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篇:《语言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音位:最小的可以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通常由一簇互相不区别意义的音素构成。如|A|音位里就有前A、后A、央A等几个音素。2.塞擦音:辅音的发音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紧靠在一起形成阻碍,在保持这个阻碍的同时,留出一个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磨擦成声,最后除去这个阻碍。如:b‘p‘k‘就是。3.递归性:语言的递归性是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然等于原始项。也即语言的整体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语法结构的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递归性。语言的递归性是语言结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如:人打倒了|敌人/凶恶的敌人/盘踞在中国大陆的敌人/曾经盘踞在中国大陆的不可以一世的敌人/曾经盘踞在中国大陆不可一世但最终被人民打倒的敌人
4.复综语:语言类型之一。这种语言的动词内有用不同的形态表示各种复杂的语法成分。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举例。5.自由变体:音位变体的一种类型。通常指对出现的组合条件没有硬性要求的音位变体。举例。
6.元音:音素的类型之一。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举例。7.语法形式:表示语法意义方式与材料。举例。
8.词干:一个词的主要部分,词汇意义的承担者。举例。9.音色:语音四要素之一,又叫音质,指声音的特色。由物体振动的不同形式所决定。举例。
10.塞音:辅音的发音方式之一。其特征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紧靠在一起,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突然除阻,爆破成声。也叫爆破音。举例。
11.共同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集中,会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形成共同语,以满足整个社会交际往来。共同语又叫天下通语、雅言。举例。
12.数:语法范畴之一。指是用一个词的不同形态表示出来的词语数的语法意义。在单数、复数、双数等。举例。
二、谈谈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语言是一种工具,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思维是一种能力和过程,即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和过程。
(2).概念用词语表达,判断用句子表达,但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的种种判断和词语按语法规则构成的啊、种种句子是有区别的。如:语言中的每个词不一定都表示一个概念,每个句子不一定都表示判断。(3).思维过程是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判断,语言运用过程则是运用词语,按照句法构成各种句子。(4).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世界上有许多种语言。但思维是各民族共同的,全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
三、试分析汉字跨越方言交际的特点与原因
答:汉字的特点:汉字本身与汉语的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有许多形声字,形声字有表音的声旁,但这种声旁并不是某种固定的表音的符号,也不是直接标音的符号,所以汉字虽有声旁,仍然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跨方言交际的原因
汉语的居住地区幅员辽阔,方言分歧有的不能通话,汉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大量用汉字记载的文献典籍。超地域、超时代的汉字既可以贯通古今,也可以联系各地区的人们的思想交流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便利各地区人民的往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谈谈语言分化的原因与结果
答:语言的分化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分化出地方变体,即方言。方言的产生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方言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即产生具有同源关系的亲属语言。另一方面是分化出社会变化。社会变化即社会方言,如行业语,阶级或阶层习惯语,隐语等。地域方言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而社会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
五、谈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答:要点:借用与吸收的条件。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也会产生“洋泾浜”“混合语”等特殊的语言现象。主要形式有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汉语在吸收外来成分的时候,不喜欢借音,喜欢有自己的语素来构词。在这一点上,汉语和英语、日语等有很大不同,而接近于德语。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神经质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blackboard,“球”footba1l等。有时候,在吸收外来外来成分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
如汉语中啤酒beer,卡车car等等。
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成为[paicing]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变成店铺的意思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板生简称板。
七、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储存。
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必能推语言,还有神经生物学的根据。
抽象的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是声音,也就是有声语言。
八、试分析词义的派生及其派生意义的相互关系 答:1.词义派生的条件2.词义派生的类型3.派生义之间的关系
词义的派生有现实的基础,这就是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这种联系怎么被利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那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有关。因而表达同一类现实现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各有自己的派生历程。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它所从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存的联系。而两者所表示的事情之间的共同特征,则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派生意义就是顺着这样的桥梁从本义一步一步扩散开去的。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引申。引申大体上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换喻的基础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途径可以啬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九、试论图画文字与文字画 答: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那就产生了真正的文字。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这种用于交际的图画,正是原始文字符号的前身,图形象征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阶段是图画文字。当图形符号不是用来代表概念而是用来代表相应的词的声音时,文字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步就迈出去了。用于交际的图画演变为文字符号的标志在于它与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它在图形上比较确定,并且有了公认的音和意。
文字画是用整幅画与语言结合,成了能说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字的性质,但是它只能图解主要的事物形象和它们的关系,而不能象真正的文字那样,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来记录语言,就是说它不能把文字记录的语法关系排列出来,它只能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发挥实际作用,离开了当时的环境。别人无法理解他的意义,因而文字画还不是真正的文字,只能说明文字是起源于文字画,是文字的前身。
十一、试谈洋泾浜的发展趋势 答:“洋泾浜”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十七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发展的前途不外两个:一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的洋泾浜语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十二、语言的符号特点与作用 答:语言的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和意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符号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一次出现,在实践的线条上延绵,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这种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在使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要象机器的零件那样能够拼装拆卸,重复使用。
语言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十三、谈谈词的形态与形态变化 答:形态即词形变化,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由于表示语法意义的需要而发生的词形上的变化。例如英语的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区别,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时用I,作宾格时用me,词形发生了变化,就是形态变化。
汉语属于孤立语,词很少有形态变化,少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加强的意义,例如“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结结巴巴”等。
例如:英语动词be的八种形态写八个句子,说明其语法意义。
a.Hewillbeateacher: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行为,动词用原形。
b.Iamateacher:现在时,单数第一人称。
c.Sheisapainter: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
d.Theyareworker:现在时,主语是复数。
e.Hewasateacher:过去时,主语是单数。
f.wewereworker:过去时,主语是复数。
g.Ihavebeenateacher:现在完成时,表示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行为状态。
h.Thenewspaperisbeingread:被动语态,进行时。
十四、试分析词义的类型 答:根据词所表达意义的多寡可以分为单意词(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和多义词(反映相互有联系得几类现实现象)。
根据词义可分为同义词(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反义词(现实现象中矛盾或对立的想象)。
更具发音还出现有同音词,就是发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十六、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答: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辅音音位的聚合一般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安排。例如,语言学家推测汉语在隋唐时代的辅音音位系统大致如下:
横行的辅音音位发音部位相同,纵行的辅音音位发音方法相同(其中[tstt]三行的头三个音为塞擦音)。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比方说,“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影响所及,涉及全部浊音,上表中划方框的音位全部消失“① “浊音”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清擦音没有送气与否的区别,浊擦音的来归,不发生送气的问题;清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有送气与不送气两种,浊音来归,从理论上说有:1.全归送气,2.全归不送气,3.仄声归送气、平声归不送气,4.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四种可能。汉语北方话选择的是第四种办法,即把原先浊音中的仄声特征同不送气特征结合起来,平声特征同送气的特征结合起来。这样,原来的浊音就发生了如下的分化:
这一演化的规律可表述为: 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
2.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在与相应的清音合并时又依声调的平仄而分为: a.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 b.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
十七、试论语言的分层装置 答: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交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拒子也应该是无限的。要使说话人能够随便的造出新句子,让听话的人一听就明白,语言必须是一种经济有效和灵活性的装置。这种装置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分层。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数目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位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了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符号。第二级是有语素构成的,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音位→语素→词→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分层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
十八、试论语图中的语音四要素
答:音高、音重、音长、音质是语音的四要素。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他决定与频率。
音重就是声音的轻重或者强弱,它取决于振幅,即振动着的空气粒子的压力。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和长短。
音质的不同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和音响亮发面来分析。音质的不同大体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发音体不一样;
二、发音方法不一样;
三、共鸣器的形状不一样。一个人发出的语音的音质决定于:
1、从肺里出来的气流通过口腔受不受到阻碍?
2、受到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
3、声带振动不振动?
十九、简析语言的融合与融合的过程 答: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的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在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性的突击行动。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
二十、举例分析语言的“递归性” 答: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的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在几年中就能得出结果的一次性的突击行动。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
第二篇:语言学概论作业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语言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 语言学
2.语言
3.符号
4.组合关系
5.聚合关系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
3.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又分()、()、()三大学派,其中(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其著作(语言论)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的4.()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5.()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6.语言是人类社会的(),而且也是思维的(),这是语言的两大功能。
7.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
8.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表示,汉语的“舅舅、姨父、姑父、叔叔、伯伯”,英语()表示。
9.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10.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
11.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12.一个符号,如果没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13.语言符号是()和()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
14.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
15.语言符号具有()和()特点。
16.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
17.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和()。
18.()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19.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20分,每小题1分)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4.语言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现象。()
5.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6.语言具体存在于个人的运用之中,所以是个人现象。()
7.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8.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9.语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具有重要作用。()
10.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语言。()
1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12.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
13.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14.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15.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16.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17.人类选择语音而不是色彩、手势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因为语音比较好听。()
18.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特点,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用什么样的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
19.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认同的。()
20.语言符号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
四、问答题(50分,每小题5)
1.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哪些?
2.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3. 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huó(活)”,这是为什么?
4. 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
5.语言有没有阶级性?为什么?
6.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请结合实际加以说明。
7.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8.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9.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10.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语言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第三章 语 音)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 语音
2. 音节
3. 音素
4. 音标
5. 元音
6. 辅音
7.发音部位
8.发音方法
9.音位
10.音位变体
二、填空(5分,每空0.5分)
1.语音的()、()、()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
三、判断正误(15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
2. 男子声音和女子声音的差别主要是发音是音重不同。()
3. 儿童的声音和成人的声音差别是音长不同。()
4. 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气流是否强,都能形成不同的音素。()
5. 音素[x]的发音特点是舌面后清檫音。()
6. 肺是人类发音的动力站,声带是发音体。()
7. 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上齿。()
8. 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弱,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强。()
9. 元音发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辅音发音时,声带一定要振动。()
10.元音[y]和[u]是舌位前后不同,其它方面的特点是一样的。()
11.音素[a]和[ɑ]的发音特点其实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只是写法不同。()
12.所谓送气、不送气,实际上是指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
13.[p`]和[p]这两个音素,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对立关系,在英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互补关系。()
14.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发音时音素可以任意变化。()
15.[t]、[p]、[k]三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完全相同。()
16.汉语的“不”是去声,在去声音节前,一般要念阳平,这种变化就是同化。()
四、单项选择题(26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空中。)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元音 B.辅音 C.音素 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 B.法语 C.拉丁 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
A.u c h B.y ts` x C.u ch h D.x y k
4.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 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 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 汉语中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 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下列说法,只有()正确。
A.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弱。
B.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长。
C. 频率越多,声音就越低。
D. 频率越多,声音就越高。
6.对发音器官功能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声带在发音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B. 舌头的活动,起了调节共鸣器形状的作用。
C. 口腔中最为灵活的部位是上腭。
D. 声带、舌头等是被动发音器官。
7.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B. 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C. 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D. 发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紧张。
8.下列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ê-[e] B.j-[y] C.h-[x] D.b-[b]
9.下列发音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辅音是()。
A.[g]-[d] B.[b]-[p] C.[s]-[z] D.[t]-[k]
10.下列各组元音区别的描述,()是错误的。
A. i和y的区别是舌位前后不同。
B. u和o的区别是舌位高低不同。
C. a和 ɑ的区别是舌位前后不同。
D. i和a的区别是舌位高低不同。
11.下列各组辅音,区别特征为清浊对立的一组是(A.[x]-[h] B.[t]-[d] C.[c]-[ch] D.[z]-[ts]
12.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 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 音素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C. 声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 韵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3.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五、分析题(10分)
给“语言是交际工具”注上汉语拼音,并列表分析其音节结构。
六、问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 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2. 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3. 音重有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能举汉语或英语的例子来说明吗?
4. 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语言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第四章)
一、概念解释(10分,每小题1分)
1.句子
2.词组
3.词
4.语素
5.词类
6.形态
8.语法形式
9.语法手段
10.语法范畴
二、填空(25分,每空0.5分)
1、()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和()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语法单位主要有()、()、()、()。
4、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例如“什么书他都喜欢看”是()。
5.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6.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词以下的规则叫()。
7.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成()、()、()三类,例如“学习”中的两个语素是(),“being”中的ing是(),“reader”中的er是()。
8.()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
9.一个词,除去它的词尾,就是它的()。
10.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词缀叫作()语素,把词尾叫作()语素。
11.汉语语素中,大部分是()语素,()不多,没有()。
12.()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13.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其构词规则又叫作(),或叫()。
14.()、()、()、()、()是语言里最基本的结构格式。
15.体现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主要有()、()、()、()。
16.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
17.词形变化的多数形式是(),也有一些使词根内部的元音和辅音()。
18.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同一个句子表示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称为()。
19.从语法结构角度分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四种类型,汉语属于()。
22.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
三、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B.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 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 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组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B. 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C. 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离不开语法规则
D. 语法规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3.()在语言中处于枢纽地位,一般把作为分析语法结构的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A.句子 B.词组 C.词 D.语素
4.对英语单词“workers”的分析,()是正确的。
A. work是词干
B. er是词尾
C. s是词缀,严格说是后缀
D. work和 er都是构词语素
5.下列各组词中全都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
A. 领导 大街 reader
B. 国家 月球 railway
C. 老师 刷子 unlike
D. 考虑 作家 classmate
分析说明:其余三个选项中都有词缀,不符合复合词的构成条件。
6.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离开、环境 比拟、协议”都是派生词
B.“study.look.think.door”都是派生词
C.“变化、广义、扒手、左手”都是复合词
D.“留心、伤心、老鼠、impossible”都是合成词。
7.下列词组中全都属于述宾结构的一组是()。
A. 太阳红 月儿明 I read the book
B. 吃干净 放在一边 the sun rises
C. 看电影 种庄稼 to play football
D. 金色的年华 红五月 to leave a good memory
8.下列词组()的结构与“我的故乡”相同。
A. 休息几天 太可笑
B. the red sun a warm welcome
C. to waken me to tell her D. 祖国富强 人民幸福
9.下列词组只有()没有歧义。
A. 两个朋友送的花瓶
B.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C. 看打球的小女孩
D. 折断了猎人的枪
10.英语动词“be”有八种变化形式,下列句子中,只有()使用正确。
A. He be good child.B. I am a teacher.C. They is peasant.D. You was workers.11.俄语、汉语、日语三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
A. 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
B. 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C. 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
D. 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
12.下列句子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是()。A.He am a studentes.B.She is a students.C.I were a student.D.You are a student.13.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A.性 B.数 C.格 D.体
14.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
A.阳光的温暖 B.马上开始 C.The sun rise.D.Worker and peasant.15.英语动词的词形变化一般有5种,但动词be的变化形式有()。
A.8种 B.4种 C.7种 D.6种
16.“John is reading the newspaper”变成被动语态是()。
A.The newspaper is reading by John.B.The newspaper is by John reading.C.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 by John.D.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ed by John.17.下列句子没有多义的是()。
A.他在甲板上写字。
B.他在黑板上写字。
C.他在屋顶上写字。
D.他在地上写字。
18.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句是()。
A.那里的茶花很多。
B.那里的杜鹃很多。
C.那里的月季很多。
D.那里的玫瑰很多。
19.英语“He writes a letter ”中动词writes中的s表示的语法意义是()。
A.性 B.数 C.人称 D.格
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把词尾叫做变词语素。
B.语法意义是反映语法形式的。
C.语法范畴中的“格”即语法格式。
D.汉语属于屈折语。
四、分析题(25分)
1.列表分析下列语素(5分,每词1分)
作者
盖儿
现代化
dislike
unhappinesses
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法结构(6分,每小题3分)
(1)这 是 一 个 鲜 花 盛 开 的 村 庄
(2)a.非 常 热 爱 祖 国 和 人 民 的 英 雄
b.非 常 热 爱 祖 国 和 人 民 的 英 雄
3.变换下列句子,使其具有句法同义关系(6分,每小题3分)
(1)激流冲垮了堤岸
(2)老王同志按时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
4、用变换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咬死了猎人的猎狗
(2)三个少数民族学生
五、问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举例说明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什么是性、数、格、时、态、级。
4.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英语和汉语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语言学概论第四次作业
(第五章-第九章)
一、填空(20分,每小题0.5分)
1.()就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根据使用情况,一般把语汇中的词分为()和()两类。
3.基本词具有()、()、()三个特点。
4.()、()、()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表现形式。
5.一个词最初的意义是(),在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是()。
6.在多义词几项意义中,有一项意义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意义是()。
7.()是派生义产生的主要途径,大致可分()和()两种方式。
8.同义词的“同”主要指()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和()等方面。
9.()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10.词语的组合一方面要受到()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的限制。
11.文字的作用主要是突破了有声语言的()和()局限,使出口即逝的语言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12.文字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
13.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4.()和()是语言发展的两个突出的特点。
15.从语言谱系来分类,汉语属于()语系,英语属于()。
16.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7.词义的演变主要有词义的()、()、()三种情况。
二、判断正误(14分,每小题0.5分,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成语历史悠久,是语言词汇中的核心。()
2.基本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像“我、他、啊、吗、从”这类词都没有能产性特点,所以不是基本词。()
3.基本词的历史都相当长,如“皇帝、天子、宰相”这类词都是基本词。()
4.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反映,例如像“天堂、地狱、玉皇大帝、夜叉”这类词的意义,并不是客观现实现象。()
5.词义的模糊性并不是说词义是不可捉摸、无法把握的。()
6.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一视同仁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但词义不同,具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例如“政治、爱戴、军队、监狱”等词的意义。()
7.“天、地、水、人”这些词只有一个音节,都是单义词。()
8.“老”有“过去的、老年人、经常、年纪大”等多项意义,其中“老年人”是本义,“年纪大”是中心意义。()
9.“不惑”本义指“清楚明白,不迷惑”,派生义指“四十岁”,这是换喻。()
10.“小鞋”本义指“号码较小的鞋子”,派生义指“故意给别人的刁难”,这是隐喻。()
11.“铁窗”本义指“安有铁栅栏”的窗户,派生义指“监狱”,这是隐喻。()
12.同义词“教育-教唆”的区别是风格色彩不同。()
13.所有的汉字都与语素相对应,都有一定的意义。()
14.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
15.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看,汉字必须立即改成拼音文字,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16.口语是在书面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促进了书面语的发展。()
17.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
18.语言的发展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没有突变。()
19.语言的分化和统一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2
《语言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本文2025-01-10 02:37:2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