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二字的典故
第一篇:推敲二字的典故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俩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第二篇:推敲
9.推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
写字指生说意思,学、问,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东、西表方向,放在一起呢?加大难度:斟酌。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其中的蕴含的智慧真不少呢?推敲这个词语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9.推敲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背一句吗?同学们积累的可真多,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句,谁想读? 出示三句名诗,指名读。
这些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字字珠矶,是诗人精心构思、反复锤炼的结果,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和心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提示“敲”的写法(左边“高”旁正高兴,右边“支”旁少半横);齐读课题。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交流故事内容。
三、感知文本,了解“推敲”的故事
(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这是故事的发生】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这是故事的高潮】
(4)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
3、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贾岛拜访友人时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帮他解决了难题。)
教师小结方法: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讲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的主要内容就讲清楚了。【这是故事的结局】
2、理解重点句:
出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3、观察插图(月夜惊小鸟):按顺序说图意;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和当时的环境,你看出了什么;给这幅画题名;拓展《题李凝幽居》。
4、一生感情朗读,其他学生指图体会。
(三)1、指导观察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如果你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会怎么想,怎么说?
2、贾岛骑着毛驴又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相机理解即兴、妥帖、恰当。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音乐起)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
(学生听着音乐,很投入地读着想着)
生: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生: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生: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
生: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生: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
生: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师:(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一位学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生:他读出那晚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好景象。
生;听了他的朗读,我看到树上的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飞远了。
(指名读、女生读、齐读)
[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老师借助优美的音乐,特意让学生慢慢地、轻轻地边读边想像,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把课文内容“还原”了,文字意境“美化”了。这样,学生自然读出味儿来,对贾岛能即兴写诗的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
师: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1)各自练讲。(2)分小小组练讲。(3)各组推派代表讲。(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两个人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千古名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古诗。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学生齐读。
(6)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板书:斟酌]
(7)小结: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像贾岛、韩愈这样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推敲的意思就是斟酌,斟酌的意思就是―― 仔细地推敲、反复地斟酌,作品才能尽善尽美,广为流传。[板书:尽善尽美]
3、拓展:
贾岛就是因为对一个字都不放过,才创作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我们在阅读、习作中也要这样。其实,像贾岛这样推敲斟酌诗句的诗人还有很多,(出示诗句,体现“推敲”的词语变红)王安石千锤万凿,这个“绿”字就曾经一改再改,从“到”改为“过”又改为“入”,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最后认定“绿”字写出了春风过后江南绿野遍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宋祁的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几易其稿,才有了这最能体现春天到来,杏花开得多,开得艳,又能体现出微风中杏枝摇曳,杏花好像在这比美玩闹的“闹“字。在我们的课文中作者也非常注意推敲用词。出示: 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句子哪句用词好?为什么? ①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②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找到李凝的家。
总结板书:学会品评词语就是学会了阅读中的推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多推敲,多斟酌。写出尽善尽美的文章。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给本课排个课本剧,演一演。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第三组:门闩(附图片)
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让学生发现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感知文本,了解“推敲”的故事
(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这是故事的发生】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这是故事的高潮】
(4)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一)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①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走近韩愈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值得我们赞叹。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3、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1)映示韩愈说的话。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三)走近“推敲”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五、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醒、皱)
引导学生在以后作文时,细琢磨,多推敲,尽量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六、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附:板书设计: 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严肃认真
第三篇:推敲
推敲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夜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两幅图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感受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能背一句吗?同学们积累的可真多,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句,谁想读?
出示三句名诗,指名读。
这些诗句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字字珠矶,是诗人精心构思、反复锤炼的结果,凝聚着诗人的智慧和心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遇到难读的词语随手划出来
2、读词。(这些词语比较难读,谁能读准?)皎洁 妥帖 簇拥 斟酌 莽撞 宽恕 即兴 吟哦 补充:
①有一个词我们现在不常用——出示 “门闩 ”,指名读。②“闩”是什么意思?
③(出示图片)看看图,再看看这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教师小结:在我们汉字中有许多这样有意思的字,看看它的字形,你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来。
④门没有闩 的意思就是——门没有上闩,用手一推就……开了 齐读词语。
3、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贾岛拜访友人时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帮他解决了难题。)
指名回答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板书:贾岛 韩愈]
围绕着这两个主人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再来说一说?
教师小结方法: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讲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的主要内容就讲清楚了。
4、介绍贾岛。
贾岛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他吗?
(2-3名学生分别介绍。如: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就出自贾岛的诗)贾岛非常喜欢锤炼字词,为了一个佳句经常苦苦思索。在这个故事中他苦苦思索的是什么诗句?哪个自然段写了贾岛的苦苦思索?
三、研读课文:
1、出示第3自然段学习要求:
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从贾岛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
贾岛锤炼诗句已经入了迷?
能结合一个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么?(抓住“吟哦、不知不觉、一边……一边……”来谈。)
预设
(一)①“吟哦”什么意思?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②能够对比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现在你就是贾岛,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③出示插图:当时的贾岛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街上的人都――(为什么笑?)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想的,但贾岛还是(引读)④贾岛就是这样吟哦了一路,做了一路,人们笑了一路,他都不知不觉。学到这里,你又能用个什么词来形容一下他?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旁若无人、浑然忘我……)
预设
(二)不知不觉――(为什么贾岛会不知不觉?他在干什么?)评价语:能够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这是一种好方法。……说得很有道理。
⑤想象着贾岛的样子读读这段话。学生练习读。指名两读。
2、从刚才贾岛的神态与动作中我们体会到贾岛的入迷,还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中能看出来?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后出示课文第4段。
(2)知道仪仗队是怎么回事吗?出示仪仗队图片,图上就是古代官员的仪仗队。(3)看,迎面走来这么浩荡的队伍,贾岛竟然视而不见;听,迎面传来这么宏亮的声音,贾岛竟然充耳不闻。他对这些都不知不觉,他的心思全用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怎样的聚精会神哪!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段落。
2、学习韩愈推敲部分:
过渡:贾岛沉迷于推敲诗句,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按照常理,他应该被抓起来,轻则关几天,重则打板子。路人都不禁为贾岛担心,可是结果呢?
(1)结果出人意料,请同学们想象着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三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再现当时的场景。
出示要求:想象着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三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名一组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
(4)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儿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投影出示第七自然段。
指名回答。
咱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5)如果你是贾岛,听了韩愈的这番话,你会说些什么?(小结:心服口服,钦佩不已)
总结:看来,韩愈不仅是大官,还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他让贾岛口服心服。两个人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千古名句,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古诗。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学生齐读。(6)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板书:斟酌]
(7)小结: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像贾岛、韩愈这样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推敲的意思就是斟酌,斟酌的意思就是―― 仔细地推敲、反复地斟酌,作品
推敲二字的典故
本文2025-01-10 02:31:0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