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

栏目:学校管理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

当前,“双减”正在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将是“双减”的深化之年,“双减”背景下新课改将成为新趋势、新常态。

从宏观层面看,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课改外部舆论、文化环境逐步趋好,文化反哺课改生态雏形出现。把课程素养、生活逻辑等理念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初高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新教材全部使用,新学业评价标准的出台,一系列举措使得课标、教材、考试一致性得到了实现。

不得为学校分配招生指标、不得单纯以分数考核教师绩效;对学生作业总量进行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进行有效监控,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是说,政策、文化导向上为学校、教师创造了宽松环境。

二是“双减”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

传统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师生苦拼、培训班苦补、家长苦陪“五苦精神”获得。而“双减”背景下,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釆取科学方法实现有后劲、可持续的绿色教学质量,借助课程设置、课堂改革、教师素养提升等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赛道变了,评价规则变了,质量获得方式发生了改变,即以最小的时间、精力花费获得最大的效果、效益。

三是“双减”进入优化、创新、巩固成效新阶段。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对“双减”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有”到“优”,从“优”到“常态化”,需要不断探索、建模、迭代、创新。

从微观层面看,2022年新课改有六个新路标。

课程框架视角:从素养层面重构校本化课程体系。学校竞争的核心是学校课程特色的竞争,而课程竞争的关键是课程开发、实施理念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见,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个性化表达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整,进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开设,从有什么、供什么走向缺什么、补什么,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课程生态体系。课程体系要增加、渗透、培养时政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艺美素养、劳动素养的内容与比例,并釆取选课走班、学分制管理。

教学方式视角: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同一时空的混合学习将成为新趋势。近年来,在线直播课、在线课程平台火爆。“互联网+”技术颠覆和重构教育,“倒逼”教育信息化快速升级,广大师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学习,教师对开发、使用信息技术有了切身体验,对线上教学具备了一定适应能力,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合、内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学校、教师要顺势而为,迭代的不仅仅是工具而是系统,不仅仅是方式而是教育思想,要变应激状态为应然状态,借助改变教育形态而改变教育生态。

减负提质视角:立足“双减”主战场在课堂,培优补差主战场同样在课堂。要从文化氛围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内容统整等维度来深化、深耕课堂教学改革。可实施策略有:集智备课,教材统整,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入信息化学习与思维工具,活动评价镶嵌于活动任务中,重视元认知、教学目标完整达成和学习价值深度实现,等等。

学习方式转型视角:从教学改革走向学程改造。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

新时代的中小学课改走向当前,“双减”正在倒逼学校走高品质、有内涵、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将是“双减”的深化之年,“双减”背景下新课…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