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 《短文》同步练习

栏目:学校管理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知识点汇总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四、问题归纳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同步练习

一、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淤泥()濯()案牍()

亵玩()鲜有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往来无白丁()

(4)无案牍之劳形()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

(7)宜乎众矣()

(8)亭亭净植()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徐喷以烟

6.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二、考试链接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灵()

(2)鸿儒()

(3)调()

(4)劳形()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11.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1)句的批注,任选

一个角度为(2)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蕃()

(2)濯()

(3)蔓()

(4)益()

(5)植()

(6)鲜()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原文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迁移

(一)兰之味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2)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出淤泥而不染

B.纯以情韵胜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花之富贵者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爱莲说》《兰之味》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 《短文》同步练习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知识点汇总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