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五篇范文
第一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
玉屏自治县发展改革局:吴爽
园区建设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园区建设,可以把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镇发展的新区。
玉屏地处贵州东部,全县辖4镇2乡,总面积517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是全省唯一的侗族自治县。玉屏交通便捷,株六复线铁路、320国道、201省道、上瑞高速穿境而过,玉屏县城一小时左右可到达铜仁及芷江机场,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并举,国道、省道、高速路并存的立体交通网络。2011年,我县被列为全省三个重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如何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及武陵山区经济协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突出园区建设在工业大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我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中之重。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县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7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布局不合理、缺乏总体规划、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能耗高、污染大,科技含量低、企业关 1
联度差等矛盾与问题不断突显,成为发展中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遍地开花,数量多而规模小、分布散而集聚弱,既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还加大了管理难度,工业“三废”处理难以到位,工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企业“小而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竟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高能耗、高矿耗、高排放的产业仍占相当比重,精细产品和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致使产业结构趋同。
3、融资难。园区建设资金难以解决,财政用于园区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缺少资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
4、产业关联度差。园区内大多企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集群。园区整体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
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园区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值得关注和思考。目前我县按照全省工业发展布局及本县实际,确立了“一园四区”即玉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大龙循环工业集聚区、舞阳河生态产业集聚区、卓岭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和田坪建材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设想,如何建设好这“一园四区”,我认为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优化布局。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园区规划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园区规划要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本地工业远景 2
规划相结合,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品位,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聚集和辐射效应。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越的硬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应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园区“七通一平”步伐,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滚动发展,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土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
三、选准产业、加快转型。着力打造产业配套高地,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产业间的协作力度,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应重点扶持玉屏有色冶金集团、大龙红星集团、科特林水泥等原有企业及树脂基复合材料、必登高鞋业等新上项目,积极引导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现抱团发展,大幅提升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
四、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五、落实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六、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园区竞争制胜的法宝。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行为;进一步建 3
设信用环境,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玉屏;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入园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七、拓宽融资渠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一改过去由政府包揽建设的格局,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远达国有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采取BT、BOT等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八、提高管理水平。运用市场法则,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创新方式管理园区,建立精干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园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跟踪服务、项目申报、规费收缴等事务。
我县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信通过全县的共同努力,玉屏经济社会将实现大的跨跃。
第二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庆追赶跨越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庆追赶跨越
国务院制定出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于发挥安徽发展的比较优势,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推动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示范区规划把安庆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将安庆建设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皖江城市带3大产业组团之
一、皖江地区6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这既是安庆人民的多年期盼,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深受鼓舞和鞭策。
配套承接的产业基础雄厚
安庆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座城市,曾是安徽省长达178年的省会,历史底蕴深厚,为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桐城派文化和戏曲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园林城市”3张名片。现辖1市、7县、3区,国土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13万,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802亿元。安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安庆具有承东启西、接转产业的独特区位条件。安庆是南京经济圈与武汉经济圈之间的节点城市,是皖鄂赣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一小时经济圈人口达500多万,半径150公里的经济圈覆盖安庆、池州、铜陵及九江等地10余个县、1000多万人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带动的政策背景下,皖西南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宁安城际铁路、望江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安庆将实现约1.5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武汉,与长三角和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安庆具有规模承接、集聚发展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丰富,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具有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资源40余种、600多处。安庆是安徽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拥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3个,具有开发价值但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57处。承接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全市现拥有12个省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近200多平方公里,特别是在建的安庆化学工业区、机械工业园、纺织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岸线和港口优势突出,辖区岸线总长247公里,约占皖江北岸线的61%,目前尚未开发的岸线达70%以上。安庆港是皖江北岸唯一的深水良港和国家一类外贸口岸,年吞吐能力达到2600多万吨。优良的岸线、港口和环境容量条件,为发展大运量、大耗水、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安庆具有配套承接、互补发展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安庆工业强市步伐加快,现已形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现有50多家骨干企业,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是油化纤相结合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拥有年原油500万吨加工能力,年产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安徽曙光化工集团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氰化钠生产基地。机械制造工业拥有近百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是国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其中环新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汽油机缸套基地和世界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船舶工业目前已形成年造船50万吨载重能力,其中中船安庆船用柴油机厂正在形成年产千台船用柴油机生产能力。纺织服装产业拥有骨干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安徽华茂集团是中国纺织工业排头兵。安庆农业基础较好,是国家优质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服务业发展迅猛,是皖西南乃至皖赣鄂交界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光彩大市场2008年交易额达到194亿元,名列全国工业品交易市场第二位;物流企业总数在500家以上,年货物运输周转量近120亿吨公里。
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
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对安庆发展的战略定位,我们力求从全局的高度,全面把握规划的深刻内涵,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切实把宏伟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主要目标是:举全市之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若干千亿元产业和一批百亿元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建成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把安庆建成产业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目标任务,我们坚持突出规划引领,居高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精心编制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着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根据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目标定位,加快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安庆化学工业区建设,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化工企业集聚发展。依托石化产业基础,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承接配套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全力打造化工产业集聚区和承接长三角化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的轻纺产业基地。加强对轻工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引导纺织服装、羽绒家纺、装饰建材、印刷包装、农副产业加工等轻工业集群化发展。依托安庆棉花和石化腈纶等资源优势,承接发展中高档纺织品、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形成以终端消费品为主,融棉纺、化纺、印染、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城,推动棉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创新,着力形成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
三是做大做强装备和机械制造业。推动骨干企业对接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本和先进技术,承接发展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建设关键零部件专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中低速柴油机、汽车及零部件、整装新型船舶、输送机械、数控机床、环保设备等机械制造产业,承接发展船用动力、仪器仪表、通讯导航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核心部件产业。
四是打造建筑建材产业基地。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承接发展高端建筑产业,支持建筑企业向集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繁荣房地产市场,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合理的收益分配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优质石材、粉煤灰等资源,大力发展水泥产业。依托石化优势和非金属矿资源,大力发展高性能化工材料、玻璃材料、光伏材料、超细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逐步建成以化工材料为主体,其他新型材料为补充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是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进港城、港路、港(园)区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光彩物流园的发展档次,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港口物流基地、铁路北站物流园、皖江农产品物流和化工物流、商贸物流等园区建设,完善区域市场体系以及运输场站节点,承接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联结长三角物流圈、辐射皖赣鄂城乡市场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六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农业特色板块。加强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皖江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整合打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中国安庆食品工业城建设,形成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七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加快大天柱山旅游经济区建设,推动安庆文化旅游融入全国、全省的知名旅游网络,建设面向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培育精品剧目演出市场和民间通俗演出市场,加快发展以黄梅戏为重点的演艺娱乐业。发掘丰富的历史、人文、典籍资源,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表演艺术、手工艺品、信息软件、影视动漫、包装印刷、广播电视、出版传媒等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承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与长三角相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
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优化承接环境,夯实承接平台,打牢承接支撑,更加注重合作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更加注重错位发展、有序承接、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分工合作、互利共赢、联动发展。
第一,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优化投资环境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努力降低产业转移成本,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专门成立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分设规划指导、区域合作、产业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进机制。认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投资动向,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政策,使我市成为商务成本“洼地”,始终用最优惠的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建立承接产业改造升级专项基金,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社区)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建立环保服务“绿色通道”,主动为承接项目提供环保技术、政策咨询和及时服务,加快承接项目环评审批速度,缩短办理时限,积极帮助转移企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加强人力资源流动平台建设,建设管用高效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持。
第二,建好承接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我们将坚持产业转移向园区集中,企业发展向集群配套,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优中选优、合理布局、着眼示范”的要求,加强与铜陵、池州等周边市县的联动,规划建设好产业承接集中区。以中石化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化学工业区开发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大力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对全市现有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进行“二次规划”,突出扩容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全面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共用型、关键性设施建设。加快安庆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三是创新开发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探索跨省跨市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通过采取“园中园”、“飞地”等各种有效途径,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委托招商等形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全面制定合作共建园区优惠政策,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第三,完善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坚持向东融合、向西开放。积极构建和完善对外交通快速通道,加快宁安城际铁路、安庆长江铁路大桥和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北沿江高速、安庆长江公路二桥、安庆至九江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工作,谋划一批基础性、事关安庆长远发展重大项目。加强环保服务,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公共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安庆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使之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营造好最佳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当前我们正在以申办省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谋划和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城市大建设热潮,努力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第四,强化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安庆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这里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人均受教育程度在全省领先,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拥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产业发展人才,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国家科技部最近确定了安徽为全国三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既覆盖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也覆盖了包括安庆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里面我们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将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农业、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化工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推动我市具备一定基础的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力促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培植锻造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与中科大、38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支
持重点骨干企业创建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承接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实行“候鸟式”用人方式,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常来”的柔性用人机制。
第三篇: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
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承接地应该积极承接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承接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其次,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地区对于承接产业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承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是,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群附加值升级,更注重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承接如金融、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使转移的产业多样化。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消耗量大,金融、旅游、咨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五.产业转移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
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
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三)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2)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
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3)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3、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
(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4、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5、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1)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3)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
6、加强人力资源支撑与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2)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推动玉屏经济社会大跨越五篇范文
本文2025-01-10 04:28:32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8229.html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3 大作文-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2 微写作-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1 名著阅读-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10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docx
-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原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