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

栏目:叙职履职报告发布:2025-01-08浏览:1收藏

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

——《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第一课时。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2、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中的第一个行为动词“经历”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第二个行为动词“了解”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核心词“平面图形”这里指的是角。第二分句中的“从物体中抽象出”要求给小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素材,通过分析比较,获得感性认识。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和思考空间,并通过交流,了解角的特性。

【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已经接触了角,对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中呈现的方式是:在认识角之前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通过不同的层次引领学生认识并掌握 “什么是角?”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指角、建立角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反复的指角过程中,学生经历发现并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锐角、钝角的基础,是四年级学习三角形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

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角的了解不深,往往学生是将立体实物中的尖尖的部分看成角,而非本节课平面图形中的角。这里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应对方案。

2.3班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思维不够灵活。因此在建立角的基本模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学科德育渗透点】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会凭借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和分析综合,形成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是理性认识。本节课会通过不同的策略渗透理性精神。

本节课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一是通过对角概念的建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角的模型,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理性化地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对本节课而言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关于概念认识的理性化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二是从渗透策略的角度,本节课通过操作、比较 策略,让学生逐步深入认识角的本质,这种探索精神便是理性精神的内涵之一。

【核心素养渗透点】

本节课着重渗透的核心素养是直观想象观念。因为角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找、量、画、比等活动,抽象出角的模型,体会角的本质,并在头脑中想象出角的样子,建立角的模型。这个过程即是对学生主观想象观念培养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画一画、认一认等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3.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4.德育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同时,在找一找、分一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

【教学重点】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角。【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活动角 【评价设计】

1、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教师实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角。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公开课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叶莉丽2008、10、2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课前准备:直尺、活动的学具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最近在太空发生一件轰动世界的事,谁知道这是什么事?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好想把“神七”画下来吧?我们先来画箭头,它是什么样? 揭题:(板书)角

二、生活中的角

1、教师:你能不能从黑板上,桌子上找到角呢?

2、反馈2个学生,引导学生如何指出实物上的角。教师:是不是整个这个东西就是角?(其中一部分)指角方法:(教师示范)从顶点开始,用手指分别沿着两条边描;或用“)”表示。

3、小组内介绍生活中和主题图上的角 要求:每人至少分别指出生活中和主题图上的角各一个 介绍时用手指表示 限定时间3分钟

4、反馈

三、画角与角的特征

1、从生活中找一个角,然后画下来。如出现“三角形”进行反馈。

引导:这个是什么图形?是不是角?上面有没有角?有几个? 其他情况不反馈

2、教师:下面看看老师画的角。出示投影,从实物中观察角的位置。从剪刀、钟面、水管中抽象出角 在这里我花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指出剪刀、钟面、水管上的角,其实只要我自己指出来,然后画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学生有了前面对生活中的“角的认识”已经足够了,这里只要让学生稍微作一下考虑,然后教师直接点出就可以了,可以节约时间。

3、观察或小组内讨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角?(或者问:角长什么样子?)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会边画边说:“像这样的是角。” 学生找不出角的特征,问题在于教师引导的力度不够,可以先在学生思考之前出示一些错误的角让学生判断,再讨论、思考出角的特征。或者可以把这个讨论过程放到课结束前,作为总结全课的一个部分。

4、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错误的角进行判断。

5、得出结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判断:教科书P42练习八 1

7、教师示范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从前面的得出结论和这里的示范画角,我都太注重“顶点”的教学,致使后来学生认为顶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点”。并且我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导致后来在练习的时候,学生都认为“<”不是角。

8、学生重新画角

9、投影反馈(展示不同方向的角,指出“顶点”“边”)

四、比较角的大小

1、用学具创造一个和你画的角一样大的角,然后证明给同桌看。学生创造的思维过于狭隘,全班学生只用了一个学具,不能从教师提供的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圆的纸片折出角,在教师的提示下,可以折角,但是却折不出同样大小的角。作为教师应该先引导(或者示范)如何运用提供的学具进行角的创造,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未扶就放,为了教学的需要还是要适当地扶持一下,我想这就是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吧。

2、反馈: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证明给大家看。

3、分别创造一个比画的角大和小的角,并证明。这个部分漏教,所以在一定程度对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要一条边对齐的体会有影响。

4、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活动的学具角” 拉大——〉拉小——〉拉大

5、教师:从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叉开越小角越小)为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另外设计活动:一把剪刀张开很小的开口,不能剪粗的东西,然后把剪刀口张开大一些,现在能剪了,说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角是怎么变化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最大的失败在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顶点”的教学上,以及教师在教学角的特征和创造角时的引导。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的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相当重要,怎么样通过临场的发挥,用语言和现有素材把学生的思维归正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呢?我现在感觉到这正是我缺乏的,课后我在想,除了多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外,还应该具备对数学学科(至少是小学所有年级)知识的了解,我觉得不应该狭隘地教什么年级才了解什么年级,而应该教什么学科就了解什么学科。另外,在备课方面不能想当然地备课,也不能单线条地备课。这样的备课就会使自己在课堂上出现意外的时候显得很被动。比如我在备课本课时就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特征能说出一二来,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一点都不能回答,这个时候我就心里紧张的,以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如果我在备课时就去考虑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教学反思:

1、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

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角的初步认识》目标叙写【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