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68

栏目:教案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第一篇:《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故事开头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 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第二篇:《登高》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第三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3.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教学难点

杜甫诗歌语言“沉郁顿挫”的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笔下的秋天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登高》。

二、明确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特色。

三、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人生经历及代表作:

1.读书和漫游时期(20—35岁)

代表作:《望岳》

2.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4.西南漂泊时期(48—58岁)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四、指导诵读

1.老师范读,整体感知。(悲凉、低沉)2.自由朗诵。

3.两位学生试读,并相互评价。

五、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六、品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你从这两句中读出几层悲?

(抓每一个字词分析)

【明确】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 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鹤林雨露》 【总结】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 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尾联和颈联相比,感情上又加重了哪些,多了哪一层?

【明确】

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愁苦到了潦倒的地步,同时又多了对国运的担忧。【总结】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七、析意象、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这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用哪些词语来修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补充诗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长干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结合诗句对“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的描写感受诗歌颔联营造的意境。【明确】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总结】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使全诗的意境变的悲壮、变的壮阔起来,“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这两句悲而不伤,感伤但不低沉,所以本诗的主格调并不是“悲”,而是“悲壮”,显示了杜甫博大宽广的胸襟。

八、结构分析

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

九、语言风格 【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郁” 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总结】本诗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联六个物象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把秋景写得既肃杀又空旷深远。前两联写景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俯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的范例。

十、课堂练笔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十一、结语

“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这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十二、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预习《咏怀古迹》。

第四篇:登高教案

登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

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2、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 四.设置问题感知鉴赏诗歌

1)阅读诗歌体悟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 痛苦 悲伤 孤独 沉郁

2)首联写所见所闻,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急风, 高天 猿哀鸣 孤岛 白沙 孤鸟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的秋景

3)颔联写了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江水对于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生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感到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4)如何理解诗歌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四种意象?

猿鸣给人以悲凉之感

飞鸟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隐喻作者已步入晚年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易逝

5)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6)诗的后两联是抒情,那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见课文

7)从后两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重重痛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恋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8)尾联中”艰难”、”潦倒” 二字是在形容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而忧心如焚.五>方法总结: 六>课堂检测:

第五篇:《登高》教案

35、登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登高》68

第一篇:《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导语设计]故事开头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