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示范61[范文大全]
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双辽五中现代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双辽市第五中学
双辽五中位于市区西南城郊。学校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秀的教学质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赢得了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学校对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标准进行了“高起点,现代化;高质量,信息化;高速度,人性化”的创建工作,不断加大现代技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组织机构的完善,硬件、软件建设,教师现代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健全现代技术教育领导机构,加强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曲曼丽校长负责的“教育技术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电教中心”。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工作出谋献策。为加强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我校在原制订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电教教材使用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大现代技术教育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
我校在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本着“整体规划、超前发展、年年投入、先急后缓、分步装备”的原则,逐步完善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近两年来,投入电教设施的资金8万多元,占我校全部开支的60%。在原有的一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和一套广播系统的基础上,学又投入4万多元新购装2个多媒体投影,投资4万多元为各办公室配置电脑和打印机、摄像机、数码相机、LED显示屏、音响设备、各学科光盘、寝室监控等电教设备,校微机总数由原来30台增加到70多台,新购一套电子图书、新装备一套理化生实验应用软件、并成为东北师大附中网校。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标准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现代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水平
为了让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学校加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除了经常派教师到外面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技术培训外,我校翟晓刚、韩玲单保同、史钟懿、李晓霞、杨立新、李丽、陈玉坤、王亚琴、金宏伟、李心、王洪亮、胡志勇、李晓华、孟令杰、陈光邵敬宇、苏萌萌、梁静、王慧杰等教师参加了国培;王丽丽老师在2013年1月份参加了吉林省“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培训,并取得-----我校还在校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每周三7、8节全校教师参加的分基础层次进行了电脑培训,全校教师还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并全部考试合格。部分教师(金宏伟、、孟凡鹏、韩玲、李心、王德新、王慧杰、张玉双等七名教师)在2012年的下半年积极参加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通过校内外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鼓励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校在全校教师中举办了精粹教育多媒体优质课竞赛,本次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自主申报课题,全校统筹。在指定地点展示、研讨交流,采取听课、说课、评课“三点一线”的方式进行的。规模空前,全员参与。(1)本次活动从3月5日开始,到5月31日结束,历时3个月之久,有55位教师出课。全校听评
课达565人次,曲校长一线部署,指挥此次活动,并与任课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议课、交流心得与体会、交流经验与看法。为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助推作用。这种工作作风受到了市专项检查组的首肯和表扬。(2)“听、评”结合,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教师的最大感受是:本学期重点抓了 “三课”、“两评”、“一思”、“一考”活动。
(一)“三课”即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研究汇报课。本学期举办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校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活活动,加大了校本培训力度,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锻炼了教师队伍,引领和探索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它突破了以往的“三课”培训模式,突出全员参与、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以抽签讲课、当堂出题测试、全员教师听课、在完全透明开放的形式下进行。
此次活动11名评委累计听课497节、涉及学科16个,参赛教师53人,创下了教学活动的新记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它必将影响我校今后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表现在;
1、重视、组织得力,充分发挥了集体和全队的力量和智慧。
2、课教师思想重视、准备充分。
3、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课标在我心中、学生在我心中”的理念。
4、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法灵活、张扬个性。
(1)、情景设置灵活多样。或音乐烘托、或由社会及实际问题、或图片展等。
(2)、课件制作提升了层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形象逼真。
(3)、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4)、传统教学的平移不乏其作用。
(5)、学科整合更体现利益感的教学的效率。
5、评选结果
骨干教师获奖名单:一等奖:李艳红朱艳玲
二等奖:王东莹常永恒
三等奖:杨春波
青年教师获奖名单:一等奖:董博智
二等奖:金宏伟
三等奖:刘守亮
课题汇报获奖名单:一等奖:史钟一
二等奖:王亚琴胡志勇
三等奖:许学彪
通过此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大练基本功、深研课标、全面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热情。同时也有力地鞭策了保守、不思进取的教师,使他们感到新时期的教师应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否则将落伍,将被淘汰。
在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到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中,使得我校近两年来电教媒体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不仅如此,我校还与兄弟学校开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拉手,传帮带”的活动,邀请手拉手学校教师参加我校举办的电脑知识讲座、多媒体课件制作讲座及学生电脑制作指导讲座,并给予兄弟学校技术、资源和资料上的支持和帮助,真正起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辐射作用。我校通过开展教师现代技术培训,积极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掀起了现代教育技
术普及、应用、探索、创新的热潮,使我校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有了崭新的飞越。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计算机竞赛硕果累累。我校申报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现正在研究中。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是把学科教学的过程、方法、参数等诸项要素积极、科学,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向媒体技术靠拢,为此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不仅包含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在此次改革中我们注重了(1)“学教并重”: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更应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重重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2)注重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即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插上了翅膀。我校申报了省级《初中理化生虚拟实验软件应用模拟研究》课题研究;申报的省级《基于网络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现已上交阶段报告。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举行的各种计算机竞赛,硕果累累。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关于开展2013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校教师牛春华、张金萍、徐淑芳三名老师荣获双辽市“教学能手”称号;我校牛春华老师在进修学校张晓平主任的多次指导下有幸参加了“四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教师课件制作竞赛共获省、市、县级奖17个,教师撰写的电教论文共获省、市、县奖52 个,参加县级以上多媒体优质课和优秀教学案例竞赛共获市、县级奖31个。目前,有近56人通过全国计算机考试。
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我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课时计划》,开设计算机课,开足课时。(初一每周3节、初二每周2节、初三每周2节)并组建了计算机兴趣班。通过教学和计算机兴趣班的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
网上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仅是接受知识,还是探索和创造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创造信息、传递信息方面的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憾,既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影响,它将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彰显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积极扶持薄弱校的教育教学,分别与双山中学、东方红中学联谊对口支教。骨干教师亲临一线指导示范,讲课说课、开展教研。同时承办市级干部培训、送教下乡、分科划片评优课等大型活动,为全市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贡献。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凭着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成为本县内一所深受社会和家长欢迎的窗口学校。同时,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总结经验,我们将把昨天的辉煌作为今天的起点,保存昨天的成果,删除不利的因素,脚踏实地坚持以科研为先导,走电教兴校、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朝着环境、资源、教研、管理一流的现代教育
技术示范学校这一目标,不断的迈进。
双辽五中
2013年1月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总结(定稿)
双辽五中现代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双辽市第五中学
双辽五中位于市区西南城郊。学校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秀的教学质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赢得了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学校对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标准进行了“高起点,现代化;高质量,信息化;高速度,人性化”的创建工作,不断加大现代技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组织机构的完善,硬件、软件建设,教师现代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健全现代技术教育领导机构,加强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曲曼丽校长负责的“教育技术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电教中心”。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工作出谋献策。为加强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我校在原制订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电教教材使用管理制度》、《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大现代技术教育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
我校在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本着“整体规划、超前发展、年年投入、先急后缓、分步装备”的原则,逐步完善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近两年来,投入电教设施的资金8万多元,占我校全部开支的60%。在原有的一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和一套广播系统的基础上,学又投入4万多元新购装2个多媒体投影,投资4万多元为各办公室配置电脑和打印机、摄像机、数码相机、LED显示屏、音响设备、各学科光盘、寝室监控等电教设备,校微机总数由原来30台增加到70多台,新购一套电子图书、新装备一套理化生实验应用软件、并成为东北师大附中网校。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标准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现代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水平
为了让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学校加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除了经常派教师到外面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技术培训外,我校翟晓刚、韩玲单保同、史钟懿、李晓霞、杨立新、李丽、陈玉坤、王亚琴、金宏伟、李心、王洪亮、胡志勇、李晓华、孟令杰、陈光邵敬宇、苏萌萌、梁静、王慧杰等教师参加了国培;王丽丽老师在2013年1月份参加了吉林省“携手助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培训,并取得-----我校还在校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每周三7、8节全校教师参加的分基础层次进行了电脑培训,全校教师还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并全部考试合格。部分教师(金宏伟、、孟凡鹏、韩玲、李心、王德新、王慧杰、张玉双等七名教师)在2012年的下半年积极参加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通过校内外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鼓励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校在全校教师中举办了精粹教育多媒体优质课竞赛,本次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自主申报课题,全校统筹。在指定地点展示、研讨交流,采取听课、说课、评课“三点一线”的方式进行的。规模空前,全员参与。(1)本次活动从3月5日开始,到5月31日结束,历时3个月之久,有55位教师出课。全校听评课达565人次,曲校长一线部署,指挥此次活动,并与任课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议课、交流心得与体会、交流经验与看法。为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助推作用。这种工作作风受到了市专项检查组的首肯和表扬。(2)“听、评”结合,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教师的最大感受是:本学期重点抓了 “三课”、“两评”、“一思”、“一考”活动。
(一)“三课”即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研究汇报课。本学期举办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我校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学活活动,加大了校本培训力度,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锻炼了教师队伍,引领和探索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它突破了以往的“三课”培训模式,突出全员参与、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以抽签讲课、当堂出题测试、全员教师听课、在完全透明开放的形式下进行。
此次活动11名评委累计听课497节、涉及学科16个,参赛教师53人,创下了教学活动的新记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它必将影响我校今后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表现在;
1、重视、组织得力,充分发挥了集体和全队的力量和智慧。
2、课教师思想重视、准备充分。
3、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课标在我心中、学生在我心中” 的理念。
4、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法灵活、张扬个性。(1)、情景设置灵活多样。或音乐烘托、或由社会及实际问题、或图片展等。(2)、课件制作提升了层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形象逼真。(3)、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4)、传统教学的平移不乏其作用。(5)、学科整合更体现利益感的教学的效率。
5、评选结果
骨干教师获奖名单:一等奖:李艳红 朱艳玲
二等奖:王东莹 常永恒
三等奖:杨春波
青年教师获奖名单:一等奖:董博智
二等奖:金宏伟
三等奖:刘守亮 课题汇报获奖名单:一等奖:史钟一
二等奖:王亚琴 胡志勇
三等奖:许学彪
通过此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大练基本功、深研课标、全面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热情。同时也有力地鞭策了保守、不思进取的教师,使他们感到新时期的教师应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否则将落伍,将被淘汰。
在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到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中,使得我校近两年来电教媒体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不仅如此,我校还与兄弟学校开展现代技术教育“手拉手,传帮带”的活动,邀请手拉手学校教师参加我校举办的电脑知识讲座、多媒体课件制作讲座及学生电脑制作指导讲座,并给予兄弟学校技术、资源和资料上的支持和帮助,真正起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辐射作用。我校通过开展教师现代技术培训,积极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掀起了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创新的热潮,使我校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有了崭新的飞越。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计算机竞赛硕果累累。我校申报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现正在研究中。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是把学科教学的过程、方法、参数等诸项要素积极、科学,有组织、有规划地为向媒体技术靠拢,为此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这不仅包含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在此次改革中我们注重了(1)“学教并重”: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更应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把这一观念重重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2)注重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即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插上了翅膀。我校申报了省级《初中理化生虚拟实验软件应用模拟研究》课题研究;申报的省级《基于网络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现已上交阶段报告。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举行的各种计算机竞赛,硕果累累。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关于开展2013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校教师牛春华、张金萍、徐淑芳三名老师荣获双辽市“教学能手”称号;我校牛春华老师在进修学校张晓平主任的多次指导下有幸参加了“四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教师课件制作竞赛共获省、市、县级奖17个,教师撰写的电教论文共获省、市、县奖52 个,参加县级以上多媒体优质课和优秀教学案例竞赛共获市、县级奖31个。目前,有近56人通过全国计算机考试。
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我校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课时计划》,开设计算机课,开足课时。(初一每周3节、初二每周2节、初三每周2节)并组建了计算机兴趣班。通过教学和计算机兴趣班的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
网上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仅是接受知识,还是探索和创造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创造信息、传递信息方面的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憾,既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影响,它将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彰显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积极扶持薄弱校的教育教学,分别与双山中学、东方红中学联谊对口支教。骨干教师亲临一线指导示范,讲课说课、开展教研。同时承办市级干部培训、送教下乡、分科划片评优课等大型活动,为全市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贡献。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凭着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成为本县内一所深受社会和家长欢迎的窗口学校。同时,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总结经验,我们将把昨天的辉煌作为今天的起点,保存昨天的成果,删除不利的因素,脚踏实地坚持以科研为先导,走电教兴校、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朝着环境、资源、教研、管理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这一目标,不断的迈进。
双辽五中
2013年1月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二中办学质量
我校成立于1975年,是一所集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完全中学,更是上饶市重点中学、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学校秉承“诚信、自强、求真、拓新”的校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强校,在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期盼中踏实地迈上了一条具有二中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近年来我校投巨资新建和扩建了各功能馆室设施,设立了科技大楼。由于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广播、实验室、校园网等建设目标的高标准完成,设施使用管理得当,极大地推动了我校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高度重视,加强电教工作管理
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的建设,体现了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为加强学校对电教机构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高级教师何辉亮负责的信息技术处。处室成员有:信息技术处主任:姜德林,副主任:胡强,工作员:江焕成、吴政、程晖强、戴斌。
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电教机构的各功能室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微机室制定了机房管理制度和学生上机守则,实验室制定了学校仪器管理制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等,还制定了教师管理的卫生维护和设备安全职责、保管职责。
二、抓好教学设施环境建设
为使我校电教设施上档次、上水平,我校在校园电教等设施建设上提出“抓精品”口号,无论在微机室,还是多功能电教室、实验室的建设,始终把目标定格在一流。近两年我校又为这些现代电教设施投资共计60万元,不仅保证了这些设施使用的高效性,也因为有了这些先进设施为我校电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07年我校就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大楼。新建两间物理实验室、两间生物解剖实验室。在化学危毒药品管理上,设立专房专柜、两门两锁,由两名化学实验员专门负责。各实验室配有专职教师指导。
实验器材也做到设施一流,能开足全部课程要求做的实验。几年来,根据市电教馆统一安排,逐年更新、更换、维修器材。
2、我校在原有两间普通语音室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考、中考英语听力测试份量加重的趋势,去年又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间72座现代多媒体语音室,并配备两位具有一级职称的教师管理。初中、高中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语音课。同时还开设了英语角兴趣小组,定期在语音室开展活动。学校还聘请外籍教师来我校指导和教学。
3、我校现有6间微机室,共240台电脑。今年我校校园网已开通,学生用机能直接联上互联网,并设有教师机房和主控机房,对微机室进行现代化管理。
4、从2007年投资100万元建成的科技楼内含多媒体教室2间,配备有数友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电脑、中央控制器、调音台、电动大屏幕等先进设备。
5、我校根据“校校通”工程,投资2万元于2004年安装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采用专用服务器接收卫星下载的资料,并将该系统与教师电脑机房联网,使教师能充分利用卫星下载资源用于教学。
6、2007年我校投资10万元建成一间视听阅览室,为我校老师进行电化教学、电教设备使用、课件制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在多媒体教学能力上得到广泛提高。结合图书阅读功能,在服务器中装有电子图书库,教师可进行图书电子阅览。
7、每年学校按市电教馆下发软件订单投资几万元订购学校急需的软件,采购一些电子备课用的工具软件。在建设电子阅览室时,就一次性花费4万元购置教学资源库。
8、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情况下,更好地共享资源,学校领导利用我校全省重点优质高中建设工程这一契机,投资建设校园网,将于明年开通,届时我校网络应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加强课题的立项、结题、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我校教师利用学校电教设施,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各学科组积极为本学科的课题研究进行立项,进行各实验计划、小结、总结、调查阅卷、调查报告。经过积极的努力,我校姜平校长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数字化教与学的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已于2011年5月顺利立项。
为配合现代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校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人员已达6名,其中专业执教教师
3名,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1名,中二职称教师2名,机房配备专业管理人员4名,均具备计算机大专以上学历。正是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我校现代教学研究和应用水平逐年提高。
四、加强管理人员及教职工的业务培训
由于电教机构各功能室的工作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近年来,我校把培养一支“懂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增强办学后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来抓。学校积极派遣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和语音室管理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和培训,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使用和管理水平,掌握了多种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
我校自2010年成立信息技术处,专门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应用于现代化教学。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信息技术处依据多媒体教学需要,汇编了一套电教教材,每位教师人手一本,开展多媒体应用培训,至今90%年轻教师已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几年来,我校教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学校定期在每周举行多媒体公开教学。
五、学校校本特色一体化
学校形成了一体化校本特色,有校本规划、自编教材,安排学年活动及课程安排。学校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拓展学生在课堂所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校本教材《书画艺术导学》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它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注重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和其它科目的相互融会与贯通,使学生艺术
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
校本教材《历代名人与鄱阳》在初一开设课程,通过历代名人对鄱阳风土人情,如画山水的赞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师生协作的《庆元旦文艺汇演》、微机室、语音室相应开展课外活动、语音室开设了英语角,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微机室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学生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非毕业班中全部开设计算机课程,采用全省统编教材,内容有基础理论课《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制作》,既使学生掌握基础,又使学生学有所用,为今后走上信息社会打好基础。
学校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一道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至今已自行开发设计的课件近50个。
六、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示范活动
由于电教工作扎实有效,为我校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大教师在省、市两级电教活动中频频获奖,如:
2008到2010年期间,邓文俊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共有11项分获省市奖,其中《鹤舞鄱阳》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微笑是最美的语言》获省三等奖,市二等奖。
2011年4月,董芳老师的录像课《电阻》荣获江西省优质录像
课评比省一等奖。
2011年5月,李智云老师的《Unit 4, How so you get to school》荣获上饶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展评市一等奖。
又如,徐爱华老师的课件《In the park》获上饶市一等奖,李俊虹老师的优质电教录像课获市二等奖。其中全校教师中论文获省、市获更多达百人。
我校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不忘支持帮扶薄弱学校改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为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实现资源共享,我校与双港乐亭中学、团林中心学校、团林初中、双港中学等学校开展“传帮带,结对子”活动,尽己所能,赠送了彩电、VCD等物品,派电教组优秀教师深入这些学校进行多媒体专题讲座,培训教师,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赞誉。
我校全体教师本着“雄关漫疲乏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传统,在把我校办成学习型、创新型、信息型校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正在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朝马学校办成有特色的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性中学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评估自查报告(六页)
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评估自查报告
XX市XX二校,这所清雅大气的小学,坐落在XX区XX大道东端,是一所有着70年办学史的老校。校园是典型的四合院式结构,拥有85位教师,xx个教学班和xxx名学生。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严谨规范。
多年来,学校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及时转变观念,不断推陈出新,以科学、创新的办学思想,使学校声誉得到社会、家长的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XX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省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等等。
尤其在学校被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这一称号后,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这块工作当作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现代教育技术示范61[范文大全]
本文2025-01-08 01:18:32发表“学校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73728.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