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哪些因素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还有经济政策,纸币发行量,商品流通环节等因素。
9、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注: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10、影响消费的因素
客观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物价)
①根本因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收入差距影晌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b.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③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
11、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表现
阐释
结论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一个社会消费什么,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方式是怎样消费的问题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人们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会发生变化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消费调节生产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意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合理的消费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不合理的消费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区别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非社会主义性质
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决定社会主义性质,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等方面,有较大作用
政策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联系
第一,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形式,都是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服务的。
第二,市场地位是平等的。对这两种所有制应该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第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别
侧重
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
提醒 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为主体。因为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不能理解为公有制起主导作用。
3、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4、企业(公司)如何经营成功?(做题时需要结合具体材料选择运用。)
(1)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通过兼并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竞争力。
(6)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接受公众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8)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5、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从根本上说,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2)党和政府:
①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②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4)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要努力提高技能和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
6、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办)
(1)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劳动者: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据);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权。(途径)
7、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公司的利润;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8、投资方式有哪几种?
(储蓄存款、购买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1)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收益高于储蓄存款低于股票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
9、居民如何科学投资理财(投资应坚持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按劳分配(公有制)、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公有制)
(1)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2)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3)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2、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财富涌流,以造福人民。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4、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5、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6、财政支出的渠道和财政作用
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保支出、债务支出。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7、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8、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
偷税(用隐瞒、欺骗等手段不缴或少缴)、欠税、骗税(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抗税
9、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公民有自觉纳税的必要。
税收是国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二、自觉诚实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
第三、依法履行基本义务的同时,还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注意纳税人意识包括义务与权利)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宏观调控)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动经济战略结构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12、说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四大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四种)(1)从选民角度分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2)从候选人角度分为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角度
从选民角度
从候选人角度
方式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含义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
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成本较低,便于组织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局限性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
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适用范围
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
只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
各级人大代表一般都实行差额选举
结
论
四种选举方式各有利弊。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民主决策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2)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4)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
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
发展基层民主(民主管理)的意义
社会
角度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公民
角度
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民主监督
合法渠道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督制度舆论监
含义
公民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特点
是公民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民主监督
意义
从国家角度
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从公民角度
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监督
原则:①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②采取合法的方式;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加强社会建设(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
(1)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5个)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4个)。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3)坚持政务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
8、为什么对政府进行制约和监督
根本
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确保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必要性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各种腐败行为;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具有威信的政府
9、政府权威
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最高)
立法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
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的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
内容包括: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民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进行防御和自卫等)
管辖权(对本国公民和物的管理;对居住国外的侨民和驻外使馆的管理等)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及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态度: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考点一 文化的特点与形式
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二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劳动者角度: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生产力角度: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考点三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
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潜移默化不代表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一 文化的多样性
1、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要性: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重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本文2025-01-08 00:44:48发表“学校管理”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6447.html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5-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解析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5-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答案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5-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原卷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4-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解析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4-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答案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4-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原卷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解析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答案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原卷版).docx
- 八年级下册政治道德与法治02-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学期期末冲关卷(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