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

栏目:银行工作总结发布:2025-01-07浏览:1收藏

第一篇: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

“农民的银行”

##市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省##市农村信用联社与农村经济共舞,奏出了经济建设新时代的鱼水之歌。

探索:农村金融谁扛重任

近些年,由于农产品价贱难销,“致富发家缺本钱”是农民的普遍呼声。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加了,而金融机构贷款条件比较严格,办贷手续比较繁琐,许多农民的信贷需求难以满足,随之而来的民间高利借贷、非金融机构高利放贷等现象出现,加剧了集体和农民的债务负担。

农民贷款难,被农民称为“自己的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又如何呢?##市农村信用社联社主任谭正鹏发现,农村信用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畏贷”、惜贷心理,许多基层信用社是年初的钱“捂”到年底,一年四季“门庭冷落车马稀”。“难贷款”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每况愈下。

面对高利贷坑农的现状,为破解“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难题,1998年他们在曾都区安居镇办试点,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推出农户《贷款证》的信贷管理办法。《贷款证》以不欠信用社贷款和村组提留的守信为前提,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核发限额为3000元,持证农户需要生产、生活费用贷款时,持证直接到指定的营业网点办理,不需抵押,不需

报批。

1999年,##市遭遇历史罕见大旱,大部分农户无力抗灾自救。这时,信用社把一本本小额《贷款证》送到农民手中。当年,全市共有15万农户领取了《贷款证》,占农户总数的六成以上。持证农民在旱情最惨烈的关头,用《贷款证》“像存款一样方便”地获得贷款。有了钱,他们买水泵、打机井、修渠引水,救活了一片片庄稼。淳朴的农民是讲信用的。年底,95%的农民偿还了本金,信用社通过贷款还获得2400万元的利息收入。

##市农村信用联社从发放《贷款证》中得到启示,又相继推出了“信用约定”和“联保贷款”两种“撬动农村经济市场”的信贷管理办法。

服务:信贷营销如鱼得水

在曾都区万店信用社,干了10多年信贷工作的刘金强从办公桌上随手拿出一本《信用农户经济档案》,上面记载着他和另外两名信贷员分管的2369个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他们每天7点多钟就要骑摩托车下村组,晚上6点多钟才回单位,一个星期在下面转4天,农户买种、买肥需要钱,他们在农户的家门口、田间地头就给办了。

“有困难找我们”这是##市信合员工说的最多的话。1999年,曾都区三里岗镇农民熊新国、熊发坤兄弟俩,收购150吨白果卖到广东,亏损70万元。兄弟俩筹款还完信用社的90万元“联保贷款”后几乎不想活了,杨明刚开导他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挺过来了,我们受点小挫折就怕了?”第二年白果收购时,杨明刚主动给讲信用的熊氏兄弟投贷100万元,从收购到销售,信用社派人全程参与,这一年赚了近百万元。熊氏兄弟逢人便说:“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就没有我们兄弟的今天。”

成效:鱼水相宜喜得双赢

“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金融才有生存空间。”曾都区一位副区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有次路过一个村,发现群众整整齐齐地坐在操场上。问大家开什么会,群众说“信用社召开信贷会”。于是,他留心观察发现在许多村每当信贷员进村收贷时,村干部只要在群众中吆喝两声,农户就会主动把贷款本金或利息送到信贷员手里。在信贷营销过程中,每一位员工都是一个“袖珍信用社”,既能办理存款,又能发放贷款。2001年,厉山镇信用社员工人均累计营销贷款都在290笔以上,小到100元,大到数万元。农民通过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涌现出了一批葡萄、红梅李、蔬菜、养鸡等种养加工专业村和专业户,穷村变成了富裕村,穷户变成了文明户。信用社在扶农过程中当年实现利息收入153万元,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第二篇:信用社(银行)支农总结材料

##信用社(银行)支农总结材料

(一)以支农为已任, 全方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定位一个中心点,明确支农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步骤,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农村信用社必须承担起来的历史重任。实现终极目标、完成历史重任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三农”这个中心。市联社明确提出了“立足三农求发展”的理念。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思想的升华,一季度我社牢固树立依靠支农树形象、依靠支农谋发展、依靠支农求效益的思想,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深刻领会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重要性、长期性,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加快自身业务发展、防范经营风险的关系,确保了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局面。

2、把握两个基本点,严格支农要求。针对部分信用社存在的“小额农贷饱和论”和 “小额农贷亏本论”,市联社重申了“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户授信额度内贷款需求满足率必须达到100%”的“双百”方针。为将“双百”方针落在实处,市联社对基层社支农工作提出了四个“不动摇”:一是严格遵循“扩面升级、增量提速、力求高效”总体思路不动摇;二是严格遵循“扩大视野,伸长触角,主动出击,引客进门”营销策略不动摇;三是严格遵循“艰苦奋斗、雷厉风

行、敢于负责、开拓进取”工作作风不动摇;四是严格遵循“联社领导包片、中层干部包社、信贷人员包村包放包管包收”工作责任不动摇。认真制定《##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考核办法》,做到了春耕备耕生产资金投放早、投量足、投面广,为完成农贷投放任务打下了基础。一季度,我社共调查农户32万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17.9 万户,调查面达到100%;评定信用农户13.9万户,发放农户贷款证9.8万本,其中一级信用农户 6.22万户,农户贷款证授信总额48358 万元。

3、筑牢三个支撑点,夯实支农根基。一是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一季度全市评选出21个信用乡镇、85个信用村,分别占乡镇数和村级数的75%和11%。二是继续推行农户贷款证管理。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信贷管理办法,持证农户办理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只需凭“二证一章”(贷款证、身份证、农户印章)就可直接到信用社网点办理,像持有活期存折一样方便。三是继续实施小额贷款延伸管理办法。开办农户联保贷款,满足大额贷款户需求。仅多宝一个信用社今年就发放联保贷款近200笔,金额近1000万元。

4、培植四个增长点,放大支农效应。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实施“名品战略”,根据农产品区域分布特点,推进农业向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形成镇有特色、村有强项、户有专长的产业板块。如张港镇、小板镇、杨林办事处的蔬菜,多宝镇革新村的地膜花生、油菜,黄潭镇万场村的黄金瓜、黄花菜,干一镇的莲籽、网箱黄鳝养殖,岳口镇的植桑养蚕、生猪,石河镇的优质稻米,拖市镇的棉花,胡市镇的立体养殖业等,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支持 “优势企业”。实施“名企战略”,着重扶持全市上规模、信誉效益俱佳、有发展潜力且以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实行“一次核定、分次发放、到期收回、有效再放”的信贷管理办法,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全社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农,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生产农副产品120万吨,年创产值34亿元。带动了周围农户共同发家致富。三是支持“优势产品”。实施“名牌战略”,信用社支持的岳口镇健康油化色拉油、渔薪镇杨场酱品、小板镇“黄金”牌西红柿、张港镇“和玉”牌花菜、陆羽办事处东湖酱鸭等10多个产品进入了武汉等大中城市超市。张港的“和玉”牌花菜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四是支持“优势客户”。实施“黄金客户”战略,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运销的个体工商大户和民营企业当作长期合作伙伴,走社企双赢的道路。如对重点支持的德力油化、昌丰棉麻、恒泰精米、永康油脂、兴天制纱等50多家民营企业,一季度已累放贷款7000万元,拓展了支农层次,推动了信贷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

5、强化五个结合点,形成支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工作联系点制度。以文件形式明确将涉农龙头企业---##市永康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和多宝革新村等五个村作为联社领导班子的支农示范点,并要求各社也要相应建立支农示范点。二是建立健全“三百优”评选激励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法制“三查”制度。坚持做到防范贷款风险在先,发放贷款在后,每笔贷款都坚持填写“三查”记录簿。对万元以上涉农贷款坚持按月收息,全程参与信贷资金循环与监控。四是建立健全经常培训制度。在学习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文件、金融及农业生产规律、主打农产品工艺流程、小额农贷操作流程知识的同时,切合我社实际,开展了“以热爱信合事业为荣、以危害信合事业为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荣、以损害地方经济为耻;以坚持努力学习为荣、以无知不求上进为耻;以提高服务质量为荣、以服务质量低下为耻”等为主要内容的“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坚定打持久战信心,培养出了一支过硬的信贷员队伍。五是建立健全信贷员背包下乡制度。在信贷人员中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事、暖百家心”、“送信息、送科技、送项目”等活动。目前,我社每个信贷员手里都有 “一本一报一片”,即客户日记本、《农村新报》、个人名片,本子用来记录农户信息,报纸用来传递科技及市场行情信息,名片随时交给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的新老客户。在多宝镇农村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花生俏,奶牛叫,棉花朵朵向天笑;摩托车,黄挂包,信合‘邮差’家家跑;手机响,彩铃闹,一个电话他准到”。这已成为我市农信社信贷支农便农的真实写照。

第三篇:信用社(银行)“十七”总结

信用社(银行)“十七”总结

“十七”期间,我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十六届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减亏增效为中心,以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为重点,锐意开拓,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全面完成了上级联社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广拓储源求发展

“十七”期间,我社牢固树立“存款立社”的思想,组织动员全体员工积极搞好筹资工作,储蓄存款快速增长。截止##年11月末,我社储蓄存款余额为

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其中,活期存款

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定期存款

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份额从##末的%增至如今的%。

二、倾力支农创双赢

“贷款强社”是我社始终不变的指导思想,只有贷款规模增大,我们的利息收入才会增多,效益才会更好。“十七”期间,我社紧紧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逐年加大贷款投放额度。截止##年11月末,我社累计投放贷款 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其中农业贷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其他贷款

万元,比##年末增长

万元,为我县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大力清收促盘活

不良贷款是制约我社发展的一个瓶颈,“九五”期间我社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社的发展,“十七”期间我社把不良贷款的双降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辖干部职工齐努力,加之县委、县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不良贷款的清收和保全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截止##年11月末,我社不良贷款余额为

万元,占比为

%,比##年末下降

万元,占比

%,下降了

个百分点。

四、开源节流出效益

“十七”期间,我社财务工作能够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经营,制定和完善了财务内控制度,强化成本意识,积极拓宽经营渠道,压缩费用开支,提高了会计核算水平和经营效益。预计12月末我社实现总收入

万元,比##年末增加

万元;利润

万元,比##年末增盈

万元。

五、加强内控建设,促进规范经营

“十七”期间我社补充、完善和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经营更加规范,有章可循,比“九五”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依法管理、合规经营、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安全保卫工作成果显著

“十七”期间,我社严抓“三防一保”工作,联社在费用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改善储蓄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了防盗门和防弹玻璃,更新了防暴枪支和运钞车辆,为各社安装了电脑监控设备,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安全保卫连续五年无事故,为我社的发展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

七、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双丰收

我社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塑造企业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来积极宣传信合品牌,达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十七”期间,我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县文明单位、市文明标兵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每年都获得“支农先进单位”的殊荣。

八、党风廉正建设工作井然有序

“十七”期间我社始终把党风廉正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使每名党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德立身、以才强身、以廉正身”,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打造出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扎实、团结向上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十七”期间我社无党员和职工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九、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十七”期间是我社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今年我社迎来了改革发展的际遇,被省联社确定为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两家试点单位之一,这是我社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此,全体员工统一思想,上下联动,抽调机关骨干力量组成了改革筹建工作小组,小组成员按照改革实施方案,扎实工作,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年10月初成功的召开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立大会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改制后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聘任了机关五部一办的负责人,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改革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改革已进入开业申报阶段。

回顾过去的五年,XX联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迹,“十一五”即将开始,XX联社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支农兴社”之路,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我们不遗余力的贡献。

第四篇:信用社(银行)支持“三农”先进材料

信用社(银行)支持“三农”先进材料

根植大别山 铺就致富路

##市位于豫南大别山北部,是名贯中外的鄂豫皖红色革命苏区首府所在地,人口760万,耕地780万亩,现有11个县级农村信用联社、280个信用社(部)。多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规范服务为基点,唱响支农主旋律,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的“双赢”之路。

##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 334808万元,占辖区金融机构发放农贷总额的95%,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全市农业生产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取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比1999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15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实力也大大增强。截至##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净增各项存款60443万元,占年计划的134.3%,余额达617855万元。当年新增各项贷款65291万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57791万元,占当年新增各项贷款的88.5%。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5.51个百分点,其中“双呆”占比较年初下降1.41个百分点,分别较省办分配计划多下降20.02个百分点和0.64个百分点。全市农村信用社盈余面达73%,盈亏相抵后,净盈余28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746万元,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

——创新支农手段,深化服务内涵

“农兴社强”是信用社发展史上一条至关重要的根本经验。实践证明,信用社背离了支农方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去年初以来,##市信合办积极引导全市农村信用社立足市场定位,深入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每个信贷员联系100个农户,向农户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活动,不断创新手段,深化内涵,提高支农综合服务水平。到去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 2100余名信贷人员共联系农户165138个,同时发放农产小额贷款信用证2.38万本,从而初步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最基本的综合服务对象和资金信用网络。

首先,开展信贷人员联系百户活动。按照省信合管理办公室的支农精神,该市农村信用社每个信贷员在所包片的责任区内,根据农户的经营项目、市场前景与信用状况,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主动联系100个新农户。全市##多名信贷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联系20万农户,作为信用社最基本的“三送”(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对象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同时印制了《##市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联系百户活动手册》,详细载明农户姓名、地址、年龄、经营项目、家庭收入、小额贷款信用证的发放情况和“三送”笔记,要求信贷员每联系一个农户必须如实记载上述明细,并有联系户签名和村委会意见,建立健全了联系百户活动层层考核机制。为使联系百户活动深入开展,市信合办、各联社、各信用社还分别建立联系示范点工程,即市信合办选一个联社为联系点,各联社选择一个信用社为联系点,各

信用社选择一个行政村为联系点。每级组织定期检查、督促、指导联系点开展联系百户活动情况,并促使联系点成为全市、全县、全乡的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的典型做法,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浓烈氛围。

其次,开展送科技、送信息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支农内涵,从根本上促进社农“双赢”目标的彻底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农村信用社在开展联系百户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向所联系的农户实施送科技、送信息活动。市信合办、联社、信用社及广大信贷人员充分运用网络、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或茶余饭后得到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时留心做好笔记,或定向传递给有关农户,或由联社汇总编印,散发到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

第一篇: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农民的银行”##市信用社(银行)扶农总结汇报材料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省##市农村…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