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最新2020(五篇模版)
第一篇: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最新2020
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此时重新学习《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一起来看看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最新2020精选5篇,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
以前我在市县一线岗位,大多数时间都是忙里忙外、大会小会,成天工作事务连连,甚至于节假日基本都搭进去了。也曾想多读点书,多充点电,可就是不知道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参加工作几十年,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那时的读书学习,多是翻阅文件和领导讲话。读书的目的也很现实,要么是为别人写讲话,要么是自己要讲话,基本上属于“临时抱佛脚”一类的。
调入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后,发现大机关、新岗位不完全是靠经验吃饭的地方,过去的一点所谓老经验、老底子在这个岗位上都显得十分苍白,明显感到思想、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读书,成了我角色转型的基本动作。有一次,我向领导去汇报工作,他把正在研读的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推荐给我。我当时觉得领导推荐读书,就是工作任务。带着任务,我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读后感到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饴,如同平品一杯醇酒,闻之欲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清风拂面,醍醐灌顶!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本书跋中的自我评价:“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带有时代的烙印,所载之事、所述之理,我们很多同志都曾经经历过,所以读之十分亲切,悟之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特别是书中阐述的诸如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工作作风等等透射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给人以深深启迪。
信念愈坚,信心愈足。信心源于坚定的信念。这是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谋事愈远。这是书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局观、高视角。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爱之愈切,耕耘愈深。这是贯穿全书的浓浓情怀。正是对闽东这片土地爱得深,总书记当年主政闽东期间,精心耕耘不做半点虚功,脚踏实地不求功必在我。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发展理念,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发展理念落实到位。
思辩愈邃,行动愈健。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基本方法论。书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改革、发展、稳定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扎根愈深,力量愈劲。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这个伟大命题。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习总书记当时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
本书没有编年式地记录习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但是透过文字可以看到,早年作为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坚定的信仰,深沉的责任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历程;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博大情怀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正如本书序言所说:“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生动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工作水平。
浅读有得,应予分享。年初,我郑重地向秘书处提议,这本好书给办里每个人发一本,胡斐他们很重视,迅速落实,前不久,《摆脱贫困》已经到了我办每个人的案头。我充分相信大家会认真悟读。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摆脱贫困》照亮我们的心窗!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2
《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摆脱贫困》思想丰富深刻,文风生动亲切,饱含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特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认真汲取、全面开发、充分利用好《摆脱贫困》一书的“精神财富(项南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联系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通过对《摆脱贫困》一书的认真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粗浅体会。
第一点,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里解释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倡导解放思想,强调了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特别重要性。《摆脱贫困》一书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形成了系统的摆脱贫困的大思路以及富有创见的摆脱贫困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同时指出,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为民的鸿鹄之志,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赢得民心,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并提出通过努力学习来掌握摆脱贫困的科学方法。他在给宁德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专门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从扶贫者和贫困者来说,摆脱贫困、观念先飞、思想先行是最根本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滞后、思想贫乏、人穷志短。所以,摆脱贫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在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扶贫开发工作也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精准扶贫新战略,树立摆脱贫困的勇于担当意识,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基层探索,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智慧扶贫,观念先飞,思想先行,寻求新的“突围”之路,去夺取精确脱贫、精准脱贫的新胜利。
第二点,哲学思维,辩证施策。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与其他工作文集不一样,《摆脱贫困》一书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而是在每篇文章中、在每项工作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浓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统筹辩证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等。比如,书中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价值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行动至上的实践观念。再比如全局与局部统一融合、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观点,整体发展、协调发展的观点,小农业与现代化大农业辩证关系,乡镇企业发展必须寻求好自己的立足点及其“四个立足”等思想,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关系,实践为要与观念先行的关系,执政为民与反腐倡廉的关系等等的论述与洞见,无不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之,《摆脱贫困》一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典范。学习该书,首先应该学习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品格,按照其要求提高“抓扶贫、促发展”的看家本领。在新常态下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迈上新台阶。
第三点,埋头苦干,精准脱贫。“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重温习近平同志“发展要靠干部艰辛的劳动”的一系列认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特别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的调物价、调增速过程中,贫困居民更易受到冲击也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所以,我们务必要从“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凭良心把贫困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做到《摆脱贫困》书中所说的“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定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取信穷人,造福穷人。特别要结合第二轮“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深入贫困乡村农户,“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通过精准扶贫而实现精准脱贫。
作为扶贫人,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就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贫困居民同甘共苦,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3
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是习近平的第一本个人著作。收录了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
这本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而展开的书,还谈了许多其他问题,例如贪腐问题、作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一个人的第一本书通常很重要,许多作家正是从第一本书奠定的作品风格,而在这本书中,初现了习近平的发展与治理理念。读这本书会看到,其中许多观点与今日的国家治理理念一脉相承。26年前的习近平思考的“屠龙之术”,如今正在施展。不同的是,26年前面对的是一个地级市宁德,而今是一个庞大的中国。
习近平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这本书,是其中一把重要的钥匙。《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福建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又绝非易事。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薄弱、投资能力不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来到作为全省贫困地区的宁德,在这里担负起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集中全力摆脱贫困的历史重任。
摆脱贫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谋。谋从何来?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从调查研究中来。习近平同志上任以后,立即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走遍了闽东九县和毗邻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这个关键问题,形成了树立“‘先飞’意识”、学会“飞洋过海的艺术”、发展工业农业和念好山海经来使闽东“丰满羽翼”的摆脱贫困大思路。并且通过两年的埋头苦干,终于使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
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中。这个跨越,在世纪之交已经完成。如今,我国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而且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此时重新学习《摆脱贫困》这本书,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第一,有助于我们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主旋律,要搞“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要讲协调、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朝一处发,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扬、嘹亮、动听的好歌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宁德工作的大思路。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领导核心建设即党的自身建设,以新的意识、新的作风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推进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他提出要讲四句话:一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二是“熊掌和鱼肉,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三是“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四是“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第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使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实干兴邦之风在我们党世代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就是要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在宁德党政机关蔚然成风。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领导干部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赴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实干精神。他推崇焦裕禄精神,始终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提出要把学习焦裕禄精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第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他还针对新闻界的思想困惑指出,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他强调指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第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间不久,就总结出闽东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六个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克服急于求成倾向;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倾向;三是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确定产业发展政策要向具有资源优势的领域倾斜;四是生产力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将投入产出系数高低作为确定投资倾斜政策的依据,偏重沿海,兼顾山区;五是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确定用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工作中运用开放政策等方针;六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把科技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实效。习近平同志在离开宁德时的临别赠言中,特别讲了“加强理论学习”的问题,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向全党提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党史、军史、国史的号召。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总之,《摆脱贫困》这本书,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优良传统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是如何实现从摆脱贫困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别是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治理宁德时形成的许多工作思路同今天的治国理政思路是如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4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时,特别强调要制定与实际相符合的政策措施。一是发展要从实际出发。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希望能上一些大项目,如修铁路、建大港口、办开发区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的问题,他指出,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实际。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建设,实现逐步发展。他反复强调不图虚名讲实效,不能为开放而开放。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大农业”的区情;要依区情区力,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要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工业的发展要与自我平衡能力相适应;要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三是对外开放要从实际出发。他说,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四是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究竟如何宣传闽东文化,他提出了四点符合闽东实际的建设性意见。“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对一个地区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客观分析,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街道、少数民族家庭开展调查研究。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和讲话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有感而发。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
《摆脱贫困》充满哲学思想,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教材。书中收录的29篇文章和讲话篇篇充满辩证思维和智慧,让贫困地区看到希望,找到摆脱贫困的科学路径。在如何看待宁德地区的贫困和发展时,他提出:“‘硬’的我们缺少条件,可以多讲‘软’的。”“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他在《闽东之光》一文中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在如何促进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他提出要抓主要矛盾。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大关系和认识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四大关系,堪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十大关系”。宁德地区摆脱贫困不能只停留于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总书记也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
简约朴实的文风
邓小平曾经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写作过程是再思考和锻炼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写作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形式表达出来,文风代表工作作风。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不断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勤奋写作。从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就是典范。拜读这些作品,犹如清风扑面,只有短、时、新,一扫假、大、空;篇篇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只有朴实严谨之风,没有矫揉造作之气;句句讲的是实话,处处流露出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拜读这些作品,犹如领袖坐在对面促膝谈心,在循循善诱中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他在《为官四要》中告诉年轻人为人处世特别是为官的基本道理,“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朴实语言中蕴含着真理,读后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
一、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上有个用语,叫“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预言本身实现的一种预测。换句话说,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的预言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朝着这个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正如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难中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如果我们老是抱着贫困的观点、观念,这种观点、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本书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担心“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二、开放的心态。习总书记在《跋》中写到“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总书记也明确“我特别感受到,有一个开放的观念的重要性”、“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利保证。”
三、务实的作风。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一文中,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帮一帮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
四、群众的观点。习近平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他写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之后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最新2020精选5篇
第二篇: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一起来看看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精选,欢迎查阅!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
最近,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一书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关注。该书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过了1/4个世纪,时代巨变,时过境迁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最新2020(五篇模版)
本文2025-01-08 01:50:17发表“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77882.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