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叙(5篇)
第一篇:说文解字叙
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风鸟兽ti(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胡谓之文。其后形专用相益,即谓之宇。文者,物角之本;字者,言 乳而 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本,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及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劂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 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灭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敏繁。初有隶书,以趣简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爱礼,讲学大夫做的,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屡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篡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炔 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之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乞秒妙,究洞圣人之微。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也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已私,是非无正,巧说 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劂谊不昭,爱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第二篇:说文解字叙的解读
《说文解字序》的现代解读与阐释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它是由东汉许慎在总结前人字书和文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由于它的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字观念逐渐以之为准绳,走上一条自觉服务于社会的规范化发展轨道,并在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方面继续延伸。许慎的文字观念在《说文解字序》中有集中的体现,值得认真辨析。在这篇序言里,许慎追溯了从文字起源到东汉末期的发展演变历程,阐述了造字、用字的基本法则,对当时诸多社会文字现象中的迷误与混乱提出批评,并对自己的文字观念及撰述《说文》的用意作了明确的阐发。
千年以来,学者们对《说文》的理解更多地秉承传统的研习方式,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学方面,因而《说文》常常被当作单纯的学术著作。今天,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重读《说文解字序》,并试着通过对其中政治文化意识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说文》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文化产物,使隐藏在其中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学理脉络和学术立场得以彰显,也使相关的认识和研究更加深入。
文章一开始就从文字的起源说起:“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现象。……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①]其实这段话并不是许慎的个人见解,《易·系辞下》中就有相类似的表达,甚至连表达方式都比较接近。其一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取诸„离‟”;其二为:“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②]。
《周易》中的两段文字分别说了文字起源和产生两个阶段:庖(包)牺氏作八卦意味着书写符号及符号观念的诞生,这可以被看作是文字出现的萌芽,而书契取代结绳,则应该是文字的正式产生。符号和文字是怎么形成的呢?《易·系辞》和许慎作了大致相同的解释:远古庖牺氏治理天下,通过象天法地制作了八卦符号,“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套神奇符号的产生受到天地万物的启发,当它产生以后,也就同时拥有沟通神明和统摄万物的功能;而仓颉造字,同样是象天法地,从鸟兽蹄迒之迹中得到启发,“知分理之可相别异”,而又用来使“百工(官)以义(治),万品(民)以察”。由此可见,庖牺八卦和仓颉文字的创造方式、法则和目的并无二致。
传说中的庖牺氏和仓颉都可以沟通天地神人,这种神异的智慧也都被他们寄寓在自己创制的符号或文字中,用以传达天地间某些神秘的信息,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即由此而起。这种智慧被固化在形象或抽象的书写符号中,作用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就有了“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圣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意义,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核心,受到世世代代的尊奉和延续。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恰好和“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兹乳而浸多也”的文字繁衍过程具有高度的交叉与同构关系。
在概述“五帝三王之世”以下“七十有二代”的文字发展历程以后,许慎谈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的情况。《周礼》被认为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的著述。其《地官》一章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又把六书列为“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六艺之一[③],由此可见六书在教化万民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释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④]郑玄注《周礼》:“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⑤]而许慎则将六书的名称和序列确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又对之作了具体解释,进一步体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的文字演进观,而“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象形文字则成为这种演进的本源、核心和基础。
这以后,许慎对“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的历史作了较为肯定的叙述,称其“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认为他们较好地沿袭了庖牺氏、仓颉以来的古文传统。而春秋以下,“诸候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国家分裂,诸候割据,礼崩乐坏,政治上变乱古法,导致了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混乱,“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形也就在这时候出现。
到了秦始皇帝兼并天下,国家的一统带来了对文字的规范,“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事实上,许慎对李斯等人的文字政策颇有微词。天下一统,本是恢复古文传统的大好时机,但李斯等对六国文字的统一却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国文字继续通行,并在此基础上参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形成了所谓小篆。这一点,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在班固、许慎等人看来,李斯等人并非没有恢复古文传统的时机和条件,只是“人用其私”,才导致了“其浸不正”的结果。[⑥]至于“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由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在班固看来,是“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而在许慎看来,则更是“古文由此绝矣”的祸首。
西汉时期,政治的统一和强大带来了文字和文字学的迅速发展,《汉书•艺文志》记载:“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元始中,扬雄作《训纂篇》。与文字发展并行的是对文字规范的强调和重视:“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汉书·艺文志》说得更明确:“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但由于当时通行的“皆《苍颉》中正字”,加上年久岁远,朝廷和社会“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后经过汉宣帝、汉平帝的努力恢复和讲习,古文字的传统才得以一线不绝。
到了王莽篡权,“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发动了一场意在政治的文字与学术之争。这场论争的延续甚至贯穿了整个东汉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一番改定下来,“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在许慎看来,“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传。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这些文字及其所保存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但是,令许慎等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古文字经典的再现于世,并没有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效果,反而是“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真假颠倒的结果,“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更有甚者,法律条文中有“苛人受钱”之罪,本意指强行勒索他人钱财。但在隶书抄写的法律文本中,“苛”字被讹写作上止下句的“
”字。廷尉以字断法,就错把表示呵责的“苛”字讲成“止句”,完全乖离了法律的本意。尽管这样的人和事“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并造成社会治理中的种种混乱,但“俗儒啬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他们甚至“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许慎慨叹“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于是,许慎引用《尚书》的话,肯定其中“必尊修旧文而不穿凿”的态度,并指出那些别有用心变乱文字的人“盖非其不知而不问”,只是为了一己之私,遂混淆是非,便辞巧说,“使天下学者疑”。
许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在这里,文字被当作了一切学问文章的根本和政治法则的开端,也被当作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依据和准绳。只有本立而后能道生,所以以古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本原绝不可随意变乱。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许慎在引用《周易》的时候所作的调整。“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一句,语出《易·系辞上》,其一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郑众注:赜,谓幽深难见),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这种表达与前引包牺氏制八卦语适相吻合;其二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⑦]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圣人所作的卦象爻辞都暗合着天地间幽深难明的道理,虽有吉凶福祸的差异,却不能因利害好恶而人为地趋避或改变它。许慎在引用的时候,将两句话合为一句,意在说明从文字创始起就蕴藏在其中的传统核心价值绝不容许被随意淆乱,否则,就将可能导致经艺无本,王政无端,传统无绪的危局乱世。
正因为这样,许慎才撰著《说文》,以篆文为正字,务求“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大小,信而有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许慎要求自己的这部著作能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从总体上看,许慎在这篇序里完成了两个任务。一个是对从庖牺氏制八卦到王莽改定古文的文字发展史作了历时性清理,另一个是对东汉以来的社会文字现象作了共时性描述。二者的结合点,则是序言全文甚至是《说文解字》全书的根本立场。这个立场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构成要素:一,蕴藏着“天下之至赜”的古文传统;二,古文传统与社会政治兴衰与共的相应关系;三,通过“今叙篆文,合以古籀”的努力,兴继绝学,弘扬古文传统,以达到“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终至“百工以义,万品以察”,天下大治的主观意图。可见,这一立场的核心是一种强烈的政治意识。围绕《说文解字》全书的语言文字活动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行为,而是一种目的鲜明的政治文化活动。
在整篇序言中,许慎作了三处较为集中的批判。第一,春秋以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导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使文化传统遭到严重破坏;第二,秦兼天下,李斯奏罢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合者”,又省改史籀大篆作小篆,秦始皇“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并兴起隶书“以趣约易”,致使“古文由此绝矣”;第三,东汉时期,古文尽出,“虽颇复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但世人或“玩其所习,蔽所希闻”,或人用己私,巧说邪辞,对古文极尽诋毁,导致是非颠倒,真伪错乱,“使天下学者疑”。显而易见,这样的批判也还是围绕着政治兴废的中心来进行的。
上述批判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社会政治纲纪失序之间那种相生相伴的关系:
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共同导致社会的衰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样的意思在许慎对文字产生源头的神秘化解释中就已埋下伏笔:上古圣人通过象天法地所创制的文字符号,本来就蕴藏着“天下之至赜”,具有使“分理之可相别异”,使“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的神奇功能。它不仅是把握世界,鉴察物理的手段,也是纲纪朝廷,规范社会的法则,“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后魏江式《上古今文字表》),所以成为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理应受到千秋万代的尊奉。
这种神圣的传统就在“六书”的造字、用字法则中得以继承和延伸,更在以象形为基本特征的篆籀文字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宋初徐铉所说:“非文字无以见圣人之心,非篆籀无以究文字之义”(北宋徐铉《进新修<说文解字>状》)。所以,当篆籀传统因诸侯割据而“文字异形”,不仅文字形体的传承体系遭受破坏,赖以“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的法度纲常也受到威胁;秦朝统一,小篆生成,并没有能回归传统,反而使苟趋省异的隶书趁虚而立;汉代紧承秦朝篆隶之风,不仅隶书公行,更有隶草八分等变体纷然杂出,文字演变的大趋势跟古文篆籀传统渐行渐远,加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文字发展“其浸不正”的局面也就越发难以挽回了。
顺着这样一个逻辑下来,我们会发现许慎的正本清源也存在着闪烁其辞的地方。他对西汉时期古文传统的湮没未作明确的描述,所提到的尉律之课与“书或不正,辄举劾之”的现象也都不是针对篆籀古文的方针政策。令许慎更难解释的是,在古文传统几乎湮没的西汉王朝怎么也会有强盛稳定达二百多年的政治统治。他原本想在古文字与政治密切关联的前提下,以清明政治相号召,恢复古文字传统,或者借助这一传统来规范文字,进而实现清明政治,但其理论上的缺陷却使之无法面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客观事实,也使他的努力部分地流于虚空。
使许慎为难的原因也许在于他古文经学家的学术立场。在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两大阵营里,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师贾逵的两大弟子之一,号称“五经无双”。许慎对自己的古文经学立场直言不讳,除了文中一再强调的古文传统以外,他的许多观点都取自古文经学,文中称引的《周礼》、《左传》、《易·系辞》以及壁中诸书也都是古文经学的典籍,他还明确说《说文》里面“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立场如此鲜明的许慎当然不会对今文经学假以辞色,文中“诸生竞逐”以至“使天下学者疑”一段文字就是针对当代今文经学家所作的激烈抨击。
然而,尽管这些批评大多言之成理,但它所抨击的对象却只限于今文经学的末流。面对今文经学家在两汉政治文化生活中所做出的贡献,许慎就只有顾左右而言他了。这样一来,他也就回避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在篆籀古文缺席一二百年之久的时候,文化传承和社会建构依然进行得卓有成效,在这段时间里,是什么承担起了使“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的历史使命?篆籀古文在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结构的规范中真的不可或缺吗?以古文传抄的传统典籍在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吗?
可惜,由于今文经学在学术和政治层面上相继失势,并最终退出论坛,以贾逵、许慎、马融、郑玄等人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大师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在没有受到充分质疑的情况下,许慎在《说文解字》及其序言中所建构起来的话语逻辑逐渐被人接受,关于古文传统的神话也慢慢溶入社会文化中的主导观念。这套观念深信,文字是一个蕴藏着“天下之至赜”的神奇符号系统,它可以贯通学术、文化和政治,以一种玄奥的方式去规范人伦、教化社会、整齐万物乃至勾通天地神明。多年以后,清代的《说文》专家桂馥还在说“士不通经不足以致用,而训诂不明不足以通经”,就是沿用了许慎等人的一贯逻辑。
而在实践的层面上,古文经学家的努力只是推动了社会对古文典籍的训诂与释读,却没有能够阻止文字发展的趋势继续背离篆籀古文的象形传统,进一步向隶草行楷的方向演进。这也就是说,许慎规范文字的努力并未改变文字“浸不正”的现实。徐铉说许慎《说文》“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观矣。诸儒传释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矫正。”(徐铉《上新修字义表》)面对现实的困窘,许慎等人只能顺其自然,实际上,许慎《说文解字》将史籀大篆、李斯小篆和汉隶字形分别列出,也正是对这一现实的顺应。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每一种语言和文字都以一种既定的方式来描述和划分宇宙,使生活在这套话语中的人在学会语言文字时就自然地接受了它所呈现的世界”。从上面对许慎及其《说文解字序》的解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活在这套话语中的人对加诸其身的这个符号系统既有顺从的一面,也有抗争的一面。他们既不会无所作为,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但作为一个思想或文化现象,这个问题又会复杂得多了。
第三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中西方文化比较 1.语言文字差异:
1语音的差别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单音节,○一个音一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音,而且大部分都是开音节。汉字每个字有韵调,有“一二三四”声,很规则,而且声音很响亮。西方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单音节,同时还有多音节的,这些多音节词成为与中国语言文字区别的关键特征。此外,西方语言文字还有轻音节或是重音节,用轻重音表示语调。
2语形的差别,汉字的结构是方块型、建筑型,是立体的,笔划上下左右都可以通,象形的○味道非常浓,它诱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存在外貌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而西方文字大多不是立体型结构,而是平面的、流线型结构,没有象形的味道。强调人文气息,而汉字强调自然的结合。
3语义的差别,中文汉字可以一音多义,多义词多势必造成表义的模糊,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能力。西方人在需要表达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时,可以新造一个词,很精确,一个字就是一个含义,方文字表意精确性比较高,这也造成西方文化的精确性。2.宗教信仰。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西方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3,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5.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 自 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6.风俗习惯 : 1称谓及称呼: 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西方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2个人隐私:○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再者就是西方而比较豪放,而中国比较含蓄。3.回族文化: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1服饰方面: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饮食文化: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4.建筑及居住地: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5.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所以统称“圣纪”。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功绩。之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
6.葬礼: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西夏王陵:西夏陵又称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 东方金字塔”之称。坐落在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距市区大约35公里,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第四篇:说文解字(范文模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本站提供了9784个汉字的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汉字篆体字型在线查询,及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的原文等内容。您可以输入汉字或拼音来查询。
说文解字标目及音、义
1·
一、yi一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上、shang四声,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3·示、shi四声,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4·
三、san一声,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5·王、wang二声,天下所归往也。6·玉、yu四声,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义、智、勇、絜。
7·珏、jue二声,二玉相合为一珏。8·气、qi四声,云气也。象形。9·士、shi四声,事也。
10·丨、gun三声,上下通也。11·屮、che四声,草木初生也。12·草、cao三声,百草也。
13·蓐、ru四声,陈草复生也。14·茻、mang三声,众草也。15·小、xiao,物之微也。16·
八、ba一声,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17·釆、bian四声,辨别,象兽指爪分别也。18·半、ban四声,物中分也。19·牛、niu二声,大牲也。20· 氂、mao二声,西南夷长髦牛也。21·告、gao四声,牛觸人,角著箸横木,所以告人也。
22·口、kou三声,人所以言食也。23·凵、kan三声张口也。
24、吅、xuan惊呼也。25· 哭、ku一声哀声也。26·走、zou三声,趨也。27·止、zhi三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28·癶、bo一声,足剌癶也。29·歩、bu四声,行也。30·此、ci三声,止也。31·正、zheng四声,是也。32·是、shi四声,直也。33·辵、chuo四声,乍行乍止也。34·彳、chi四声,小步也。
35· 廴、yin三声,长行也。36·chan一声,安步chan chan也。37·行、xing二声,人之步趨也。38·齿、chi三声,口齗骨也。39·牙、ya二声,壮齿也。40·足,zu二声,人之足也。
41·疋、shu一声,足也。42· 品、pin三声,众庶也。43·龠、yue四声,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44·册、ce四声,符命也。诸侯进受於王也。象其扎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45·ji二声,众口也。从四口。46·舌、she二声,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47·干、gan一声,犯也。
48·jue二声,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49·只、zhi三声。语已词也。50·ne四声,言之讷也。
51·句、ju四声,又读gou一声,曲也。52·丩、jiu一声,相糾缭也。53·古、gu三声,故也。
54·
十、shi二声,数之具也。55·卅、sa四声,三十并也。56·言、yan二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57·誩、jing四声,競言也。58·音、yin一声,声也。59·qian一声,辠也。60·丵、zhuo二声,丛生草也。61·pu二声,瀆pu也。62·廾、gong三声,竦手也。如弄字的下部即廾字。
63·攀、pan一声,引也。64·共、gong四声,同也。65異、yi四声,分也。66·yu二声共举也。
67·ju一声,叉手也。68·晨、chen二声,早、昧爽也。69·爨、cuan四声,齐谓之炊爨。70·革、ge二声,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71·鬲、li四声,鼎属。72·li四声,亦鬲字。73·爪、zhao三声,覆手曰爪。象形。
74·丮、ji二声,持也。75·鬥、dou四声,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76·又、you四声,手也。象形。77· 左、zuo三声,左手也。78·史、shi三声,记事者也。
79·支、zhi一声,去竹之枝也。80·nie四声,手之疌巧也。81·聿、yu四声,所以书也。82·画、hua四声,界也。83·隶、dai四声,逮也。84·臤、qian一声,坚也。85·臣、chen二声牵也。86·殳、shu一声,以杸殊人也。87· 殺、sha一声,戮也。88·shu一声,鸟之短羽飞shu shu也。
89·寸、cun四声,十分也。90·皮、pi二声,剥取兽皮革者谓之皮。91· ruan三声,柔韦也。
92·攵、pu四声,小击也。93·教、jiao四声,上所施下所效也。94· 卜、bu三声,灼剥龟也。
95·用、yong四声,可施行也。96·爻、yao二声,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97·li三声,二爻也。98·xue四声,举目使人也。99·目、mu四声,人眼。100·ju四声,左右视也。
101·眉、mei二声,目上毛也。102·盾、dun四声,旧读shun三声,瞂也。103·自、zi四声,鼻也。
104·白,zi四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105·鼻、bi二声,引气自畀也。106·皕、bi四声,二百也。
107·習、xi二声,数飞也。108·羽、yu三声,鸟长毛也。109·隹、zhui一声,鸟之短尾总名也。
110·sui一声,鸟张毛羽自奋也。111·萑、huan二声,鸱属。112·guai一声,羊角也。
113·mo四声旧读mie四声。目不正也。114·羊、yang二声,祥也。115·羴、shan一声,羊臭也。
116·瞿、ju四声、qu二声,鹰隼之视也。117·雔、chou、双鸟也。118·雥、za二声,群鸟也。
119·鸟、niao三声、diao三声又音,长尾鸟总名也。120·乌、wu一声孝鸟也。121· ban一声,箕属,所以推棄之器
也。122·冓、gou四声 交積材也。123·幺、yao一声,小也。124· you一声,微也。125·叀、zhuan一声,專小谨也。126·玄、xuan二声,幽遠也。127予、yu三声,推予也。128·放、fang四声,逐也。129·biao四声,物落。130·can二声,残穿也。131·歺、e四声,徐锴曰:“冎,剔肉置骨也。歺,残骨也。故从半冎。” 132·死、si三声、澌也。人所离也。133·冎、gua三声,剔人肉置其骨也。134·骨、gu三声,从冎有肉。135· 肉、肉四声,象形。
136·筋、jin一声,肉之力也。137·刀、dao一声,兵也。138·刃、ren,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139·qia、四声,巧qia也。140·丯、jie四声,草蔡也。象草生之散乱也。141·耒、lei三声,手耕曲木也。
142·角、jiao三声,兽角也。143·竹、zhu二声,冬生草也。144·箕、ji一声,簸也。145·丌、ji一声,下基也。146·左、zuo三声,手相左助也。147·工、gong一声,巧饰也。象人
说文解字叙(5篇)
本文2025-01-08 01:05:00发表“叙职履职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70789.html
- 专题20生活与哲学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 专题20生活与哲学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
- 专题19文化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 专题19文化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
- 专题18政治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 专题18政治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
- 专题17经济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 专题17经济生活综合主观题-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
- 专题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 专题16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五年(2019-2023)高考政治真题分项汇编(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