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篇:班主任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班主任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
钟南附中张全珍
质量分析:本学期来,对这第一单元,我讲了课本内容,同时又对同行学案进行作业批改和讲解,然后再对100分闯关进行课课考试批改和讲解。每天工作到晚上12:30。但通过同行学案第一单元的测试,很让我吃惊,我很不满意,我原以为通过我这样的努力了,学生最屁也得考上70分。结果有12人没及格,50—59的8人,40—49的3人,最低分尽然只有26分。英语也考得很不理想,最高分只有74分。
检查原因:我们老师是辛苦了,但学生却是在贪玩,并没有学,讲课时,相当一部分人没听,下来也没有学,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自觉性。
改进措施:对于这种没有自觉性的学生,只有进行作息时间安排,并执行。
1、每天早晨5:00到8:30,背该背的,6:00必须到校。我亲自到堂监督并记录。
2、除了有特殊任务的学生外,其余学生,周一至周五中午12:30-2:20做作业,按上课形式处理,我到班坐堂。
3、学生洗衣定在周六中午,运东西定在周日。
4、晚上6:00至6:50,9:10至9:50正常上课,我到班坐堂。
5、要求学生必须把书上的每一个题再做一遍。对每次考试没有达到100分的,要把没得分的题老老实实的在作业本上重做3遍。得的分越少,重做的题就越多。
2012年9月23日
第二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珍珠泉》教学反思
国门小学李自娟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一、充分利用资料袋课件播放有关泉的内容导入新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揭示出文本会更加形象生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课前导语部分的要求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我预留了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并边读边思考连接语中的问题。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所以在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时,孩子们都表现得比较积极,对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
三、再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围绕珍珠泉的特点展开讨论。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通过启发、引导和朗读,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信》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采用读、编、议、写四个环节,给学生创设语言和思维的实践与发展空间。课堂上,孩子妙语连珠,诗意盎然:“替圆给方写,让我们一起合作吧,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替草给花写,让我们手拉手,一同走进春天。”“替地球给太阳写,让我们合作吧,给人类更多的温暖,让小草更加碧绿,让地球的空气变得更加新鲜。”特别是当他们的小诗一个字一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那惊喜的眼眸是多么地令人心醉;还有,孩子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时的那份投入,那份伤感,深深铭刻在老师的记忆里。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更重要。
《泉水》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就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上完本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习课文。首先是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以“你知道,谁会发出丁冬、丁冬的声音吗?”为导入,接着整节课创设了以泉水短暂的旅行这样一个整体的情景。
2、注重词语的理解感悟。我采用了比较直观的理解方法,比如在理解“瓦罐”“水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看图理解的方法,在理解“阳光灿烂”的时候,学生感悟不出来,刚好外边的阳光很灿烂,我就随手拉开了窗帘,给孩子更直接的理解方法。
3、重视学生的读。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这节课的课堂是书声琅琅,在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默读、比赛读、感情朗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这样读的效果很明显,孩子们把课文读出了感情,有的学生甚至是熟读成诵了。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感悟“你觉得真是这是一股怎样的泉水?”时,班上的孩子说“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勇于奉献”,我一直感动于学生的发言之中,忘了板书“勇于奉献”,真的是很可惜。在潜心品读《这条小鱼在乎》的文本时,我的心灵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是为小男孩执着地拯救小鱼的行为感动。小男孩的行为虽然不能挽救所有小鱼的生命,但他却毫不退缩,不遗余力,这种对弱小生命的珍视闪烁着动人的光辉。二是为“我”(代表了社会一批人)见怪不怪,漠视生命的麻木行为而羞愧。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小男孩的行为,理解“这条小鱼在乎”的内涵,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的情感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引导,教学效果不错。
1、角色体验,换位思考。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首先,抓住“浅水洼”“近在咫尺”“蒸干”等词语,让孩子们体会小鱼们此时危险的境地;接着,引导孩子们想像自己就是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一条小鱼,此时此刻“自己”最想什么?我描述小鱼的状态,用情感牵引孩子们快速走进小鱼们的内心世界,进行角色体验:“这条小鱼,你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了,你现在最需要什么?”“可怜的小鱼,大海就在你眼前,可你却回不去,你心里有什么愿望吗?”“小鱼们”急切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不想死!”“我要回大海!”“谁来救救我呀!”……孩子们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换位思考,为后面理解“这条小鱼在乎”作了很好的铺垫
2、情感迁移,升华情感。汶川大地震是全国人民共同见证的灾难,全国人民乃至国际救援组织都向灾区的人民伸出了援救之手。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这条小鱼在乎”,理解了小男孩的内心之后,我牵引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向文本之外,“对掩埋在废墟之下的人们是救还是放弃?”展开讨论,将孩子们的情感进行迁移,升华其情感。“掩埋在废墟下的人在乎什么?”“夜以继日的抢救队员在乎什么?”“过了几天之后还在废墟之下坚持的人在乎什么?”“过了生命维持期限,国家政府还是派搜救人员继续搜救是在乎什么?”……在层层思辨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孩子们领悟到“不放弃、不抛弃”是对生命的尊重,懂得要重视他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这节课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朗读指导,但总感觉不到位。朗读指导一直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爱读,读准、读顺、读出感觉,平时我也一直在摸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课改道路上,大胆尝试,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朗读课文不够到位。虽然在课前已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而且在老师范读后,学生也能仿读。但整体感知课文后,没有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如果反复诵读,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会更准确、熟练。
2.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入安心学习状态。
3.整个过程节奏较快,个别学生会跟不上。
4.教学生字时,让学生从“人、个、大”三字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撇和捺”,从而揭示它们的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5.在课上能根据课情安排教学内容,不照搬备好的教案。虽然在过程是条理不如设计好的清晰,但学生能在不断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动脑又动手。
第五课 我觉得春天是桃花
教材分析:
《春风吹》是一首儿童诗,节奏轻快而又轻柔,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特有的秀美精致,动静结合,色彩明丽而清新,大有珍惜美好春光之感。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理解“吹绿、吹红、葵花”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理解“吹绿、吹红、葵花”等词的意思。
3、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4、抓住突出春天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有感 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音像磁带:《春天在哪里》。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画纸。
3、搜集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词语等
教学课时: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谁知道一年中有哪四个季节?春天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我觉得春天是桃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绿”的声母是边音,“树”的声母是翘舌音,“红”和“轻”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听老师读。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提问:春风吹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思考)
2.出示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理解“绿、红、来、醒”的意思。
(1)“绿”是什么意思?(诗中的“绿”有变绿的意思。“吹绿了柳树”,就是和暖的春风吹来,柳树发芽了,长出了绿叶。)
(2)用同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红、来、醒”的意思。(“红”有变红的意思,“吹红了桃花”,就是和暖的春风吹来,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燕子在南方度过了冬天又飞回来了;青蛙经过冬眠又醒过来了。)
3.指导朗读。
读第一行时轻一些,第二行可以读得稍重些,体现春天由冷逐渐变暖。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要读出欢喜和兴奋的心情,注意停顿和重音。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自由读、齐读、指名个别读)
五、指导背诵
1.按课文描写顺序指着投影片引导背诵,然后再指着板书引导背诵。2.练习背诵(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六、小结
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长出了绿叶,桃树上开满了桃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尽情地飞舞,青蛙醒来,快乐地唱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只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背诵第1节。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春风吹”和“春风轻轻地吹”。
提问:这两句有什么不同?(春风很轻柔,吹在身上使人感到舒服,不像冬天的风寒冷刺骨,也不像夏天的风带股热气。第二句加上“轻轻地”,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3.指导朗读。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朗读时语气要柔和、舒缓,并注意停顿和重音。
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
4.齐读最后两行。
提问:“快来种”是怎样种?为什么让大家快来种树、种花?(懂得春天是种树、种花的大好季节,要抓紧时间。)
5.指导朗读,读的速度稍快些,体现出时不等人,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大家/快来种树。
大家/快来种花。
三、指导背诵
1.用问题引导:春天的风怎么样?春天的雨怎么样?大家应该怎么做?
2.练习背诵(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3.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记住“蛙、细、树”的字形。
2.重点指导分析以下几个字; 绿:左右结构,左边是“纟”。
轻:右边的写法与熟字“经”的右半边相同。家:注意指导下半部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课后练习第4题,先读生字,描写生字后,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六、布置作业
1.练习题3。
2.搜集有关写春天的诗歌,准备参加“我爱春天”诗歌朗诵会。
第六课 我来浇水
教材分析:
本课文围绕扎西它们的一次植树活动进行设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扎西和卓玛在植树过程中的心情,并从中受
班主任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文2025-01-10 02:34:34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