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之间多伤害的杂文随笔(最终版)
第一篇:亲人之间多伤害的杂文随笔(最终版)
两个好人,两个在各自领域工作优秀的人,两个在各自父母儿女面前孝顺而努力的人,他们走到一起会是“两好加一好--更好”吗?未必。这多少让人有些诧异。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往往是一般人组合而成的家庭更好些而那些“强人”的组合体不那么牢靠?
答案是肯定的。正是这些社会上优质的独立个体组成的家庭,问题非常多。过年是团聚的时刻,也是倾诉的时刻。此间,我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
“我为这个家操心的时候,你在哪里?你哪里知道我为了孩子更进一步做了些啥。”
“我不知道你做了啥。但我知道多少个日夜你是去和朋友过的而不是回家来。你不知道你有了事情后我和儿子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情景。那时候你的朋友都不知道去了哪里。你知道我为你操了多少心。你喝多呼噜连天之后,我悄悄去看你有没有呼吸。你从来没想过这些。”
“你就是好教导别人做什么,而不知道别人不用你说也在做事,在努力,在拼搏。你懂什么啊。”
男人对女人的唠叨往往带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态。在他的心里,女人的眼光就在家里眼前,不知道男人都在谋划,在为了一个大目标而悄悄谋划。
女人看着男人永远正确的面孔有一种愤怒。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子,自己付出的实在太多。可是,男人像是个风筝,那个牵绳稍一松,就不知道去了哪里。她感叹,他怎么心还那么野呢!
一个做领导,一个做老师,都是教育引导别人的。但他们教育不了对方也引导不了对方。因为他们都没觉得自己有哪些需要对方教导。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这两个“强人”一碰撞,便各自头破血流,丢盔卸甲。他们都觉得得不到对方理解是一种最大的痛。他们声泪俱下地诉说,讲述对方不为人知的“劣迹”,用对方的错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对。这有什么用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错误的人,才是真实的人呢。
“旁观者清。”他们讲出了自己的痛,旁人便知道了这种痛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有试图努力去理解对方。
他们都在对方面前绝对自信,没有想到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并且,这种缺点在亲人面前表现得尤其充分。
他们是亲人,所以不会装、不会假、不会做作。
因为不装,便把人的最本能的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通常看到的别人都是戴着面具的、隐瞒了缺点的。这种反差让不少人以为,谁都比眼前的这个人好。当然这是错觉。
小外甥说结婚以来有些疲惫了,被媳妇爱得疲惫了。疲惫之后是烦恼。他没有认识到这种爱的唠叨、爱的小性子、爱的毛病有多珍贵。我问他:她的爱是真的吧。他说是的。我说这就够了。看别人千般好的,一到过日子的程度,好些还不如你现在的遇到。
他说是有过离婚的想法。我说千万不可。爱你的人是最难找的,通过几年的生活完全真的了解一个人有多不容易,现在你体会不到,以后你才能明白。
他们是这个时代少见的两个上进青年。都很能干,有想法也有办法,还有干劲。只不过双方在管理教学机构的时候有了分歧。每个人都想管事,媳妇家里也想插手,便有了矛盾。
我告诫外甥:要认识到媳妇是非常爱你的这个大前提,其他事情便都好办。能发挥别人的长处,把你们的事业做好,这才是一个大男人需要把握的,其他都可以忽略。人家对你好,你也要对人家好。不是说,女孩子最喜欢哄吗,你就不能多哄哄?
其实生活中的两个亲亲的好人出现的问题就在于,谁都不愿意迁就,不愿意为爱而“哄”。我们可能对朋友、同事甚至路人都可以善意地顺其所好说几句好话,却因为是亲人就不愿意说“假”话。所谓真假,既要看场合、看对象、看气氛,又要看是多大的或哪种事情。家庭关系中的错乱,许多出在“真话”上,不是说真话不对,而是说有些话本身“真假难辩”,如果全当真话、全用认真的态度说出来,可能会伤及无辜。
一个媳妇与公婆关系紧张,儿子在中间没有起到多少建设性作用。他把过滤器变成了扬声器,他把媳妇或者父母面对他评价一方的话原原本本传达给另一方,得到的结果当然是关系更加不堪,他也因为两面不是人而苦恼不已。假设,他不这么“忠实、忠诚”,恐怕不会是现在的结果。所以我的结论是,亲人面前、家庭里的“真”也要十分讲究,不能“愚真”。
家庭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个关系的关键在于两个主角之间施予对方最多的爱、给予最大的包容,而不是一个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征服另一个、一个试图用理论驳倒另一个、一个用自己的正确证明另一个的错误然后让其“幡然悔悟”……当然,如果另一个在被证明了的错误中非要走下去的时候,也得冒着不被理解的埋怨去把他(她)拉上来。既便有恨,也是因为爱。家庭中的爱很多是责任与义务。当我们都想到自己对对方是有责任的,如此,我们就会打消放弃的念头。
倒是那些普通的、没有突出个性的两个人组成的家庭要安稳些、幸福指数要高些。这与“知足长乐”这一现象有关。因为每个家庭“足”的标准不同,因为普通家庭足的标准更接近达到。其实普通与不普通也没什么截然分界,仅仅是有些人喜欢把自己放在与众不同的界面上而已。
强人的痛苦不是真的没得到什么,而是得到的没有理想的那么好而已。有人讲,那些“能人”的痛苦是个伪命题,我倒不这样看。我只是觉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应当在生活的海洋里学会找到最适合自己游泳的通道,而不是看着冲浪的、潜水的觉得自己游不快就气馁就失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别人的幸福美满当然值得羡慕,但不能成为自己幸福美满的标杆。自己家庭的好,如果以健康平安为最高目标,应当能够努力实现。
说到底,亲人之间,无论有多能耐,都别以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不屑对方的努力成果,可以拿来在犯下错误的时候作为冲销。如果时刻能把责任放在肩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埋怨。
想想我们在对待家人之外别人的态度,再想想对待自家人的神态语言,每个人或许都要脸红一下吧。
第二篇:虚实之间杂文随笔
昨天,天阴下雨,晚饭后就懒得出门走路,在家里捧着电子书走来走去地看,读书和走路两不误,也是挺好的一件事。
电脑桌上的书太多,于是我放下手机,开始整理,准备把桌子上的书收纳到书架上,让它们找到组织好一起在深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也有聊天的伙伴。
一般来说,如果有一些书我已经不需要了,就会会挑出来送给朋友,但有一本书,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送人不合适,丢了也觉得不合适。我把它拿了出来,仔细看了看封面,没有想打开的欲望。
早在2012年我就从书店里把它带回家,那个时间这本书的作者很是红的,据他说全球很多著名的政治界和经济界人物都是他的好朋友。看完他的书后,我真的挺羡慕他的,想来人生最高处的风光就应该如此。当时,这本书的作者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及羡慕,各种赞美之词铺天盖地地向他汇拢而去。
又过了几年,突然某天从新闻上看到这位作者被捕,我真的是惊呆了,我估计全国喜欢他的读者们都懵了,这到底是为什么?网上开始出现这样的讽刺:为什么他的那些好朋友们不站出来为他说上一句话呢?当了解一些事情经过之后,我沉默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书,于是就把它放在书架的最边上,藏在阴暗的地方。
是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虚实之间》,作者的名字叫芮成钢。一个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耶鲁大学的留学生、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再看《虚实之间》的封底上那些世界名人给他的留言时,生生地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说来,《虚实之间》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无论是芮成钢的文笔还是思想都还是不错的。年轻帅气的他事业顺利,接触的都是世界著名人物,想来也压制不住自己虚荣,开始以为那些人通过自己的采访,有了几次某些观念的交流后,就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而自己也就膨胀开来。这位曾经耶鲁大学的留学生,现在在狱中,会有着什么样的反思呢?有人知道,但更多的人都不知道,他的事当初也仅仅是几条新闻,现如今已经被时光无情地埋在了过去。
月初,小崔与《手机》的故事发展到了高潮,范爷工作室被无锡税务局调查。当时弟弟兴奋地说:这回好玩了,不知道会有多少内幕被挖出来。那天我没看新闻,等弟弟把事情事情经过说一遍后,我淡淡地说:事情不会闹大,就算闹大,也不会公开,毕竟那一抽屉的合同鬼才知道牵到些什么事什么人物,如果他拿出去举报,或许会有些结果,但他这样说,这件事会很快就没有声息的。
事情不出我所料,后期的故事都是一些公众号在发出各种声音,但是在新闻上这件事情的报道已经绝迹。人们都是善忘的,娱乐圈很快就会有不同网红再次刷屏,毕竟做事都需要注意力来赚钱,围观的人们也需要各种娱乐来填补空虚的时间。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活,无论是在宇宙,还是在真空里。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了解一些规则,自由都是相对的。大海够大,足够鲸鱼自由地游来游去,饿了吃吃比自己小的鱼,想玩了就从东游到西。但它的自由也就只能在海里,离开了大海,它要么变成食物,要么变在尸体。
人定胜天,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美好理想。一个人可以抱有这个理想,但绝对不能真的以为人真的就能胜天了,多的不说,真要能胜天了,就平衡一下世界水的分布,让地球少些沙漠;真要胜天了,就让世界和平吧。
书是一种药,适合治疗一些妄想症、膨胀症、空虚症等等。然而,喜欢吃药的人不多,所以,病人也就慢慢地多了起来。书读的越多,我就发现自己更多的病,这些病中药或者是西药都无法治疗,除了书和行动,我就找不到更多的治疗方法了。能看清楚自
亲人之间多伤害的杂文随笔(最终版)
本文2025-01-10 02:30:08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