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77[范文大全]
第一篇: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那个时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诸侯各国实现克己复礼。
影片从孔子挑战鲁国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讲起,孔子入仕为官推行周礼和仁政,当政的三桓当初启用孔子只是为了他们集团的利益,但随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付诸行动,动了他们的“奶酪”时,孔子以辞官离开鲁国收场。离开祖国,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在各诸侯国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治国理想,然而现实的残酷而使他四处碰壁。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政治主张和他爱国为民的思想。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各诸侯国长达14年,广招门徒办学传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们入仕为官实现他的主张。影片结尾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教育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之死。他们师徒冒着风雪架车行进中冰冻的河面上,冰面突然开裂,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危险,跳进刺骨的寒冷的河抢救落水的书籍,但自己却再没能上岸。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高于生命的镌刻着儒家思想的信仰。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带给我震惊,令我钦佩。
子路之死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受命去卫国入仕,在保护主人反抗叛乱中被敌人杀害,临死时仍然不忘老师教诲“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用生命捍卫忠诚,用不屈的气节践行孔子之道: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用生命捍卫信仰。影片中还有诸多的围绕孔子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周润发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孔子的形象通过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比上学时学《论语》时对孔子的印象更鲜活更形象。
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想不仅是对孔子、对其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干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今后希望国学兴趣小组开展更多的活动,让经典回归,让我们通过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心系天下的胸怀和为民立命的处世智慧,学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
第二篇:《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摘要:《孔子》,这部上映于2010年1月22日由胡玫导演的电影,自从上映有关此片的“口水战”就从未停息,“正史”和“戏说”的争论尤为激烈,事实证明这是一部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不论《孔子》它是否真的蕴涵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深邃文化,大气、厚重,但是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我想这才是它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封建统治、孔子思想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既然是电影,便会有虚构,就会掺杂导演的价值观,所以面对当今纷繁的世界,《孔子》立意深刻,编剧为世界给出了孔子“夫子礼治”、“大同思想”以及“仁义礼乐”的儒家思想,同时表达出“凡非礼者,勿言、勿视、勿听”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处世哲学。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被后人称作圣贤。因此,关于此片,也就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见仁见智的解读。
有人便认为,“孔子”、“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该片最大的卖点,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仍是当前的主流。随着《孔子》的热映,将再次掀起国学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一轮的思考和传承。
除孔子周游列国的剧情略显松散和平淡外,整部电影张弛有度,剧情紧凑。曾拍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电视剧的第五代女导演胡玫,联手曾凭借《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摄影的鲍德熹,将《孔子》的画面打造得诗意、唯美与考究,而周润发诠释的孔子,更代表了一个女性导演心目中的孔子形象。所以电影《孔子》像是一杯清茶,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影片更注重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在视觉冲击上,《孔子》不能与商业大片匹敌,然而古典儒雅的台词和流畅自然的故事叙述。让《孔子》这部包涵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有着它特有的市场吸引力。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以六艺教育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在当时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其中以德育为先。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倡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但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孔子生前不能行其道,所以他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培养能够实现他政治理想的人才,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学说,广为传播二千多年,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孔子思想已深入千家万户,穷乡僻壤,它已超越了文字传播的局限,通过各种礼俗,多种渠道,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积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共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或尊孔,或持不同观念者,及要捞取政治本钱的投机人士的反孔、批孔,时起时伏,绵延至今。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如此深远广泛影响的思想家,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孔子影响之大。这也是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的主要原因。
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中国所经历的二千年封建时代是历代王朝利用孔子思想进行反动统治的时代,封建时代有赖孔子儒学得以维护和巩固。于是孔子背上了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服务,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罪名。可是,迄至今日,这些论者中还没有任何一人在抵制孔子的同时,能够说明如果没有孔子思想的存在,是不是中国就没有二千年的封建统治?欧洲倒是没有孔子思想,却也存在着漫长的封建时代。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利用孔子思想,维持长治久安,国家统一,防止了中世纪神权政治的黑暗。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正价值,认为“中国文人的宗教(指儒学)是令人钦佩的。他们没有任何迷信和荒谬的传说,也没有悔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推祟孔子。这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欧洲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由此也可看出,那些把孔子思想与封建统治划等号论者的荒谬。奇怪的是,不是说老百姓因孔子思想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而饱受压迫剥削吗?可是,在那封建时代里,老百姓所企盼的正是为政以德、节用爱人等孔子教化的实现。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封建时代,唯有中国的孔子及其儒学后继者敢于作出言论批评与劝谏当时的帝王,要行仁政,不要暴政,及不迷信怪力乱神,始终强调民为邦本,提倡重民、爱民、富民、保民,提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等主张;提倡人道主义、独立人格,把人从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尊崇尧、舜这样的圣君,而贬斥桀、纣那样的暴君,颂扬汤、武革命,认为汤、武诛桀、纣、只是诛一独夫,而非臣弑其君;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道重于君”,主张“从道不从君”,以儒学之道来约束、限制封建君主。由此可见,孔子虽生在封建时代,但他的思想自有超越时空的成份,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孔孟儒者是封建时代反封建暴政的革命先行者,其名言“苛政猛放虎”,正是对封建弊政的批判。又怎么可以说孔子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者,而背上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罪名呢?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和曲说。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十二亿多人口,有五十六种民族。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我们要珍惜这一文化传统,用孔于思想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孔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提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他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中庸》)主张以德服人,而反对用武力强加于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即是以文明道德来教化,而不是以武力来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这样使得“四夷”民族悦而归之,认同华夏文明,并渐次归化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它不仅有助于批判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且其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原理亦可纠正单一信仰,单一文化的专一观念的偏差,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之事物多元和合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吸取各国事物的优长而弃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
动事物的发展。比如新加坡的发展吸取了儒学及西方文化等各种不同文明的价值,提倡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原则,倡导种族与种族、语言与语言的和谐,体现了“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精神,由此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相反,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及各东欧国家,忽视原有的传统文化信仰,忽视各民族、各宗教的特色及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一种模式、一种思想来规范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遗弃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造成国家的解体,民族矛盾加深和战乱频繁发生。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被举世公认为礼义之邦,可是现在还大力提倡建设传统精神文明,说明在这方面还有欠缺,优秀的传统道德已有所丧失。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确实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实际上可以说没有一项离得开中国的传统礼义。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普及教育,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无一不是孔子的教诲,这些亦即孔教教义的内容,均须在今天大力弘扬。
第三篇: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夫子生来并不是伟人,只不过他用毕生精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仅此而已。后代圣君明主们惠孔的恩泽,以至于“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谓,都不过是帮助夫子修些边幅罢了。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
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
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礼乐仁和。孔夫子是要告诉我们
孔子77[范文大全]
本文2025-01-08 01:48:19发表“观后感”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77534.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