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第一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大力统筹玉林城乡教育发展
[摘要]
解放思想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机制是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玉林市在深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对影响和阻碍教育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旧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对教育管理体制、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创新机制,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 解放思想 创新机制 统筹城乡教育
玉林市是广西的人口大市、教育大市,是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是教育部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10年,玉州区、北流市被自治区定为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陆川县被自治区定为全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和全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522所、中小学生(含幼儿园、中职学生)约125万人。其中,小学1472所,小学教学点1598个,在校学生63.53万人。普通初中234所,在校生29.98万人;普通高中(含高完中)58所,其中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在建4所,在校生9.8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1所,在校生8.82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4所、省级重点职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1847人(含随班就读学生)。幼儿园755所,在园幼儿18.4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小学生辍学率为0.76%;初中毛入学率104.46%,初中辍学率为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78%。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6.8万人。
自全区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区教育系统迅速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着力破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为推动全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教育事业赶超跨越发展。在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就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在“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中,玉林市在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着力探索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玉林教育的新跨越。
一、解放思想,统筹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体制建设是保障。一是创新和完善“市域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和机关单位联系挂点教育工作制度、专题汇报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全市教育的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以市域统筹角度科学谋划“城乡一体”的教育事业。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玉林市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和《玉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对全市教育的指导,为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不断完善政府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收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财政都按法定要求投入教育,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保证了财政对教育拨款的逐年增长和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职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例如,2011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46.16亿元,比2010年增加4.23亿元,增长10.1%,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40.70亿元,比2010年增加4.65 亿元,增长12.9%,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市GDP为1032.47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94%,基本达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促进城乡学校布局科学化。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校点规划是基础。我市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及学生变化趋势,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原则,制订《玉林城区教育用地和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年)》和各县(市、区)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并大力实施优化学校布局“三个集中”工程,促进村教学点向村小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实现城乡学校科学布局。近年来,全市共撤并中小校(教学点)290所(个),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其中,我市陆川县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办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积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等模式,大力组织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年”活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解放思想,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学校发展均衡化。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学校布局的合理化、硬件设施的标准化、软件管理的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教育,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市教育一体化发展。如2011年,在城区,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建设大会战,计划投资8.4亿元,从2011年起到2015年在玉林城区新建中小学校13所,办学规模519个班级,新增学位24570个,大幅度增加学位,积极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在农村,我市投入资金约3.97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449个,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课桌椅更新工程,为全市17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课桌椅451287套、讲桌7738张。同时,我们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玉林市教育信息网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依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解放思想,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是关键。一是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从2010年起开始施行《玉林市中小学校长任用管理办法》,大力推行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承诺上岗制度,对校长实行任期目标及动态管理;推行校长“三年一任,六年轮换”制度,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校长管理机制。二是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创新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建立在岗教师轮岗交流和对口帮教制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三是实施“三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通过系统培训、专题教育、岗位培训、自我教育等形式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此外,市委、市政府在近年连绵表彰了两届玉林市“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树立了典型,表彰了先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玉州区“毓秀”工程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五、解放思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开发。
玉林市抢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机遇,以自治区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迎检工作为契机,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以公办职业学校为支撑,以发展民办中职学校为切入点,以职教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了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职业学校良性互动的办学机制。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主题,结合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三进”工程,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新增劳动力、退役军人、残障人士、扶贫开发对象、库区移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人群实行了职业教育或培训,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民生改善,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目前,全市中职学校生均校园面积达63.5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达24.26平方米,设备价值生均5503.92元,图书册数生均50.21册,全部达到验收标准。建成了7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8个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我市成为了广西拥有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最多的地市,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六、解放思想,统筹城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城乡学校内涵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提高质量是核心。2010年,我市玉州区、北流市等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第一批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区)(全区共12个试点县)。以此为契机,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导学校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现代学校文化管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学校努力办出特色,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其中,玉州区的“有效教育”课改实验,围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实现了校际互动,城乡联动,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被称赞为“有效教育玉州模式”。2011年11月上旬,李康副主席到我市玉州区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市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11月下旬,在李康副主席的支持下,我市承办了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现场会。2012年1月,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以《期待已久的变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为题对我区以及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向全国呈现了“玉州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效教育玉州模式”,为玉林市以及广西赢得了新的荣誉,直接将我市推向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和新高点。
七、解放思想,统筹城乡教育资助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资助体系,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建立和完善扶困助学教育资助体系,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把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作为政治任务和改善民生的首要大事来常抓不懈。多年来,我市坚持每年举行“扶贫帮困、圆梦大学”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大型主题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出席各种捐资助学活动仪式,主动带好头,发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人士,伸出热情援助的双手,积极贡献一份爱心,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尽心尽力,在全市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尚。据统计,2007年-2011年,全市共筹措资金约8.6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1万人次。向全社会兑现了政府“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其中,北流市社会捐赠达1600多万元,以“参与捐资助教人数多、募集资金数额大、资助面广、规范有序、发放及时”五大亮点成为广西“捐资助教第一县(市)”。二是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和结对帮扶制度,促使留守儿童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改善残疾儿童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的条件,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近年来,玉林市以“两基”攻坚、职业教育攻坚、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活动为抓手,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制约和影响我市教育科学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仍然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用新的眼光来分析形势,用新的思维来研究问题,用新的办法去化解矛盾,用新的思路去谋求超越,用新的举措去推动发展。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奋勇争先、赶超跨越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教育系统教职员工赶超跨越、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思想充分涌流起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实践充分行动起来了。解放思想,是玉林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们才能从妨碍教育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自觉改变一切束缚教育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才能彻底革除一切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玉林教育的大发展。
(玉林市教育局报送)
第二篇: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第三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农村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主要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办,与城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制定有利于加速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
第五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本文2025-01-08 00:54:28发表“学校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8505.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