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三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同步习题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
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
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
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桥礅 调剂 犯而不校 拾人牙慧
B.
宣泄 缘分 诚惶诚恐 大材小用
C.
针贬 思辨 毕恭毕敬 与子同裳
D.
异议 沉湎 山洪爆发 记忆犹新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jìn)担子(dàn)逞能(chéng)
新冠病毒(guān)
B.
救济(jì)
淤塞(sāi)跋涉(bá)
拳拳服膺(yīng)
C.
体贴(tiē)
亲昵(nì)撰写(zhuàn)
褒贬不一(biǎn)
D.宿敌(sù)恫吓(dòng)
悲怆(càng)勠力同心(l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
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
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
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
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
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
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
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得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段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纯然客观,不动情感,不动声色,不表现说话人,仿佛也不理睬听众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10.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1.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材料二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照着那一位主管和内行的意思行动、锻炼、喝水、吃东西,不用理会别人的想法啰?
格黎东 就是。
苏格拉底 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格黎东 怎么不是呢?
苏格拉底 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
格黎东 显然是他的身体,因为遭殃的是这个部分。
苏格拉底 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材料三
苏格拉底 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像我们以前曾经多次同意,而且现在刚刚说过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既不好又不美的?是不是我们以前的那些主张在这几天里都已经全部推翻了?格黎东啊,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是不是没有觉察到,我们的那些严肃的交谈并不比儿童高明?是不是我们说过的全都确定不移,不管人们是否同意?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我们要不要这样说?
格黎东 要。
苏格拉底 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格黎东 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 既然根本不能做不正当的事,那就连那个人们所相信的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也不行吗?
格黎东 看来不行。
苏格拉底 怎么啦,对人做坏事行不行?
格黎东 当然不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怎么啦,以坏报坏,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格黎东 当然不正当。
苏格拉底 因为对人做坏事跟做不正当的事是一样的。
格黎东 你说得对。
1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话一开始,苏格拉底就表明了观点:合乎正道的就听从,不合乎的就不听从。
B.苏格拉底认为,那个过去为自己所服膺的道理,即使受到死亡的威胁也应该继续信奉。
C.苏格拉底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D.“是听从道理”“无可非议的道理”“所讲过的道理”“更强的道理”其中的“道理”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对于应不应该越狱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B.苏格拉底认为,所有意见都对灵魂有利,尤其符合道义的意见更是对灵魂有利。
C.一个运动员应该听从医生或教练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从而驳斥了格黎东关于苏格拉底不逃跑众人就会对苏格拉底的朋友产生不好的看法的理由。
D.对灵魂的坚持,是苏格拉底推论的“底线”。如果苏格拉底根本不在乎灵魂的好坏,那么不管是道义对灵魂有利,还是众人的意见对灵魂有益,他都压根不必去考虑了。
1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
B.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C.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D.苏格拉底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他的谈话法的最大特点是归谬。
15.请赏析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
16.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根据对话提示,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
欧: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
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能。
苏: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不正。
苏:偷窃呢?
欧:不正。
苏:__①__?
欧:正。
苏: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
苏: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正。
苏:__②__?
欧:正。
苏:__③__?
欧: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三
本文2025-01-07 20:02:29发表“学校管理”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4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