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个案
第一篇:心理健康个案
心理健康个案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天津市东丽区民族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
二、问题行为概述
该学生好动,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经常影响大家的学习。作业常常拖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本上,字迹潦草,乱涂乱画。成绩较差。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常常惹事生非,经常与别的同学打架,每周评选违纪最多的学生都榜上有名。老师批评他时,他的态度很诚恳,但过后总是违纪。
三、个案分析
家庭素因。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家庭的教育与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好,犯错误的原因在老师身上,一次开家长会,由于该生的数学很差,家长直言让老师辅导,态度专横。这样的家教,使其形成了自由散漫、无拘无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是他自控能力差的原因。
现行的教材难度偏大,要求偏高,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撇下中下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搞“一刀切”和“齐步走”,使中下学生跟不趟,造成两极分化。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往往又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看不到“潜能生”的优点,致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和人格障碍。另外,对学生的注意程度,喜欢程度,表扬次数,无形之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不关心或经常性批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差,学习成绩也就下降,有些教师对他们更不关心,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教师甚至岐视“潜能生”,冷嘲热讽。过多的失败与挫折,使得这些学生自信心低落,产生消极的态度。就这位同学而言,由于学习上不努力,考试老是不合格,又爱惹事生非,不守纪律,常使集体荣誉受损,成了班上同学的“嫌弃儿”。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加深了他们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最后导致自暴自弃。
四、个案辅导策略
1、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潜能生因功课不好,屡犯过失而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落,家长的训斥,经常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自感不如别人,活泼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态是消极的,对课堂学习和学校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和兴趣;同时,为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于是又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招致更多的批评与指责。作为教师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链,点亮他们心中希望的明灯,激励他们从“自甘落后”的泥潭中爬出来。
教育片段
他虽然有许多不良习惯,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对班级工作特别热心,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其他人不愿干的脏活,他都很乐意去做。负责班级的提奶工作还可以,身为体育委员,体育上的活动还能撑的起。不过平时小错不断,我常常找他谈话,头,觉得经过耐心开导,他进步不少,每周学生的投票减少了不少。每次看到减少的票数,我都鼓励他这就是进步。看到他每天增长的信心我暗自高兴。
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们就能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2、多作模糊性教育
大家知道,科技发展到今天,电脑的速度比人脑快成百上千倍,但论及“聪明”程度却难与人脑相比,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不会“模糊思维”,它难以容忍不确定因素,只会根据既定的策略按部就班地机械运算,却不会进行创造和推理。教育者在工作中更应具有模糊性,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是学生自己或老师点拨启发下能悔悟的错误,该宽容处且宽容。
教育片段
上课的铃响过,走进教室刚要上课,班里的同学纷纷指责他上课说话、课间打闹,晚上传宿舍等等。看着学生的样子,我是火冒三丈。但看着他红通通的脸,害怕的眼神,我打消了严厉批评他的念头,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于是把拉到身边,小声对他说:“你能不能用个词把这个场面形容一下?”他脸更红了,轻声说:“是我做的太过分了”我点点头说:“你说的对,不过近来你进步很大,我对你的信心也很大。同学们,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我相信他会改过的,同学们说对不对?”全班齐声喊:“对!”从这以后,他又收敛了不少。
通常情况下,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连续几次犯同样的错误时,教师往往愤怒于其“屡教不改”而给予严厉的惩罚,认为道理平时讲了多少遍了,只有严惩不贷才能使“学生吸取教训”。然而惩罚的功效却常常只是暂时的,孩子往往忘记了为什么受罚,只为自己所受的待遇而难过、委屈甚至愤怒。事实证明“有时宽容引起的心灵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老师在评价看待学生时,也应切记不可“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处理对待学生的错误过失时,不可“赶尽杀绝”,不留余地,否则在严厉惩罚学生的调皮捣蛋时,可能也同时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起杀灭了;在你狠狠教训学生胆大妄为时,可能也同时把他变成了畏首畏尾的胆小者;在你坚决惩治学生的违规行为时,可能也把学生的创造精神一块剿灭了……
四、几点启示
1、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批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太阳,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研究表明,人类本质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作为在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在班级工作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注意利用学业的微小进步来激励学生的进取,使学生在自我满足同时不断产生新的追求。
2、多一份沟通,少一份说教。现在不少教师叫苦,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讲道理不听,惩罚又违法,真不知如何是好。我们认为对待当今的学生,不能一味说教,应多和他们沟通,及时抓住他们成长的脉搏,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多一份尊重,少一份专制。以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不如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对待“潜能生”,教师往往迫不及待地希望他很快进步起来,所以十分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层层加码严加要求,结果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应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不如从尊重他入手,从心灵上去感染他。让他在真诚的感动中感悟出正信息的调整。
4、多一份耐心,少一点急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循序发展的历程,没有生下就是坏的孩子,没有想当坏孩子的孩子,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孩子。
滕鹏
第二篇:心理健康个案
心理健康个案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天津市东丽区民族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
二、问题行为概述
该同学学习成绩中游,性格上太内向,但体育成绩优异。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曾经因上网的事对老师撒过谎,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该生父母平时都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他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成绩不理想或者上网,会对孩子发火。长期这样,该同学便会经常偷着去上网。
三、个案分析
通过半个学期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该同学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这三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的原因:来自外地的排斥心理,屡次转学导致对学习产生畏惧和腻烦。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四、个案辅导策略
(一)劝父母,再忙也要与孩子交流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其父母多为孩子着想,我把该同学这半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他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给予和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该同学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几乎每天都去上网,导致周末作业未完成,而且影响新的一周。而且他也曾经上通宵,被其家长找回后挨了一顿打,于是导致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他对父亲也有误解,认为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忽视了他的存在。事实上,他的父亲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于是,我告诉他的家人,周末的时候尽量拿出时间来与他交流。对于他的母亲,在我与他的交流中得知,他明知道母亲对他很好,但他自己却对母亲有些许反感。究其原因是母亲对他要求太多。于是,我对他母亲的建议是:允许孩子缺点的存在,多说一些孩子的美言,牢骚的话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来,对他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他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沟通。
(二)身为人师,做优秀的学生家庭关系改善“大使” 在我与该同学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他的父亲是个标准的“严父”,对孩子的为人处世和学习成绩都很关心。该同学曾经有上通宵的经历,但由于当时老师的疏忽让其觉得只是小事一桩,于是现在也曾经以生病为由出校门上网夜不归宿。被我发现后他也很害怕,但我没有大声训斥,只是平静地问他自己该怎么处理。他求我不要告诉他的父母,倒不是因为挨打,而是因为他们身体不好。于是我在与其父亲的交流中把他的话说了出来。他父亲的举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此不管工作多忙,也会定期的向我询问他的在校情况。有一次,我与他们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的游戏,让他们在九个方格里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九样东西,最后把它们一件一件地扔进大海里,所有的学生都把父母列入其中,98%的学生选择最后放弃的是父母。当然,他也是其中一员。这个测试的结果表明,他是很爱父母的,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当时,他因为又去上网被父亲狠狠打了一顿而耿耿于怀,我于是借机让他给父亲道歉,他非常配合。于是他的表现好了很多,事后我收到了他父亲的祝福和感谢,这表明我做了一个成功的改善他们父子关系的“大使”。
(三)老师也要和学生“讲和”
该同学上网是出了名的,一离开学校就得去网吧。我几乎每个星期一都要与他进行一次“侦察”。我得到消息他上网了,可他死活都不承认,并且对我有了些许敌意。到了假期干脆天天去,作业一点没写。开学后,我与他又摊牌了。看得出他也很痛苦,自己说不清为什么那么迷恋游戏。我知道再约束他只会让他越来越反抗,于是我与他约法三章:上网的次数一个月一次,而且每次不得超过3小时。他也很吃惊我的决定,没想到我会做这样的让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不准因为上网耽误作业和新的一周的学习。其实我了解到上网时间3小时以下算不上网瘾,我何不让上网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呢?更何况网瘾也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戒掉的。我的让步让他的心理负担释放了很多,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已经不象那个内向的他了。
(四)班级是家庭,集体的力量无穷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该同学交往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我在选班委时让同学们自己投票,让我很吃惊的是该同学因为体育成绩优异被大家推选为体育委员。想不到他也会欣然接受这个工作。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班级也成了最有凝聚力的同学。我趁此机会鼓励他再把学习成绩提一提,他在学习上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五、个案总结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通过与家长合作共同激励个体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转变。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该同学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有了很大的自觉性。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
滕鹏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谷×,女,10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这个学生很腼腆,不太合群,平时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你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做作业速度很慢,质量不高,学习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
一. 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该女生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树立信心,激起学习动力
通过上课有意识地请她发言,进行激励性鼓励,我发现她大胆了,有上进心了。有一次课上我讲到一个知识点,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忽然一只手出现了,虽然还是比较犹豫,但她说出了正确答案,大家都感到很意外,这个时候她腼腆的说:这个知识老师在上次的时候说过了。只是老师偶尔提到的知识点,她记住了,这让同学们由衷的发出了感叹声,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第二阶段: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其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在评价中她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她突出的进步告诉她的父母,使其家长对她更有信心,同时从家庭方面给与正确积极的评价。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她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第三阶段:参与各项管理,不断自信自强。
在班级中,我们提倡“值日班长”,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她在每一次轮值时都非常认真地完成工作,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个认真的学生,同时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该生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课堂作业能按时有质量的完成了,上课时也开始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现在有了朋友,下课经常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人开朗了很多。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她在家也活泼了很多。四.辅导感悟
面对谷×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一、基本情况
张xx,男,妈妈离家出走,跟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在一起生活,刚开学时,胆子比较小,来学校都要家人送到教室,常常找理由拉住家里人不让走,说话奶声奶气的像个女孩子一样。
二、原因分析
因为孩子的母亲不在身边,主要靠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比较溺爱,而且奶奶看起来比较强势,大事小事一起包了,孩子的依赖性很大。
三、辅导过程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消除小x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x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小x回答问题真响亮”……在有意无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小x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接力比赛,胆小的小x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他表现的机会,我和同学们一起动员。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他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从此他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她真的开始努力了,成绩也有了进步。
三、辅导效果及反思
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让小x渐渐变了:渐渐地他不要送到教室门口了,也不找理由不上学了,现在课堂上也能大胆发言了,说话声音也大了。儿童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针对类似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老师、同伴身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初探心理教育的一点体会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请来了心理教育教师来校做讲座,我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之一。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心理健康个案
本文2025-01-10 02:27:38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