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3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0年*月*日通过,自2020年*月*日起施行。政务处分法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管理监督,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构筑起惩戒公职人员违法行为的严密法网。
“练哪里”,明确政务处分对象和行为。健身,我们要先考虑清楚,这次健身是要练哪个部位。而公职人员处分法也需要明确政务处分对象和处分行为,如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 6 类人员;政务处分有 6 种,其中可以从轻或减轻给予政务处分的有 7 种情形,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的有 7 种情形等。处分对象和处分行为就是政务处分法的基础和根本,正是因为明确了“力的作用点”,才能将作用力变得有效。
“练多久”,确定政务处分时间和目的。健身,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要练成什么样,要练多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政务处分法也是一样,政务处分目的并不是要单纯处分,而是以惩戒的形式进行教育。处分以违法违规严重程度确定影响期就是以严重性和危害性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化,如警告处分为 6 个月、记过处分为***个月等。以目标为导向,以处分行为和处分时间为主要手段,保障对公职人员进行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化。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一方面是为了加
强公职人员管理,进行定期“敲打”和肃清“毒瘤”,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公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就如健身的过程是痛苦和劳累的,但是目的是为了你身体变得更健康,身形变得更优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近日,通过学习,我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如何行使公权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每一位国家公职人员,都肩负着国家的重托,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工作不推诿,知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做到尽职履责,勇于担当。审计要敢于揭示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讲真话、报实情,强化追责问责。
二要强化纪律意识。要增强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在工作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各项决策上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安排部署工作、实施重大审计项目、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三要增强廉政意识。审计人员在监督别人的同时更要约束自己,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树立文明审计理念,切实把各项纪律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和自觉行动。要坚守思想防线,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既要依法审计、严格监督,又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践行审计职业道德操守,做一个思想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人员。
四要加强学习意识。审计范围广,对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审计职能转变的新形势,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审计发展的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审计手段,踏踏实实地向书本学习,认认真真地向实践学习,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月*日,十三届全国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民共和国公职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政务处分法),强化对公职员的管理监督,对处分谁、谁来处分、处分什么、怎样处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着力推进政务处分的规范化、法治化,构筑起惩戒公职员违法行为的严密法网,对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员队伍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处分对象“全面覆盖”。政务处分法采取“集成方法”,将散见于不同法律法规中的处分依据统一起来,把党政机关公务员、执法员、事业单位员、国企管理员以及村干部等各类行使公权力的公职员,纳入政务处分的适用范围,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职员政务处分体系,对有违法行为公职员的惩戒实现全覆盖。通过把所有公职员全面纳入政务处分的范围,消除死角和盲区,做到公权力行使到哪里,法律监督就跟踪到哪里,政务处分就覆盖到哪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治吏向纵深发展,让公职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成为中坚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处分情形“事由法定”。政务处分法坚持事由法定的原则,对现有关于处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归纳整理,着力对各类公职员科学、统一地设置处分的情形。参考党纪处分条例的处分幅度,根据行为的轻重程度规定相应的处分档次,同时明确从重、从轻或减轻、免予处分等规则,为实施政务处分提供法律依据。作为
对违法公职员的惩戒措施,政务处分法将党的纪律要求中与公职员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公职员的法律义务,体现纪法贯通,着力解决以往对一些公职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多头管、管不了”的现象,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分、衔接刑事处罚,发挥党纪和法律的协同作用,从而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有效衔接。
处分主体“双轮并行”。政务处分法规定,监察机关和公职员的任免机关、单位都可以对公职员实行政务处分。一方面,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员政务处分。另一方面,任免机关、单位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员处分。为明确监察机关和任免机关、单位明晰两类处分主体的职能定位,政务处分法对两类主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从而督促两类主体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依法履行相应职责,形成教育公职员的合力,切实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处分程序“权威规范”。政务处分法本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要求,对调查取证、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宣布等程序作出详细规定,确保政务处分的原则不放松、标准不降低、结果不偏离。为保障公职员的合法权益,政务处分法对复审、复核后需撤销或变更原政务处分决定的情形进行明确,对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公职员的补救途径提出操作办法,既维护法律实施的权威性和政务处分的严肃性,又充分体现对公职员权的尊重。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注重实事求是,做到宽严相济,确保政务处分在法治轨道上操作规范、运行有序。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处分的目的在于教育。只有严格执行政务处分法,遵循政务处分的标准尺度,规范政务处分的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发挥政务处分法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引导公职员树立和强化依法用权意识,激励公职员在依法行使
职权中尽职履责为民造福。
第二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
《监察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依法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这一条款是《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以政务处分方式履行处置职责的直接体现。
在统一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律制度出台以前,《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第三条采用列举的方法对监察机关实施政务处分的依据予以明确,尽管其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和弥合了过渡期的办案需要,但这类条块式的区分也在无形之中给监委带来了较之履行其他职能时更强的行政色彩,同时,受违法公职人员所在系统、单位以及不同依据制定时间等客观因素影响,政务处分的充分行使可能会面临裁量有别、于法无据等现实问题。
因此,制定统一规范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既是对《监察法》现实关切的有力回应,也是为下一步国家监委制定监察法规铺路引航。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谈一些自己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认识和心得。
一、权责统一:政务处分的理论基点
权责统一,本是行政法理论在依法行政这一论域里的逻辑起点和重要原则,在2004年印发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被明确确立为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在本质上,权责统一强调的是行政权力来源、性质、内容和规制的内在统一性。
《监察法》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整合反腐败工作力量、实现监察全覆盖的统一,也即路径和目标的统一。对于行政机关来说,监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外在表现就是,在实现监督、调查职能外部化的同时,不断强化处置权力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也是适应权力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否则监察机关就可能陷入监而不督、查而不处的制度陷阱。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权责统一原则的延伸和实体化,也即监察机关的处置职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制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就是要让权责统一原则上升到国家机关的治理原则,进而把权责统一原则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价值平衡:政务处分与行政处分的理顺
在草案二审稿中,第八条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这与《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在立法表达上高度一致,无疑,厘清和理顺二者的关系,对于理解政务处分和行政处分双轨并行格局下前者的法律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公务员法》第五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对公务员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监察机关处理。第六十一条进一步作出规定:公务员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法给予处分或者由监察机关依法给予政务处分;违纪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对同一违纪违法行为,监察机关已经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公务员所在机关不再给予处分。可见,当前立法的出发点是——在尊重行政隶属关系的基础上,保留行政机关的内部惩戒权,同时赋予监察机关独立的处置权能。另外,为了充分保障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监察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第(五)项还明确了: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依法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等提出监察建议。在笔者看来,这既是对行政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处分的督促和约束,也不失为对行政处分外部性监督缺失的一种修正和补强。
三、规范法治:《监察法》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关系略论
草案二审稿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其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是否意味着《监察法》是该法的上位法呢?由此引申出来的问题——将其修改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法又是否合适呢?这确实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立法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方面,《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牵涉的范围几乎是整个公法理论体系,不可不慎重;另一方面,《监察法》虽在立法表达层面上首次提出了政务处分的概念,但仅因此就将其视为整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上位法,也确有夸大和不适之嫌。
在笔者看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的关系划为演绎与被演绎的关系,也很难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就是对《监察法》规定的监察机关处置职权的细化,这样也难免失之偏颇。
笔者的理由正是基于草案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的合理性:一是从立法渊源上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前身是《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二者具有不可辨驳的承继性,而后者的第一条便载明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规定;二是从立法技术上看,一项法律应表明其所直接源自的上位法,但并非必然要依据宪法。因为所有立法都当然要以宪法为效力依据,即违背宪法则属无效,形式上没有载明以宪法为依据,并不能说明其有违宪的可能;三是从学理逻辑上看,《监察法》已经生效,其条文明确表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样也有利于保障相关联立法的连贯性、协同性和稳定性。
综上,《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根本目标在于把权责统一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同《监察法》一道,共同构筑我国反腐败法治体系的钢铁长城。站在学习和研究的新起点,我们也应实时跟进、不断反思,进而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测试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测
试
卷
单位:
职务: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1×20=20分)
1.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
答:监察建议
2.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非因、非经,不受政务处分。
答:法定事由、法定程序
3.降级处分的期间是,撤职处分的期间是。
答:24个月、24个月
4.政务处分期自
计算。
答: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
5.公职人员二人以上共同违法,根据,分别给予政务处分。
答:各自在违法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6.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
给予政务处分:
答:从重
7.公职人员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最长不得超过()个月。
答:48
8.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
答:晋升职务、职级、衔级和级别
9.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有违法行为的,监察机关可以予以。
答:警告、记过、记大过
1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由
根据具体情况减发或者扣发补贴、奖金。
答: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11.公职人员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
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答:监察机关
12.公职人员被开除的,自
之日起,应当解除其与所在机关、单位的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
答:政务处分决定生效
13.已经退休的公职人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有违法行为的,给予政务处分。
答:不再
14.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拖延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最重处分是
答:撤职
15.收受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的最重处分是。
答:开除
16.向公职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赠送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或者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行使公权力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的最重处分是。
答:撤职
17.监察机关对涉嫌违法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应当由
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答:2
18.决定给予政务处分的,应当制作。
答:政务处分决定书
19.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答: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
20.对于受到降级以上政务处分的,应当由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
个月内办理职务、工资及其他有关待遇等的变更手续。
答:1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
1.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
A.公务员
B.全体党员
C.领导干部
D.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答案:D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适用于()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
A.纪委机关
B.监察机关
C.纪检监察机关
D.纪委监委和组织人事部门
答案:B
3.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其()。
A.免予政务处分
B.不予政务处分
C.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D.从轻处分
答案:C
4.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给予政务处分。
A.应当从重
B.应当加重
C.应当从重或加重
D.可以从重或加重
答案:A
5.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有关机关依照规定给予组织处理的,监察机关()同时给予政务处分。
A.可以
B.应当
C.协商只能一家处分
D.两家同时
答案:A
6.担任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被罢免、撤销、免去或者辞去领导职务的,监察机关()给予政务处分。
A.应当同时
B.可以同时
C.不能同时
D.协商给与
答案:B
7.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由()根据具体情况减发或者扣发补贴、奖金。
A.县级人民政府
B.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或者乡镇人事部门
D.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答案:D
8.不按照规定请示、报告重大事项,最重的处分是()。
A.警告B.记过C.记大过D.降级或者撤职
答案:D
9.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隐瞒不报的最重处分是()。
A.警告B.记过C.记大过D.降级或者撤职
答案:C
10.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最重处分是()。
A.警告B.记过C.记大过D.降级或者撤职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1×10=10分)
1、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坚持的原则是()。
A.党管干部原则,集体讨论决定;
B.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的政务处分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当;
C.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
D.罪责刑相适应。
答案:ABC2、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和()
A.定性准确
B.处理恰当
C.程序合法
D.手续完备
答案:ABCD3、政务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和()
A.降级
B.撤职
C.开除
D.严重警告
答案:ABC4、有关机关、单位、组织集体作出的决定违法或者实施违法行为的,对()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A.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
B.直接责任人员
C.直接责任人员中的公职人员
D.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
答案:AC
5.公职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其进行(),免予或者不予政务处分。
A.谈话提醒B.批评教育C.责令检查D.予以诫勉
答案:ABCD
6.公职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政务处分。
A.减轻
B.免予
C.不予
D.从轻
答案:ABCD
7.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
A.职务B.职级C.衔级D.级别
答案:ABCD
9.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
A.职务B.岗位等级C.职员等级D.职称
答案:ABCD
10.调查终结后,监察机关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A.确有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政务处分决定权限,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作出政务处分决定;
B.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撤销案件;
C.符合免予、不予政务处分条件的,作出免予、不予政务处分决定;
D.被调查人涉嫌其他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依法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答案:ABCD
四、判断题(1×20=20分)
1.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坚持道德操守,根据《宪法》,制定本法。(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监察机关发现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给予处分而未给予,或者给予的处分违法、不当的,应当及时提出监察建议。(√)
3.记过处分的期间是十个月。(ⅹ)12个月
4.政务处分决定自下发文件之日起生效。(ⅹ)作出之日
5.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ⅹ)可以
6.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开除。(ⅹ)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7.对公职人员的同一违法行为,监察机关和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应当分别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ⅹ)不得重复给予政务处分和处分
8.被撤职的公职人员,按照规定降低职务、职级、衔级和级别,同时降低工资和待遇。(√)
9.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的人员,在政务处分期内,不得晋升职务、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ⅹ)从事管理的人员
10.被开除的公职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11.公职人员因违法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级、衔级、级别、岗位和职员等级、职称、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奖励等其他利益,监察机关应当按规定予以纠正。(ⅹ)监察机关应当建议有关机关、单位、组织按规定予以纠正
12.已经离职或者死亡的公职人员在履职期间有违法行为的,不再给予政务处分。(√)
13.违反规定,在公务接待、公务交通、会议活动、办公用房以及其他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超标准、超范围的最重处分是撤职。(√)
14.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违反规定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5.不按照规定公开工作信息,侵犯管理服务对象知情权,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ⅹ)撤职
16.工作中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7.参与赌博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8.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最重处分是予以开除。(√)
19.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前,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20.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并在全社会宣布。(ⅹ)一定范围
五、简答题(5×4=20分,附加2题)
1.给予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的政务处分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当;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
2.政务处分的种类有哪些?
答: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3.政务处分的期间分别是什么?
答: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4.公职人员有两个以上违法行为的如何处分?
答:应当分别确定政务处分。应当给予两种以上政务处分的,执行其中最重的政务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政务处分的,可以在一个政务处分期以上、多个政务处分期之和以下确定政务处分期,但是最长不得超过四十八个月。
5.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事项有哪些?
答:被处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违法事实和证据;
政务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申请复审、复核的途径和期限;
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机关名称和日期。
6.参与公职人员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应当自行回避,被调查人、检举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其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答: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的;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的;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处理的其他情形。
六、论述题(5×4=20分)
1.监察机关进行监察的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有哪些?
答:一是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是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是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2、公职人员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给予政务处分的情形有哪些?
答:一是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二是配合调查,如实说明本人违法事实的;三是检举他人违纪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四是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的;五是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六是主动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七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
3、公职人员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的情形有哪些?
答:一是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政务处分的;二是阻止他人检举、提供证据的;三是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四是包庇同案人员的;五是胁迫、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六是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的;七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4、公职人员犯罪予以开除情形有哪些?
答:一是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二是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是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5、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的情形有哪些?
答:散布有损宪法权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声誉的言论的;参加旨在反对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参加非法组织、非法活动的;挑拨、破坏民族关系,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的;利用宗教活动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和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予以开除。公开发表反对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予以开除。
第四篇:公职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心得
公职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心得5篇
【篇一】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毫无疑问,这迈出了我国公职人员违规政务处分管理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不同程度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
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出台,改变了以往处分标准不统一的尴尬局面,有利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这就意味着,以往政务处分“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制度缺陷,在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和发布后,将得到有效扭转。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监察法》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执行。2018年出台的《监察法》,虽然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则和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而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则对此进行了一一相对明确的规定,让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既能够有效辐射管辖,违法的“一个跑不了”,也让相关的监督处理和程序有章可循,违法违规处理不再是一笔“糊涂账”“随意账”,大大提升罚当其过恰如其分的处理水平。
严管也是厚爱。对以往绝大多数犯错的公职人员来说,其一般都是从小事小错开始的,由于相小错缺乏及时的制止和处理,最终导致质变,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与错误。而这其中,恐怕与此前相关制度不够明确完善,导致监督管理没有跟上有关。
由轻到重,轻重结合,有利于强化日常监督,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对干部日常细微处的“红脸”“出汗”等,及时干预,督促各级干部不犯错。
【篇二】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表明我国在公职人员违规政务处分管理的法治化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公职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又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成果。
此次颁布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共有7章68条,对适用对象和基本原则、政务处分种类和适用规则、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政务处分的程序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法律首次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政务处分制度,明确了有权进行政务处分的机关是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规定这些机关可以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予以处分,从而完善了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公职人员的处分制度。此前,关于公职人员处分的情形、适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并不统一,很多规定都散见于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中,由于缺乏统一明确规定,不同程度制约了处分工作的规范开展。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处分标准不统一的状态,对于提升政务处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以往存在的部分政务处分“政纪不适用,党纪管不了”的制度缺陷,在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和发布后,将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
2018年出台的监察法,虽然对政务处分制度作了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对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政务处分所应适用的规则和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因此监察法出台以后,面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这一点,监察法规定的不是特别细化,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监察法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则对此进行了相对明确的规定,有效管辖了公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颁布,让依法管理公职人员的制度之网更密集更完善了,公职人员一旦违法违规,管理和处理将有法可依。同时,这也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公职人员更加爱护。宽是以严作为保障的,爱护是以法律为依托的,只有信守法律,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
此次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明确,对有职务违法行为的公职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不同处分。通过对干部日常细微处的“红脸”“出汗”等,及时干预,督促各级干部不犯错。
只有落实落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公职人员履职尽责,减少违规违法现象。
【篇三】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可以说有着其必要性。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公职人员也就是指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务人员,毋庸置疑他们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曾经有人将到过,权力加欲望加机会就等于腐败。公权力一旦为私,就会损坏社会公众的正当权益,就会滋生腐败问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就是从法律上为公职人员上了一道“紧箍咒”。这必然将对当前的腐败行为产生强烈的震慑作用,更好地同党内纪律法规衔接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不断推进行政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公民更渴望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真正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可以说就是在为我们的公职人员开出负面清单,引导公职人员加快向服务型人员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制定,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公职人员队伍是党领导和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强不强、纪律严不严,直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我们的目标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选择我们、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原因。如果公职人员队伍建设不够牢固,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而削弱我们的群众基础,最终威胁到我们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真去学习、严格去遵守,真正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去弘扬他。
【篇四】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本文2025-01-08 01:48:49发表“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77625.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