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总结(五篇材料)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的学习科目当中,生物学科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学科,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以下是东星资源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想要获取更多文章,敬请关注东星资源网,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考点知识点
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唯一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选修知识
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
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
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类型
主要原理
注意问题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①核心:沼气工程
②优点: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可更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工程学原理
①“综合”表现在同时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不同气候带、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态工程模式应各具特色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考虑树种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
②考虑树种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稳定
③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策略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主要措施:退耕还林
主要困难:解决迁出湖区居民的生计问题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①种植耐旱的灌木、草和树
②确定合理载牧量
③改良表土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
①解决大气污染措施:禁止使用有铅汽油
②水污染:减少或禁止污水排放,进行污水净化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 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3、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位素标记法)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 →(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1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Ⅰ必背内容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注意其修正过程――课本阅读内容)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20.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
2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2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4.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25.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6.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7.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28.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9.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30.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传递.转化(少数叶绿素a)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3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2.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33.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
34.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大小还受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通过模拟探究实验看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35.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36.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37.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3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9.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40.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41.细胞的衰老是指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4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速率减缓;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三篇:《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文化素养
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 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有其自身的传
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迅速 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2)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
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中国必须把文化
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重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秃显,维护国家文化
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个性和特征。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6、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
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7、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①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②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
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
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教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社会实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充
分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
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一是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二是 “民族虚无主义”和
“ 历史虚无主义”。(5)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1)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要求:推动教育信
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上梅中学
曹明长老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
②区域性
③民族性
3、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②各民族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②是提高全民族
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综合探究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背的知识点总结(五篇材料)
本文2025-01-08 02:38:40发表“学校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8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