍照同样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独到的眼光、敏捷的预判、准确的站位及恰当的时机捕捉。

工作中,很多时候的拍摄场景是动态的。如果不去提前布置环境、调整相机参数,有价值的东西往往转瞬即失。所以我们要快速地反应,一是要把相机设备时刻准备好,参数调整成相应的环境参数,能够端起来就拍;二是提前研究站位,比如要给领导视察拍照,不能追着领导的后面跟着走,要提前判断领导的行进路线,提前到达理想的拍摄位置,等待拍摄时机;三是要把相机调成连拍模式,防止出现被拍人物闭眼睛,不相干的人突然出现镜头前方等,导致照片选择受限。按住快门连拍三到四张基本上就够了,后期可以有挑选的余地。

只会拍照不够,后期处理软件比如PS、光影魔术手,也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因为照片经过修饰会带给别人更美的感受。

二、新闻写作、新闻言论写作

日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丁兆臻、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孙巍,就如何把写出大众心中的好新闻分享了自身的宝贵经验。让我对新闻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宣传稿意义重大。(一)根据工作撰写新闻宣传稿子,对于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如果面对每一件工作,都能够按照撰写新闻稿件的习惯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因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才要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果,这种思维习惯养成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能够增强。(二)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平时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全力去干,还要能通过新闻报道反映出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研究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三)新闻报道能够激励人更加努力的工作。无论是被报道的人或部门,还是撰写新闻的人,都会有成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无形中就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要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一)新闻宣传事件应满足读者好奇心。“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在于“创新”。有新意才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在开发区工作中,我们把工作中的新突破、新成果,及时通过新闻宣传报道传递到给他人,势必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可。(二)新闻宣传事件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把工作当事业干,做出一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来。新闻报道事件的选取,就应该侧重于具备典型性、代表性的群体、事件。(三)新闻宣传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通过新闻报道使大家建立正确认识,指导大家如何把工作做好。(四)新闻宣传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选择新闻素材的时候,要善于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众人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才算是一片好的新闻稿件。
再次,掌握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一)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二)通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三)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要求对论据的要求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文章的观点是起统帅作用的,由论点统帅论据,而论据材料又是立论的依据的基础,是支撑论点的,论点靠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得以成立。论据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充分、典型。由事入理,理从事出,事理相融。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
最后,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主要原因是练得少、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接下来的时间要坚持:(一)从模仿开始。这也是大家、名人必经的一条路。(二)善于学习,虚心请教,不要怕给别人添麻烦。(三)多与上级领导沟通、交流。(四)多读阅报纸、专刊等。(五)抓住投稿机会,并掌握一定的投稿技巧。
三、无人机操作与航拍
  中国地市报摄影协会会员陈凯东就熟练操作无人机航拍技术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大课。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无人机航拍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拍摄需要。单位为满足工作需要配备无人机进行航拍也是指日可待的。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无人机航拍技术看似简单有趣,实则需要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谨慎的态度。无人机的飞行需要远离人、车和钢结构建筑物。同时,并非所有的场所都允许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好的航拍画面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连续飞行获得的,这中操作技法需要大量的练习。
  为了做好新闻宣传,获取优质的拍摄画面。不仅要熟练掌握飞行操控技术还要加强学习摄像器材知识和技术,如此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四、总结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次培训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对我们写好工作宣传报道的启蒙。接下来工作中,我将要以此次培训作为先行理论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切实把宣传报道工作做好。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使自己尽快在工作宣传报道这方面成为熟手、好手、能手、大手。

第二篇: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班讲义:说说新闻由头

黄冈日报社 刘富中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就是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一,什么是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其它的新闻报道体裁如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请看2009年9月15日《鄂东晚报》头版头条消息:艺苑奇葩争芳斗艳 犁园妙笔推陈出新(眉题)黄梅戏娘家唱响二十载声名播九州(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说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即将开幕,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昨日欢聚一起,你一笔,他一字,书写了一幅楹联:响震东山,南北西咸同敲金戛玉;音溶秋月,春冬夏常睹甘雨和风。

这幅楹联的意思是:黄梅戏的锣鼓音响和唱腔如敲金戛玉一样的好听,演员的声音溶进了秋夜的月色,春冬夏都能看到他们的演出,每看一场戏,都像沐浴了甘雨和风。这则消息的的新闻由头就是黄梅县楹联协会的几个老戏迷书写楹联称赞黄梅戏。用“昨天”写的对联作新闻由头,时间近,事情新,而且对联颇有特色,形象概述了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和演出效果。用此作新闻由头,可谓新颖别致。

“由头”是什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可作为借口的事。新闻由头的概念,并不是“新闻”与“由头”的释义的简单相加,它是指重要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引子。这里的关键是,“引子”必须是当天的(至少是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如果运用的“引子”与原来的新闻事实,在时间差距上不大,那么,不仅“引子”体现不出多大价值,而且报道出来的新闻还是读者、观众、听众所不喜欢的旧闻。

请看2012年3月7日《黄冈日报》的一则新闻:盖环境友好型大厦 建资源节约型工程(引题)湖北本格公司“高频焊接”和谐生态(主题)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临海矗立于深圳大铲岛的前湾LNG电厂,与海滩、海浪、海鸥等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来此观光者无不为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由衷赞叹。

这个电厂的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是由中南钢结构集团湖北本格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制造并安装的。

3月5日,目送来自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远去,公司总经理戴国华走进计财科,看了看台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是偶然巧合吗?

这则新闻采用的是复合式导语,新闻六要素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通过描写、叙述和设置悬念来逐渐交待。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用一个特写镜头,“放大”电厂,吊起读者的味口;第二自然段交待电厂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结构的来历;第三自然用“最新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来说明: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对于本格公司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导语在使用“由头”时的写法,非常引人入胜。其“引子”是:3月5日,公司总经理戴国华目送吉林省的3辆载重卡车满载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檩条、横梁、立柱等材料走了后,到计财科看账:公司从去年9月6日正式投产到今天,刚好半年;这180天实现产值1.8亿元,恰好每天100万元。这个“引子”与公司引进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生产设备和技术,突破高频焊接薄壁的瓶颈的新闻事实相距半年,而这“半年”所发生的事情无疑是读者想要知道的。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如果把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即把新闻由头比作“藤”,而把新闻比作“瓜”,的确,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的联系。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很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请看1994年6月8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黄梅戏乡添新曲 两代秀才弄金梭(标题)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黄梅戏的故乡黄梅县,过去“男耕女织配成双”,如今有父子三个作搭档,开办家庭织布厂,带出了一个纺织村。

6月2日,这黄家父子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他们黄家织布厂产品的门店。

这是一则人物新闻,“两代秀才弄金梭”,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时间跨度30多年,要把他们的事儿报道出来,就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6月2日投资24万元,买下小池自由贸易区一栋4层的楼房,作为经销服们产品的门店”,记者眼前一亮,这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由头。

在事件性报道中,它的导语具有新闻由头,但这种由头不具备审美的直观性,如会议新闻、一般的动态新闻等。非事件性题材的新闻,就需要记者用主观审美的创造力来找到具有张力的新闻由头。

有一条《花椰菜贮藏保鲜技术已过关》的新闻,猛一看题目,也就是某一项技术通过了鉴定的一条很一般的消息,但导语却语出不凡:“元旦前后,黄州某些蔬菜商店的货架上出现了用塑料袋套装的花椰菜(俗称花菜),一棵棵新鲜洁白,招人喜爱。谁会想到,这是已经贮存了二、三个月的菜。这些菜花是北京市蔬菜贮藏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采用一项新技术贮存下来的。1月中旬,商业部在大同市召开了鉴定会,这项花椰菜保鲜技术正式通过鉴定。”记者在这里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写出了花椰菜的新鲜感觉,让一条“硬”消息,生成了一条“软”导语,把新闻写活了,其实,这种写法并不难,只要记者抓住新闻由头这根新鲜的“藤”,那么摘下来的新闻之“瓜”就会有新意。

二,新闻由头的依据

新闻由头,即新闻的报道依据,是新闻报道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价值依据与时间依据。它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

新闻由头要回答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中各有不同的侧重:事件性新闻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主要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

1,价值依据 报道首先应当努力表明事实的新闻价值。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定要在导语中表明。有些事实,其新闻价值不够明显,导语中如不表明,读者就难以理解报道的必要性。请看这一导语:黄冈市劳动模范、三泰棉纺织公司青年工人吴琼芳昨日结婚了。

吴琼芳虽然是一个市级劳模,但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按西方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零”,这是构不成新闻的。所以读者会提出疑问,她结婚也是新闻?我看了这条消息后,对导语进行了修改,同样也是报道这一事实,就能让人感到其价值所在:

三泰纺织公司挡车工吴琼芳,曾表示不达到连续50万米无次布不结婚。昨天,她在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后,高高兴兴办了喜事。

后一条导语,与其说是报道“结婚”,不如说是报道这位普通女工做了不平凡的事,即“创造了连续50万米无次布的黄冈市最高纪录”,这样就把“结婚”背后的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显示出来了,以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体现报道的价值依据,回答的是为何要报道的问题。事件性新闻在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时,着重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它的报道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效性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回答好“为何要在现在报道”这一问题。但是,新近发生了那么多的事实,你为何独独挑这一件来报道?你的回答当然是这一事实有报道价值。所以,如何表明你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依据,成了事件性新闻写作的重要问题。

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表明新闻事实的价值依据。

(1),突出法。突出法的意义在于将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某些内容在导语中特别加以醒目处理,让人开门见山一下子就能把握到报道的价值依据。

在某些事实中,其不同的新闻要素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按西方的新闻数学公式,“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根据前者,“不平常人”不管做的是多么平常的事,也可能构成新闻,报道时只要表明其“不平常”的身份,即解决了新闻由头。根据后者,“平常人”所做的事,必须具有“不平常”性才能构成新闻,所以,报道时一定要将其事实的不平常性突出出来。其他的新闻要素,只要具有显著性特点,也可以作价值依据突出以解决报道的新闻由头。如:“早上八点钟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这里突出的是“何地”这一要素。中央国家机关迟到现象显然比一般单位更引人注目。又如,工人们每天都要上班,但过年过节还坚持在岗位上就是新闻。这时,时间要素就是报道的新闻由头。

对某些要素在导语中作突出处理,是消息写作中的一个进步。是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过去的消息写作很重视第一段的“撮要”功能。如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把新闻的格式分为撮要与详记两部分,“新闻之第一段,曰撮要。”它所包括的,“不出下列之六种,即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为何及如何?是也。”可见,所谓“撮要”并不是对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作突出处理。之所以要在导语中包罗诸要素,是因为电讯事业刚刚诞生,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记者担心发了第一段后机器出故障,后面的内容发不出去。等到后来技术发达了,记者可以一次把一条消息完整地发出,在消息一开头仅将其报道价值凸显也就成了可能。

突出的另一面即是隐去法,对不重要的内容作隐约处理。突出与隐去是相辅相成的,有突出必有隐去。隐去一些,另一些内容就变得突出了。消息导语从“全型”的、“晒衣绳式”的第一代导语,发展到“部分要素式”的第二代导语,就是将另一部分要素作了隐约处理。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在事先没有发出警告的情况下,住在15号街433号的30岁的铸铜工布拉迪,星期五早晨8点钟过后不久,走进他的兄弟威廉在拉涅西街45号开设的店铺,并且向他的兄弟的身上开了3枪。

这是早已停刊的美国《底特律日报》在1911年曾经刊登过的一条“全型导语”,六要素俱全。所报道的事实的价值不够鲜明。如作突出法处理,就要将一些不要紧的信息作隐去处理:

一个铸铜工星期五早晨8点多钟在拉涅西街45号的店铺,向他的兄弟开了3枪。

可见,隐去与突出有着必然的联系,惟有“隐去”,方有“突出”。

(2),渲染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可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请看2006年4月21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机杼声穿越历史 木兰景独秀荆楚(眉题)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听见机杼声,便会想起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想起花木兰,便会滋生去这位古代巾帼俊杰的故里走走看看的欲望。

昨日下午,女英雄故里的武汉市黄陂区旅游部门在来我市举行的木兰山旅游推介会上说,机杼声穿越了历史时空,木兰山景区已独秀于荆楚名胜,成为集访古、探险、漂流、疗养、观光、娱乐、集会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热线。景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目前报名于今年“五一黄金周”组团前往旅游的旅行社络绎不绝。

这篇报道的主信息也在标题中表明。导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说黄陂区来我市推介木兰山旅游热线,读者可能感受不到其新闻价值。导语对景区的“神奇”稍作渲染,即令读者大开眼界,叹为奇观,欲知愿望顿生。

以渲染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防止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消息写作必须是:以最短的文字,以最朴素的表述,将最重要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而渲染之法如果不加适当控制,首先就有可能造成篇幅过长的问题。因此,一定要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如《陕北有煤海》的导语:

记者本月上旬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

这条报道的新闻价值就在于煤成了“海”,以其数量之多而构成报道依据。所以,对“煤海”作点渲染是必要的。这条导语仅用了一二十个字,就把“海”之貌勾画出来了,十分传神。

渲染法要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显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消息不能仅靠文字的生动来引人注目。1995年我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市开幕,一条消息是这样来渲染的:

红脸蛋红肚兜红抓髻,以东北之宝人参作拟人形象设计的吉祥物人参娃展现了吉林人敦厚、诚挚的热情。大型文体表演《冰雪颂歌》中,身披白、粉、宝石蓝各色轻纱,头戴晶莹冰花头饰的60名“雾淞少女”飘浮冰上,尽展人间仙境,体现了吉林人的智慧和洒脱。吉林省又一次争得了在这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冬运会的机会。

过多描写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了,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冬运会开幕则被淹没了。

(3)反常法。着意揭示事物包含的矛盾现象,通过矛盾来表现事物的反常性,以此来凸现新闻价值。如“中国最小的狩猎民族有了第一名大学生”,抓住“最小”与“第一名大学生”的矛盾,突出新闻价值。又如《“武化”门前观春潮》的导语:

正月十四,雪后的大别山区寒气袭人。天还没亮,鄂东最大的化肥厂——武穴化肥厂的大门口,就熙熙攘攘聚集起四五百人。汽车、拖拉机、摩托、板车、自行车排成几条龙,车主们都伸长脖子,望着大门口那一长溜开票交款的队伍,只盼同伴一吆喝,能早点进厂装化肥。

对这景象,武穴化肥厂厂长姚春也十分惊讶:“往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是化肥销售淡季,都是我们去给农民兄弟送肥上门,今年却是农民兄弟主动给咱“拜年”来喽„„

这段文字着意强调的是“冷”与“热”、“淡季”与“旺季”的矛盾,从今年与往年的巨大反差中见出事物的变化。西方关于新闻的定义,就特别突出事物的反常性。如我们熟悉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即是。反常性通常表现为一种角色反串。事物的运行,既有正常的情况,也有反常的情况。西方的新闻价值取向更看重反常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多动脑筋,也可以把握到这一点,如郭玲春报道关于表彰新闻工作者的大会,就注意到了“常年”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与“今天”他们扮演的角色的反差:“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了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4),评价法。有些新闻事实的价值不易被人感知,需要有简短的评论来揭示其意义,这样才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如2010年4月30日《鄂东晚报》的一则消息:麻城发现世界最大映山红群落(标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出席昨天第二届中国麻城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麻城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这个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将造福人类、惠及子孙后代。”

这样的事实,如果要想让一般读者判断出其价值,介绍会议内容本身虽然也是可以的,但会把篇幅拉得很长,而用评价法,寥寥数字就点出其价值。

评价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自评法,一是他评法。

自评法,由记者直接作出评价,在叙述事实的同时附带道出事实的意义。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一个并无实权的关工委,一群两鬓苍苍不辞辛苦的老同志,却乐于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办实事,善于帮助弱势群体解难题,形成读书活动、法制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告别网吧四个特色品牌,为加强和改进黄州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全区的和谐平安与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月23日,在东湖街道召开的黄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双先”表彰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来自基层的32个关工委组织、40名先进工作者和11名优秀法制教育报告员,受到区关工委、区文明办的表彰。

他评法,通常是引用他人的话来表明其价值。如: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巴河文苑》创刊号昨天与读者见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新华说:“这本杂志聚集了大别山脉、巴河两岸文学艺术人才的佳作精品,把鄂东厚重的文人历史、秀美的山川景色尽展人前。”

对于一般的消息来说,应当是尽量少用议论,因为较多的评价可能会给人主观色彩较浓之感。他评法因为是引用了他人的见解,所以比较而言,要比自评法显得客观些。这大概是西方记者乐于使用的原因。福克斯将这种手法称为是当代新闻报道的一个“必需的特征”。“它们可使读者感到与报上所登的新闻当事人发生最密切的接触。假如说对大多数报道而言记者的角色就是在读者和新闻事件之间担任中介人,那么使用直接引语他们至少可以退居一旁而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为自己说话。”

(5),细节、现场描写法。一些事实,如果只是简单地、朴素地直叙其事,其新闻价值可能难以显示。如果是对其规模、特征、性质等稍加渲染,就能以其“风采”来显示其新闻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最能体现新闻发生时间的环境特征、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引出新闻报道主题。写细节、写现场,起始的关键在于记者采访中的工作:在采访中如何捕捉到最有诱惑力、感染力的一个横截面。有了它们,可以使稿子富有一些生动的笔触、有更强的表现力。问题在于,它们怎样与概括性的语言融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如1994年5月21日《湖北农民报》的一则消息:“迷魂阵”迷倒东洋女(标题)

本报讯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八张张开的渔网弯弯曲曲,布成一个八卦阵势。在船蒿的驱赶下,鱼儿成群结对地往渔网里钻,以为找到了躲避捕捞的安全场所。渔民收网了。受骗上当的鱼儿左冲右突,跳下跳下,拼死拼活也没寻到一条生还之路,不得不流着悔恨的眼泪滑进渔舱„„这是一幅黄州农民画的内容。

一位东洋女士的目光,被这幅名为《迷魂阵》的农民画给紧紧地拴住了。她打开钱包,掏出1000元人民币„„

这位东洋女子名叫门胁京子,是日本境港市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5月15日,她偕同10会员来华参观访问,作客“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黄州市,对黄州农民画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则消息的新闻由头描写生动,文字简洁,现场感强,让人爱读。现场景象常常表现为一种凝结的画面。在具体的写作上,寻找细节、观察现场有必要借鉴新闻照片展示出的形象。经验性报道是我们报纸上常见的品种,光用数字结果与公报式文字讲成就,容易让人倒胃口。实际上,每一件宏观的大事都是由一个个小场面、小细节、小景观累积而成的,有时只不过需要人略一点染,一个活生生的画图就跃然纸上了。

再看2006年1月5日《湖北日报》的一则消息:丹心贯日月 风范昭后人(眉题)黄州各界人士纪念陈潭秋诞辰110周年(主题)

本报讯 记者张辉 通讯员刘富中报道:身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的西服,手持一本《新青年》杂志,眺望远方„„这巍然矗立于“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前的陈潭秋铜像,昨日在蒙蒙细雨之中,接受黄州各界人士三鞠躬——为着陈潭秋烈士诞辰110周年。

以细节、现场描写法来显示事实的报道价值,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意文字的简洁,尽可能地以最经济的文字来完成渲染效果。二是文字不宜过于花哨。过之,即有哗众取宠之嫌,让人觉得不够实事求是。过多描写会显得有些节外生枝,一些评价性的形容词也有“造势”之嫌,而主要信息往往就被淹没了。

总而言之,在我们平时的采访中,只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身边的新闻,然后,在采访中多问、多记、多观察,就不难给这个新闻找个发布的由头。2,时间依据

导语中应当努力表明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以必须要有能表明“新近”的时间标识,否则读者就难以感觉到所报道的事实是新闻的而不是历史的。请看下面这条报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制》: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晚报专电 1935年6月2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劳工组织第19届国际劳工大会上,与会各国缔结了《关于每周工时减少到40小时公约》(即第47 号公约)。公约规定,凡批准该公约的会员国,应在不降低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每周40小时工时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5天工作制。不仅所有发达国家,而且大多数发展,甚至多数公认的最不发达国家也实行5天工作制。在已了解到的世界上175个国家中,有144个实行5天工作制。在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也有37个实行5天工作制。

这是我国实行“双休日”后新华社发的一个背景性的资料。有的媒体将它当成一条消息发了。但这条报道一开始就是写几十年前的事情,这既不是“新近发生的”、也不是“新近发现的”的事实,为何此时当成新闻来报道?读者定会不知其解。

由此可见,解决好报道的新闻由头,是满足新闻报道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强调了报道的时间依据,但对报道的价值依据未作限定,这正是人们试图对其定义作出修改的原因。但一篇报道中,时间依据是绝对的,而价值依据是相对的,其价值大小是要受到一些相对的参数来决定的,只能在报道中具体处理。

一般而言,非事件性新闻比事件性新闻更需要考虑时间依据。因为它的时间性不如事件性新闻强,时间跨度大。所以,它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事实早就存在,为何现在要报道?

对于事件性新闻,因为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的报道,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它的时间依据是很明显的,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但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报道时间错过的情况下,如何将已成为“旧闻”的事实再作报道,也得考虑报道的时间依据。

消息如何寻找时间依据?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种途径。

(1),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非事件性新闻的。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故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如2011年2月23日《黄冈日报》头版偏头条的消息《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综合报道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家乡创业,所选报道的由头就是回乡创业的一位农民新近发生的事情。

如:日丽风和花引蝶 枝繁叶茂凤还巢(眉题)黄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蔚成风尚(主题)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傅艳雯报道:2月20日,坐落在黄冈市新港路特1号的湖北石盛钰石业有限公司一开门,就有3个客户找上门来,签下总价值320万元的3份订单。公司总经理廖洪涛一脸掩饰不住的自豪与兴奋:“回乡创业的感觉真好!”

今年34岁的廖洪涛,家住黄州区东湖办事处六福湾村,199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

第一篇: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新闻写作培训班总结为期两天的通讯员新闻写作培训班已圆满结束,翻开记录本,字里行间再现当时四位老师生动精彩…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