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窗》69
第一篇: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公开课《窗》教学设计
言菊香
2016-4-1
教学目标:
1、探究构思,体会人性美丑;
2、品读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3、激发善心,感悟人物内涵;
4、比较改写,掌握小说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读者评价导入《窗》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的译文版在1987年7月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就选编进了中学语文教材。
有人这样评价泰格特的《窗》: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发人深思,富有内涵。
从这句话里,你读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二、推开故事之窗
小说第1-3段,什么事情几乎成了两位病人生活的全部内容? 为什么?
三、感受美好之窗
1、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景色有怎样的特点?朗读第4段,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的(颜色),我仿佛听到了 的(声音),我心中有一幅 的画面。例如:
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的红色,我仿佛听到了年轻情侣的私语,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湖水的蓝色,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戏声,我心中有一幅欢乐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牡丹花的五彩斑斓,我仿佛听到了网球场上的欢呼声,我心中有一幅热闹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天鹅的白色,我仿佛听到了野鸭翅膀拍打湖面的哗哗声,我心中有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2、靠窗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圈出关键词句分析。
明确“很显然”三个字说明窗外的场景是通过靠窗的病人的口述推测得来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此处是伏笔。“仿佛”说明不靠窗的病人的感受确实是听过别人转述之后的心理活动,此处艺术效果是继续铺垫,“只是”揭示答案,说明只有一堵墙,别无他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
3、他自身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了吗?
小结:开启一扇窗,就会有一幅永远看不够的风景,在眼前,更在心里!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
四、品读冷漠之窗
可当我们怀揣着一份美好,读到文章最后,那些美景瞬间破灭。是谁摧毁了它?不靠窗病人为什么要亲手摧毁这个爱心公园?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病人的心中去看看。
1、对占据窗口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有什么想法?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浪线划出描写不靠窗病人的心理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不靠窗病人的心路历程。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明确: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从中你能看出些什么?
看出他的冷漠,他的自私,他的嫉妒,他的贪婪。
2、在靠窗的病人病情危急时和死后,他有什么表现?(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和心理?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立刻、十分痛苦地挣扎、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探头。
从第8段、第11段中的“盯着”看出他只盯着自己的欲望,只能看到自己的欲望,而看不到别人的痛苦与生于死的挣扎。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恐怖和可怕,被欲望吞噬与奴役了的人是多么的让人胆寒。
当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时候,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贪念。此时的他已全然不顾自己昔日共同度过了无数美好时光病友的安危,他的心变得冷漠无情,所以才会对于病友的死视若无睹,如此的冷漠与无情。
3、他“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这个结尾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含蓄显示了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作者借墙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这个结尾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我们把这种结尾叫做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有“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特点。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俄国的契科夫的《变色龙》,进一步品味这种结尾的无穷魅力。
4、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那你觉得这个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的结局会怎样?你从文中哪里发现的? ——第1小节交待病情重,第7小节交待病情加重,课文结尾看到的是一堵墙会大受打击。
5、透过窗,其实是一堵墙,但是在靠窗的病人的眼里是一个公园,给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纵观全文,重新审视不靠窗的病人,他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他即使看到了真的花园,或许有一时的兴奋,但却失去了友情和良心,失去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6、从不靠窗的病人身上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五、呵护心灵之窗
1、他是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的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明确: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从享受——嫉妒同伴感到羞愧——私欲膨胀极力克制——为达到目的见死不救。写出不靠窗病人的人性的自私与卑劣。很显然,不靠窗病人最初是善良的。在他的心中,也曾筑起属于他的心灵之窗。私念或嫉妒也许是人的一种本能,关键是如何去控制。
2、读到这里,文中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一个自私冷漠的灵魂和一个没有人性的躯壳。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情节,要注意做到通过描写他的心理、动作和神态来重塑他的心灵之窗。范例:他突然醒悟:“原来靠窗病人是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他无力地躺了下去,眼角留下了一滴泪。窗外,更加安静了些......六、结束语
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窗昭示着人性的光辉和暗淡,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人性的高贵和丑恶,其实只隔着一扇小小的窗。
七、教师赠言
心有多善,窗外的景色就有多美!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让我们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八、赏析精彩之窗
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精彩吗?为什么? 预设问题:
1、(1)假如把结尾一段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2)将结尾换成“他看到的是一座美丽迷人的公园”好不好?(3)、加一加:“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将你写的与课文的结局进行比较,哪个更好?
2、既然文章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病人,那文章题目为何不叫《两个病人》而叫《窗》呢?
——《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如果心灵的窗里有阳光,即使阴雨天,他的人生也是灿烂的;如果心灵的窗里没有阳光,即使他站在阳光下,他的人生也是晦暗的。
3、、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小小说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可我们的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景色。研读一下课文的4、5两小节,想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作用:
1、突出靠窗的病人的心地善良、品德高尚。
2、花园象征了他美好的心灵。
3、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芮建民)校长听课个人感受:
教学细腻,目标清晰。但是还要进一步锤炼问题的设计,每个问题设计应该精炼、指向性明确,问题也不宜多;板书要有重点地设计、概括要点;引导学生的感悟要进一步联系生活。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小小说
公园
(景由心生)
秃墙
↑
↑
美(享受→惭愧→嫉妒→冷漠→虚伪)丑
【括号内的由同学自由生成】
第二篇:公开课《窗》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小说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认识人性的美与丑。这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学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1、课堂总体安排还比较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把握主旨,拓展训练,感悟人生哲理。
2、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说”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分析人物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从关键词句人手,让学生体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在评价不靠窗的病人时,教师锁定关键词“纹丝不动”,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性格特征。教师又让学生比较分析三句话:“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学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到位,学习效果好。
4、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这篇文章续一个结尾。学生对结尾的补充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出较为合理的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明确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师生共同梳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板书“窗”的形状比较形象,使学生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面对内向羞涩的学生,启发力度不够,课堂上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练习时间比较紧,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第三篇:《窗》教学设计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
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盲然的,提起作文,学生就抓耳挠腮。由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结果把作文当作编造谎言的园地,当作折磨心灵的苦差事。既然“作文难”已成事实,而且“历史久远”,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如何解决这个“难”呢?
第一,想方设法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喜欢作文。
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中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地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两者协调的配合、转化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我们都是大人,平时接触的文学作品自然比学生的习作档次要高不知多少倍,所以翻开学生作文后,总感到陈芝麻烂谷子,如记流水账般一长串,情绪霎时低劣,往往大笔一挥,指责加批判,改的再细再密,下次交上来,故伎重演,如此循环,良方不得,还越来越严重。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打击,在作文中,有些学生习作并不好,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肯定,我们应给与赞美,否则,教师若把学生的作文评的一无是处,不仅挫伤了他们
公开课《窗》69
本文2025-01-08 00:47:18发表“教学设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6945.html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