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欲速则不达——超前教育应有分寸
超前教育:欲速则不达——超前教育应有分寸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共同追求,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机构也应运而生。
这不,王女士的丈夫就是这样的家长。王女士今年27岁,6个月前生下女儿后,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几天前,王女士和朋友聊天得知,许多朋友都把襁褓中的孩子送到专业早教机构,希望在科学的教育方法下,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被送去“上学”的孩子中,大的两岁,小的才5个月。王女士丈夫闻讯后,不顾各种早教机构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高额收费,强烈要求送6个月大的女儿去“上学”。王女士想让女儿随性成长,又担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女儿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她犹豫不决。
那对孩子到底应不应当进行超前教育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玲玲的妈妈好不容易教会3岁不到的玲玲3支冰棍加5支冰棍等于8支冰棍,玲玲总算可以在妈妈问她“3支冰棍加上5支冰棍等于多少”的时候大声地说:“8!”然而,当妈妈拿出一堆苹果,问玲玲:“玲玲,你看这里是3只苹果,这里是5只苹果,加在一起是几只啊?”玲玲皱着眉,依然说不出。妈妈很苦恼:既然已经知道3支冰棍加上5支等于8支,为什么一换成苹果仍然不知道呢?
案例二
一个名为“青水无香”的“过来孩子”则这样倾吐心声:我爷爷是教师,我刚会说话就教我认字,上幼儿园之前100以内的加减乘除我都能口算,古诗背了不知多少,字也认了几百,是公认的天才宝宝,可是又能怎样?上小学了,老师还是重新教一遍,所以慢慢地我会的人家也一样都会了,而且我还比人家失去了许多童年玩耍的时光。小时候去外婆家过寒暑假都带着认字卡,但长大了也没比别人上的大学好多少。她还决定等以后有了宝宝,绝不会提前教宝宝识字。
从上面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超前教育要有“度”,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从玲玲妈妈的苦恼和“青水无香”的反省中可以明确地看出,超前教育并不像一些机构宣传的那么好,它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危害性,具体说来,影响有如下几点:
1.将超前于孩子发展过程的知识技能强加于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孩子,它不仅仅会使父母倍感挫折,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小鸟的妈妈如果在小鸟还没有长出羽毛的时候,就硬赶着小鸟飞出鸟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幼的小鸟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远丧失了飞翔的胆量。同样,科学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给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3岁之前的孩子,其大多数能力的发展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敏感期,父母给的刺激越适当,孩子相应能力的挖掘就越多,但是在这个大脑细胞还在继续生长的阶段,若父母急切地想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到孩子脑子里,反而会使孩子将来吸收知识形成障碍。
2.超前教育会让不少年轻父母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事实上却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首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他们便忽略了孩子和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渐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这些父母与孩子都逐渐远离和忽视的东西,与知识本身相比,对成长却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就像造房子一样,为了能尽快造起高楼大厦,却没有打实地下的基石,结果可想而知。
3.有些超前教育,似乎对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孩子幼年接受了不正规的教学方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以致在以后真正的学习中无法接受正确的教学,影响其发展。
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母语以外的语言,殊不知,由于教育本身在语言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问题,
超前教育:欲速则不达——超前教育应有分寸
本文2025-01-10 02:39:31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