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68
第一篇:社戏教案
社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刚才大家听了罗大佑唱的《童年》,你从歌曲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回到幸福的童年,去体会他在童年所感受到的美吧!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
二、检查预习:
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⒈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偏僻【pì】忌惮【dàn】撺【cuān】 掇潺潺【chán】
⒉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⑴延宕:拖延。⑵大抵:大概,大都。
⑶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⑷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⑸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⒊ 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⒋背景材料: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5.阅读课文,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复述提纲。
三、研讨课文:
1.课文写了“我”几次看戏的经历?重点写的是哪一次?
三次: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重点写的是看社戏那一次。前两次看戏衬托赵庄看社戏的有趣和难忘。
2.围绕看社戏,文章一共记叙了几个情节呢,给各情节命一小标题。重点叙述的是哪一情节?
明确:随母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作者重点叙述的就是看社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开始我们说要去体味鲁迅童年生活的美,那一开始我就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细致的品读课文,体会一下,文章中是不是处处都洋溢着童年生活的美呢(开始阅读)?在作者的描绘中,展现了童年生活哪些方面的美呢?
明确:景物美,人性美,生活美。
4.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其中,去细细的品味这种种的美。首先是景物美。大家边看大屏幕边浏览课文,快速的在课文中勾画出描绘景色的句子或段落。
多媒体演示——景物美。
[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⑴ 刚才大家看了景物,确实很美。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198页“月夜行船”和201页“月下归航”两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⑵ 古人云:“情因景生,景因情显”,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以景写情,表达“我”对江南水乡优美迷人风光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5.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人也一定是美好的。接下来看第二美——“人性美”。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演示——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⑴刚才我们在图画上感受了人性美,下面我们再到文章中感受一下,请男生齐读198页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开船的动作,一气呵成,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⑵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偷豆的语段,体会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通过语言我们体会到双喜的老练周到,阿发的质朴厚道。
⑶课文刻画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呢?你最喜欢哪一个呢?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六一公公——宽厚、纯朴、好客、热诚。
桂生——机灵勤快。阿发——憨厚无私。
⑷课文中刻画的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他们身上都拥有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种种的美德。
6.有如此的美景,又有如此善良的人们,那么此间的生活也就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了。接下来看第三美——“生活美”。请大家先看大屏幕:
多媒体演示——生活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⑴刚才我们在图画上感受了生活美,下面我们再到文章中感受一下,作者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从文章中的哪个词可看出呢?
明确:喜欢,从“乐土”一词可以看出。
⑵平桥村有哪些让作者感到“乐”的生活呢?
明确:平桥村有无拘无束的钓虾放牛生活;有自由自在的“看戏”生活,有快乐愉悦的“归航”生活;有情趣横生的偷豆、吃豆生活。
⑶以上大家所描述的平桥村的生活,真正是“美”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等等。
7.平桥村景物美、人性美、生活美,在“我”心中,已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最美好的回忆,永远无法抹去,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找出来,大家齐读一遍。
明确:(文章最后)真的,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⑴ 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四、拓展延伸:
通过对作者童年生活中“美”的体验,大家应该对“童年的美”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这种认识和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吗?(大家就按照屏幕上例子,写出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范例: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
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当“英雄”,在树荫下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马蜂咬得小脸肿得像面包,却还口里说“不疼”,勇敢而愈显可爱。
五、课堂练习:
(一)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3.夜航赴赵庄看戏。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5.看戏前的波折。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⑴顺序:6 4 5 3 7 2 1⑵详写:2、3、5、7;⑶略写:1、4、6
(二)选择题:
1.文中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对这样的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烘托出“我”看戏时兴奋的心情。B.点出“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C.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D.为描写后面精彩的社戏作铺垫。
2.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B)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三)课内语段阅读。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
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六一公公的话有没有责怪的意思呢?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没有,只是为孩子们踏坏了庄稼而感到可惜。
2.第二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哪些意思?
“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可看出双喜的聪明,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4.“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的包票”了”中“写包票”与前文中双喜写包票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这里的“写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对“我”的赞美和夸奖,而前文的“写包票”是双喜。
5.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六、布置作业:
童年就像一个五彩的玻璃瓶,既纯洁透明,又装满了甜蜜和快乐!童年的无知,是一种幸福;童年的活泼,是一种快乐;童年的梦想,是一种希望。时光流转,童年也渐行渐远,但童年永远不会被忘怀,希望大家把美好的童年凝注在你的文章里,凝注在你的记忆里,凝注在你的心里。请以《童年,你在我的心里》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真实姓名:李新国访问链接:省 份:山东省学校全称: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通讯地址: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邮 编:联系电话:
*** 262704
一、《社戏》教案设计背景
《社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本课重点是学习叙述和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知识方面: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力方面: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2、体会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情意方面: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一同制作了本网张资源。具体介绍如下:
本资源共有学海导航、指点迷津、课文助读、精彩展示、精段赏析、思维体操、拓展教材、使用帮助。具有实用性、知识性、智能性、反馈性、自学性、问题性、交互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如在本课网络资源的开发中,我们结合课文制作了课文朗读动画精彩展示等一系列动画,从而勾画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景色,虚拟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变为优美的画境,带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极大享受。这些感官上的愉悦,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文语言的意境美。
二、教材分析(可参考网络资源中的文档资料)
本文围绕看社戏,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叙述了到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第二部分(4-30段):叙述了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它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次:①(4-9段)叙述了看社戏前的波折,②(10-13段)描写了夏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③(14-21段)在赵庄船上看社戏,④(22-30段)描写了看社戏后月夜归船的情景。第三部分(31-40段)叙述了看社戏的余波。
出色的景物描写使人们对这篇作品赞不绝口,具有永久的魅力。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色彩艳丽,气味芳香,声响悦耳,感受真切,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三、教学方法(可参考网络资源 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关注每一位学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了相应的扩展,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一锅煮”的教条作法。(可参考网络资源)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可参考网络资源)知识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学习叙述和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2、体会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情感目标: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归省()怠慢()凫水()蕴藻()家眷()......潺潺()絮叨()撺掇()橹()旺相().......棹()楫()..2.鲁迅,原名(),字(),伟大的无产阶级()、()、()曾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有《 》、《 》、《 》等,散文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可参考网络资源)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5)从事情角度来看:
()—()—()—()—()—()—()
(6)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7)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8)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9)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如: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四)课堂探究(可参考网络资源)
1、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5)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6)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7)“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8)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 __ ___ __》。
(9)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 3分析人物性格。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4、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阅读船头看戏部分)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检测题(可参考网络资源,共有六个练习资源,都具有交互性、智能性、趣味性)(如下图)
(六)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此课时结合课文制作了课文朗读动画精彩展示等一系列动画,从而勾画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优美景色,虚拟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变为优美的画境,带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极大享受。这些感官上的愉悦,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文语言的意境美。
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了相应的扩展,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一锅煮”的教条作法,既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吃得饱”、也不致于有些同学“吃不了”,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篇: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篇一: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童趣
童真
风俗画
——《社戏》教学设计
滑县万古镇第三初中 张建党
内容分析
《社戏》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是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篇。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社戏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去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 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储蓄地说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叙事详略得当,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成功地刻画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渴望展示自己。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就必须适时适度地引导,利用多媒体、歌曲、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地表现空间,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注重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加强。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从学生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故事情节;(2)学习对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竞赛抢答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难点: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六、学习过程设计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查阅资料,了解社戏民俗。第一学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意图。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二)自 主-互动课堂
篇二:社戏教学设计
银屏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第一学期
语文组磨课专题
课题:《社戏》
授课人: 银屏镇中心学校
宋兴武
班
级: 斯辰学校七年级班
时
间: 2014年12月8日上午第节 《社戏》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赏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 理解本文人物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五、课堂教学实践(第五次磨课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二)师:(简介作者,推荐阅读鲁迅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生答示例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双喜的。
生答示例2: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答示例3: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答示例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三)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答示例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生答示例2: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答示例: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答示例: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四)师: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图片展示)
生答示例: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30家、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平桥村的环境。
师:为什么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生答示例: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赏环境,点缀式展现。这三步,头绪简化结构优化,整体美化,对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读精段,层次式品析,揣摩描写手法的运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答示例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答示例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生答示例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答示例4: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答示例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师:找得很多,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答示例1: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答示例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答示例3: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答示例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答示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师:不错,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答示例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答示例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答示例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生答示例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答示例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答示例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答示例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生答示例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师:说得很好,这几段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众生配乐齐读)
(板块解说:《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以上板块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文本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的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由句到词,
社戏68
本文2025-01-08 00:54:15发表“教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8461.html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