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68
第一篇:民俗教案
活动名称:重阳节登高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攀爬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2、能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增强幼儿登高的安全意识。
3、了解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体验登高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
1、配乐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舒缓的音乐。
2、有关重阳节风俗的图片、远近不同的风景图若干张。
3、轮胎若干、三条绳、小铃铛若干、在攀岩墙边进行活动。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1、乐声中:走走、看看、跑跑做热身活动。
2、说说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师:农历九月初九,小朋友知道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到了,你们知道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些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
3、小结:重阳节里人们喜欢采茱萸、喜欢喝菊花酒、喜欢登高登高塔。(带领幼儿热身来到山脚下)
二、尝试登不同难度的“山”
1、幼儿尝试登山的感觉(爬轮胎山)
(轮胎堆起的小山上面用一块大布遮住,增加了难度,对孩子是一种挑战)(1)激发幼儿登山的欲望
师:“前面就有一座山,我们爬到山顶上看看山脚下有哪些美丽的风景?”(2)讨论:爬山的注意事项
师:“我们登山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师生共同讲述爬山时要注意安全,不推不挤)
(3)个别幼儿演示登山。
(4)幼儿分组登山,爬上山后幼儿相互讲述看到的风景。(5)下山后再次尝试爬山。
三、放松动作
1、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自己的手臂和腿,让手臂和腿的肌肉都到放松。
2、师幼一起念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活动名称:我爱我家乡 活动目标:
1、积极调查今昔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与差异,感受今天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2、懂得要好好学本领,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活动准备:
1、幼儿已作过调查,并完成《比童年》的调查表记录。
2、古镇纪录片,投影仪。活动过程:
一、讲述调查表,通过比童年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
1、你知道爷爷奶奶小时侯的生活是怎样的?
2、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侯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
3、利用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师生共同小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侯和小朋友现在的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主要差异。
4、你喜欢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你现在的生活?为什么?
二、看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专题片,进一步感受家乡的变化。
1、你看到了什么?
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路和现在的路有什么不同? 以前的街道和现在的街道有什么不同? 还有什么不同?
2、你喜欢以前的家乡还是现在的家乡?为什么?
三、幼儿绘画创作《我爱我家乡》
鼓励幼儿将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名称:新年的由来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了解“年”的来历,知道我国过年的几种习俗。
2、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
3、乐意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1、课件:“年”的来历
2、收集有关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的图片、录像
3、幼儿操作材料: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全国各地人们庆祝“新年”的录像
1、说说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最喜欢过年时的哪项活动?
2、过年了,大家是怎么庆祝的?
3、小结:过年真热闹,到处部是喜洋洋。
二、看课件,了解过年的来历
1、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可没有过年这个习惯。每年的这个时候是人 们最痛苦、最害怕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幼儿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说的就是“年的由来”。
3、小结:怪兽“年”最害怕红色、灯光、响声,所以白胡子老爷爷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爆竹、点灯的方法来对付它。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部穿红衣服,贴红对联、红福字,放爆竹,亮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过年的风俗就由此而来。
三、根据生活经验讲述过年的热闹气氛
1、现在,过年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热闹。小朋友,你们知道过年时还有哪些庆祝活动吗?
2、每个人部把自己过年时最喜欢的活动画下来。
四、活动延伸
1、将“年”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美工区:制作对联、鞭炮等。
第二篇:《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
第1章
民俗概述 1.1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3 民俗的社会功能 1.4 民俗的形成 1.5 民俗与旅游
第2章
服饰民俗 2.1 服饰民俗概述
2.2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2.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4 外国服饰民俗
第3章
饮食民俗 3.1 饮食民俗概述 3.2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3.3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4 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3.5 外国饮食民俗
第4章 居住民俗 4.1 居住民俗概述 4.2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3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4.4 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 4.5 外国居住民俗
第5章
交通民俗 5.1 交通民俗概述 5.2 中国交通民俗 5.3 外国交通民俗
第6章
农业民俗 6.1 农业民俗概述 6.2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6.3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 6.4 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 6.5 外国农业民俗 6.6 农业民俗与旅游
第7章
工艺美术民俗 7.1 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7.2 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7.3 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第8章
人际礼仪民俗 8.1 人际礼仪民俗概述 8.2 中国人际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际礼仪民俗 8.4 旅游交际礼仪
第9章
岁时节日民俗 9.1 岁时节日民俗概述 9.2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9.3 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9.4 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 9.5 外国岁时节日民俗
第10章 游艺民俗 10.1 游艺民俗概述 10.2 中国汉族游艺民俗 10.3 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10.4 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 10.5 外国游艺民俗 第11章
世界主要宗教 11.1 宗教概述 11.2 佛教 11.3 基督教 11.4 伊斯兰教 11.5 其他宗教
第12章
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 12.1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12.2 云南海埂民俗村 12.3 北京民俗博物馆 12.4 南京民俗博物馆 12.5 天津民俗博物馆
第三篇:青城民俗教案
第六章
寻味古镇独特的情韵
第二节
青城民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青城民俗文化中的“隍爷出府”、“小火山”、“道台狮子”等民间风俗习惯;(2)对这些风俗习惯进行讲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收集兰州民间风俗习惯的相关资料,讲述身边的风俗故事;(2)欣赏包含民俗特色的图片,加深认识;(3)寻访身边的青城民俗,参观当地的城隍庙,感受城隍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青城的民俗风貌,感受青城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独特魅力,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2)通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认识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学会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青城民俗中的“隍爷出府”、“小火山”、“道台狮子” 2.教学难点:青城民俗中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和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走进中国的每个城镇,你都会看到一座城隍庙,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镇的风俗风貌,那么最好的去处就是城隍庙,它是一个城镇的文化缩影,兰州也有城隍庙,你们知道青城兰州还有哪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呢? 教学过程:
一、隍爷出府
1.城隍庙的来历:我国古代的城市都建有城隍庙,庙内祭祀的神祗就被人们称之为城隍爷。城隍,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神之一,是一个地方的守护神,起着宣传教化,保护百姓的作用。城隍原属自然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它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由最原始的护城保民,到后来的怯灾除患,护佑善者、惩治恶者,再到督官慑民等职能,城隍已成了能提供人们生命与财产保障的全能神祗了。人们对城隍的祭祀非常隆重,常常和孔子、关公、佛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典”。
2.城隍庙的位置:现今的城隍庙坐落于青城镇前街中段南边 3.建立时间: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39年)。
4.特点:兰州、条城的城隍庙不但有姓而且有名,他就是“荣阳误楚,身殉汉皇”的大将——纪信。
5.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城隍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变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但随着黄河千年古镇民俗旅游文化的方兴未艾,青城的一些民俗文化历史渊源被挖掘出来,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活动:逛城隍写新闻
逛逛当地的城隍庙,写写你的所见所闻,用新闻的样式写一则你在城隍庙见到的新鲜事
二、小火山 1.时间:正月十四 2.地点:潮音寺禅院门前 3.内容:堆垒——点燃——转圈
4.寓意:先左转三圈意思是将所有不顺心的事和烦恼,疾病,晦气都被这冲天大火一烧而光;后再右转三圈意思是来年的生活能像火山里的熊熊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学生活动:讲一讲元宵节还有哪些风俗习惯?(例如“烧秦桧”、“卡火”、“游百病日”)
三、道台狮子
1.道台狮子的传人: 在同治年间由山东艺人传入青城,张道台等人将其传承了下来,后人为了纪念张道台的功德,便将这种玩法的狮子称为“道台狮子”。
2.表演的时间: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和十六两天 3.表演方式:柴山、一字大板桥、翻天印和五篡梅(播放关于“道台狮子”的视频资料和相关图片)
说一说:道台狮子与常见的舞狮子的玩法相比有哪些特色?
4.特点:用长条板凳或者方桌搭起高山架来玩,并由猴子和猩猩配合表演,动作惊险玄妙,故事幽默有趣,且表演者必须有武术功底才能登山表演。
5.道台狮子的发展:道台狮子传入青城后,得到了地方武术行人的不断完善,标准提高,套路新增,成为了突出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
6.影响:一百多年来它作为青城的一种杂技社火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涌现出了不少的爱好者、支持者,以及演艺名人,他们推动了道台狮子在青城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道台狮子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篇:中华民族民俗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族性
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性,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三)阶层性
民俗的阶层性,指民俗事象中所显示的阶层差异。民俗的阶层性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阶层在实行同一民俗行为时,因为经济支付能力和地位权势所造成的物质支配能力,而不是指同一民俗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阶层中在信仰上有实质不同。
(四)民俗的普同性
普同性,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是民俗中具备的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属性。
(五)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
(六)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域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
(七)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就是民俗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八)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在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与稳定性密切联系、相对应的特征,是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九)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或称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十)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规范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作用。
民众的服务性,指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有满足人们需求的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第三节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只有乌丙安先生的书中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而据钟敬文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一、民俗的构成
民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构成因素,而这些要素本身可能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只有被赋予民俗意义后,才能成为传递着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等多种信息的民俗象征符号。
1、民俗质
民俗质,是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也就是构成民俗的原材料。只有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与民众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想象中的幻想物才具备民俗质的条件。
2、民俗素
民俗素,是由若干民俗质构成的一个个民俗单位,它们是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民俗素,都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着或象征着一个民俗意义。
3、民俗链
所谓民俗链,是指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链的构成有鲜明的秩序,首先是确立某种民俗的类别及其意义和目的,然后是选取内容与形式都有一致性的民俗素进行排列组合。其次,民俗链构成的民俗秩序是有一定规则和序列的,其中的民俗素总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轴线上活动。历时性就是民俗素按时间顺序在民俗活动中出现,而共时性则是在每个时间段中把那些形成“共鸣”的同类民俗素组合成一组组关系。
4、民俗系列
所谓民俗系列,是指将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依照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同一民俗的系列,并与其他民俗的系列相区别。
5、民俗系统
所谓民俗系统,是把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密切相关性再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民俗系统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如根据民俗符号代码的构成,可分为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根据人们对民俗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可分为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等。
二、民俗的养成
1、关于俗民与群体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中把生活在民俗社会中的成员称为“俗民”,以取代人民、民众、劳动人民、民族等非民俗学意义的名词。所谓俗民,是指一个文化的代表性来界定的文化群体,它既可以是群体社会,也可以是俗民中的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是看他的文化代表特色。
民俗学意义上的群体,是指两个人以上、不论以什么样的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或叫做俗民群体。从约定俗成法则的角度看,群体结构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可以是自发的、松散的、无组织的甚至是短暂的、互不相识的人群聚合体,只要他们尊重民俗,对民俗文化的养成、负载、传承有所作为。
2、关于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
民俗的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约定,就是大家取得共识,这是民俗形成与养成民俗的关键。
习俗惯制是人类群体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制度惯例。习俗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场合在民间有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习俗规则就是习惯的重复出现,是习惯的规范。
3、民俗的养成
民俗的养成,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接受民俗文化产不断民俗化的过程。
三、民俗的传承
所谓民俗的传承,就是人在民俗的养成过程中,对民俗的接受和传授过程。
第四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民俗文化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民俗文化资源”,则是指其中可以被旅游业加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俗是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第二,虽说普通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一般地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只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民俗,才可能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具有现实的文化旅游价值。第三,并非所有民俗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一些: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信仰现象,与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神秘性、保守性、多样性等相联系。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俗信信仰两个方面。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数字等等。
迷信与俗信都源于原始信仰,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迷信内容逐渐消失,只留下信仰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民俗信仰的形式。
2、民俗技巧
民俗技巧,是指民间形成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生产技术或技巧。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生存手段即生产和生活技术,也会因其独特性和历史传统内涵而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3、民俗艺术
民俗艺术,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做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
4、民俗竞技
民俗竞技主要是民俗体育,是指民间性的各类竞技性活动,既包括有竞技性的民间运动项目,也包括民间的游戏活动。
5、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指民间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传统化的生活形式,涉及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礼俗等,范围相当宽泛,旅游的资源价值最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民族分类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差异或不同,首先是在民族间出现的。民族性在成为划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原则,是与民俗文化的形成、功能有关。某一种类型或某一种形式的民俗事象,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延续性的人类群体条件下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约束作用的传统力量,使这个群体具有较为强烈地保持这种民俗文化特色而与其他群体的民俗文化相区别的愿望,有着一种文化保守性。因为群体自身的存在、发展与延续,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及其内部支系在相当的范围内满足了民俗群体存在的这些社会条件,所以,民族往往才是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后边界。
按地域分类
形成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基本一致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在每一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方式往往会有某种相近性,因此人们的民俗行为也有某种相似性。其次,有较高民俗文化热能的人类群体,具有地域内的民俗示范作用。也就是说,较强的文化影响能力,会产生波及效应。
按行业(职业)分类
行业(职业)民俗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人们在从事不同生产、担当不同职业工作时所形成的习俗。
按语言分类 按信仰分类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
2、现实性
现实性,指民俗传统的现在性和可实现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在性。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
3、可理喻性
所谓可理喻性,指作为文化旅游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4、相对稳定性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稳定性,指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点,而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经常表现为稳定形态。
5、变异性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民俗的变异有两层意义,一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民俗的变异,二是由于作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变异。
6、西部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一,自然与社会的结合 第二,文化与生活的结合 第三,观赏和体验的结合 第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两个前提:一是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有关,二是与旅游者的素质提高以及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有关。极而言之,与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有密切关系。当旅游者素质还比较低,没有对更广泛知识的需求,只图表层的观光游览,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就不会表现出来。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
2、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
3、获得效益的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俗?有哪些特征与功能?
2、民俗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3、理解民俗的养成与传承。
4、民俗文化旅游价值
第二章 物质生产民俗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
教学难点: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课时:6个课时
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 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二、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三是功能性,四是科学性。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
一、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化,叫做生态民俗。生态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态民俗两个子系统。生态民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动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动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动物生态传承的民俗
三、植物生态民俗
(一)、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二)、有关植物生态利用的民俗
四、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第三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
(二)功利性
(三)技艺性
(四)保守性与稳定性
(五)经验性
(六)田园性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三)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四)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六)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
(七)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四、中外农业生产民俗举例
第四节 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一、狩猎、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特点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的特点
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举例
第五节 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产生
二、工匠的技艺传承
三、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六节 商业与交通民俗
一、商业的民俗特点
(一)集市的民俗
原始的集市民俗经历了四种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二)商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商的民俗包括居间商、行商、坐商三种。
(三)市、商的民俗标志
在古代,市的民俗标志以市声为代表,传统的商的民俗标志主要表现在招幌、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等方面。
二、交通运输民俗的民俗特点
(一)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展示其图片)
(二)交通运输的民俗传承
1、掌握物
民俗68
本文2025-01-08 00:24:50发表“教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2490.html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青海省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
- 9下试卷历史精品解析:202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鸡西地区朝鲜族学校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