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玲 如何叙写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
第一篇:王帅玲 如何叙写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
如何叙写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
郑州龙门实验学校 王帅玲
有效学习始于可预期、可操作、可测量、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时刻树立目标意识,以目标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要对照学习目标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在细化分解课程目标,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达成率并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差。比如:有目标无课标;有课标无分解;有课标没细化,有目标无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该如何细化解读课标,从而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呢?我们以课堂实例来加以说明。
课堂实例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重点词汇:
zoo,animal,tiger,elephant,panda,lion,giraffe,smart,cute,friendly,shy, kind of
2、学会下列句型。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lions?
Why do you like lions?
Because they’re cute/interesting…
3、会用目标句型描述动物。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听说课的教学目标。
(1)首先,这位教师在备课时潜意识里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如果以学生为主体来备课,应该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2)“掌握”“学会”“记住”等行为动词,表达相当含混笼统。到底什么叫“掌握”词汇呢?什么叫“学会”两种引语的区别?“记住”下列句型,如何检测出学生已经记住?“学会”和“记住”这样的词汇,具有不可测量性。到底学生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内容,从这个目标中看不出来。教师如何能知道学生掌握了这些词汇呢?而且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呢?这个目标的可测量性几乎没有。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这个教学目标的叙写与细化解读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下面是经过听评课之后,教师修改的学习目标:
1、通过幻灯片展示和教师示范,学生学习下列词汇,知道意思,能读会写。
zoo,animal,tiger,elephant,panda,lion,giraffe,smart,cute,friendly,shy, kind of
2、通过听录音和小组合作,学习下列句型,并能完成相应的任 务。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lions?
Why do you like lions?
Because they’re cute/interesting
3、通过仿写对话,学生能用目标句型简要描述自己熟悉的动物。修改后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1)学习方式更加明确具体,通过幻灯片展示和教师示范;通过听录音;通过仿写对话。
(2)在行为动词的表述上更加细致准确,“掌握”“学会”改写成了“学习”“初步感悟”;(3)目标达成更加具有可测量性。对于词汇的要求,知道意思,能读会写;句型要求能简要写自己的成绩单。这个表述可以让老师的课堂实效具有可检测性,如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来描述自己的成绩单,说明课堂是有效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来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于课堂实效的达成至关重要。古语说:有的放矢。细化解读课标,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把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因此,有效的学习目标叙写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让学习者通过阅读目标就可以明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
第二篇:目标叙写文档
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阐明的方法及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1.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硇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须的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又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因此,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以线性的方式将它们截然分开。因此,以下介绍的1L种方法既可用于目标分析,也可用于学习内容的分析。它们是归类分祈法、层级分拆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棋型法(lSM分析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用干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内容.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对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如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以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以由上向下,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分类等。确定分类方法后,可用图示或列提纲的方式,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比如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依此类推。可见,在层级分析中,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越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层的,难度越大。
信息加工分析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了教学内容。信息加工分析不仅能将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显示出来.也适用于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筒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 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淅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当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ISM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①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②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2.常用的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Robert Mager)强调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用马杰自己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且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在l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马杰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从ABCD模式出发.在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阐明相应地包括了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等方面,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 化.弥补行为目标得不足。
ABCD目标编写对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编写是合适的。但对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编写? 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特点的学习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情感目标还需要通过思想意识的 外在表现来描述。(2)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培养学习者的某些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都是情感学习的目标,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描述。艾思纳(E.W.Eisner)提出了表现性目标。例如,教学目标 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态度”,由于“热爱集体”的态度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必 须列举几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现察,来判断学生是否“热爱集体”。例如: ①积键参加集体织织的各项活;
②主动参加教室的卫生工作;
⑤准时参加有关会议;④积极承担班委会布置的任务;⑤支持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建议;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3.数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过逐层具体化,这个教学目标系统构成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完 整体系。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通常要分析、阐述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抖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2)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由干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真钻研,在教材中区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大纲材料,哪些是基本的材料,哪些是加深的材料,然后制定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适合更多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本身有一定的层次关系,例如在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中,从识记开始,经过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到评价,这六个目标就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关系。在设计和阐明教学目标时,婴注意这一层次性,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描述。
第三篇: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当我们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是否深入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来源于什么?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何关系?应该怎样准确地描述?我们设计的学案设计能否让学生清晰地知晓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于是,我们展开了《课程标准》与文本之间关系的学习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但是,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定教学目标,并以此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胸中有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其实,“教学目标”本身就包含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的目标”关注的是“输入”,“学的目标”关注的是“输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关注的是“教的目标”,还是“学的目标”,都是对同一过程基于两个角度的描述,都是对目标达成的一种预设和期望,二者应该是等值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面向的是教师和执教者本人,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学习目标”是根据学情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可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二、制定教学(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三维目标”的整体化:在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用“渡河”来说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我们到河的彼岸去,河的彼岸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到达彼岸),就必须选择过河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和到彼岸去的路程就是过程与方法,如何更快地达成目标(到达彼岸),要借助一定的动力系统,这动力系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也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教师如何将消极变成积极,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可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自己职业的习惯化。因此,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按照四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的要求,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即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1)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学习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下面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认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体验性目标动词,可作为教师备课时的参考。Ⅰ、了解水平: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等;Ⅱ、理解水平:(举例)说明,解释,阐明,描绘,区分,归纳,概述等;Ⅲ、应用水平:分析,推导,设计,评价,撰写,解决,验证,证明等。(3)行为条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行为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例如,“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学生能准确地解释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实质。”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解释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实质”,条件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标准是“准确地”。
3.目标的密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授课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前知、课程内容、课堂时间的限制,每一节课的设计时不能对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那目标的设定就十分关键。内容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所以对于每一节课我们要精心设计目标,尽可能让目标简洁,清晰。课时目标不能太多,容易使学习内容琐碎,会使教学简单化;目标也不能太少,其具体性、操作性、实效性无从谈起。当然受学科、教学内容制约,一课时的目标一般是不能机械规定几条(以一个“动词+知识”为1条)的,课时目标则在2-3条为好。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除了考虑以上几方面外,还要全面分析学情,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所以每位教师要了解已有的知识、能力等的储备情况,制定的学习目标必须符合的认知规律。
第四篇:教学目标叙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感谢教研室为我们大家提供的这个共同学习的机会,我也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教学目标叙写事宜。一.教学目标叙写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又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而目标虚设或目标错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目标虚设等同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叙写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变化,会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基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展开,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也会因此具有明确的标准与依据。二.教学目标叙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三维目标曲解。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标要求不是三维目标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维度一个目标,这也是三个目标啦?这是一个理解上的误区,三维目标指的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更不是三件事。如果把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它的表述应该是“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之下,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以何种方法,获得何种知识技能,塑造何种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结果,不是说教,不是过程,过程和方法是习得的目标但也是过程,知识与技能也应该是学习的结果,是生成的。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身已经很清楚地指明了教学不是以宣讲、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来实施,如果那样施教,势必会将知识、方法、态度割裂开来,而那样的做法恰好是新课标要求中要避免的、摒弃的不良教学方法。
2.教学目标主体错位。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行为已经不再是教师作为主体,而是学生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应该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以往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通常以教师作为行为主体,有的是把教师和学生合在一起,极少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大致用以下相同的方式来叙写教学目标,如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To help the students„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但是通过教学目标我们还是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教师还是把自己作为学习行为的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我们已经逐渐在改变这种状况,绝大部分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已经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To kn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o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o learn how to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3.教学目标太宽泛。
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常常是抽象概念而不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要熟悉学习目标水平及相应的行为动词,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理解、懂得、体会、欣赏等这些词语是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本身就无法检测观察。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尽可能设想到怎么去落实操作,尽量使用行为动词,而且行为动词要细化,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不能是模糊、抽象、不可测的。举例说明:有个目标这样写道: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这条目标的核心思想是想表明“品味语言和体会作者心境”但是这两个化简后的目标都是动宾短语,只描述了行为,对实现程度没有量化。也就是说有几个概念还没有澄清——例如品味语言,什么是品味?怎样品味?品味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无法清晰描述的和无法量化的概念,那么这个所谓的目标该如何判断它是实现了还是没实现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整体感知、感受、体会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用一些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比如说出、背诵、列举、复述、整理、归纳、总结等来叙写我们的教学目标。三.怎样进行教学目标的叙写
1.依据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
王帅玲 如何叙写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
本文2025-01-08 00:12:45发表“叙职履职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60268.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