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情结——马喆(范文大全)
第一篇:红色情结——马喆
红色基因代代传
——再说陕北红军的好后代马喆
·谷培生
2015年12月中旬,多家网站刊发了我的《多难兴家——说说延安好后生马喆》一文,赢得许多人点赞、热评、转帖。有人问,30来岁事业有成的马喆是不是“平民的孩子”?我说,是也不是。所谓是,因为马喆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平民;所谓不是,是因为马喆的老爷马奋英和大爷爷马应海、爷爷马应江,两代三人都是老红军!
说起马奋英(有些资料上写作马凤英),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翻开延川《革命英烈》,第一名赫然就是马奋英,第二名才是“著名革命烈士、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杨琪(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政委张达志)。就这个排序,《革命英烈》副总编辑白军明同志解说,按马奋英的资历、职务、功劳,排第一理所当然、当之无愧。白老说,从资历来说,马奋英1926年“由谢子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陕北特委派遣参加清涧起义(1927年10月12日的清涧起义,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全国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从职务上说,马奋英“1926年由谢子长动员加入安定县民团,任副团总(团总谢子长)”;陕北红26军组建时只有一个红2团(团长王世泰),马奋英担任过红 2团政治委员。从功劳上说,马奋英1928年受党组织委派收编师褚杰部队,任政委兼参谋长(师褚杰任司令员);同年策划并收编延长后九天土匪(后九天走出了黑宪章、杨耿武、阎红彦、黑志德等一大批革命先辈)。马奋英率领红2团跟随刘志丹、习仲勋开辟南梁根据地,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甘肃省华池县的南梁后来成为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的首府(习仲勋任主席)。《王世泰回忆录》写道:“红二十六军第二团(以下简称红二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陕甘边区成立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她的建立,曾为创建、发展、巩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马奋英是开辟南梁根据地的第一英烈。
马奋英生于1882年,原籍子长县马家砭乡任家沟村,为了“闹红”,根据刘志丹、谢子长的部署,迁居延川县关庄乡二甲村。遗憾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太少。村民口口相传说,马奋英武功很高,一杆小连枷、五把小飞刀,让敌人闻风丧胆。《革命英烈·延川人物名录》上说马奋英“1930年陕北红军集结陕甘边地区,时任红二团政委,由师褚杰、杨仲远、杨琪率领在甘肃与张廷芝部作战中牺牲。”时间上有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是1932年12月成立的,身为红二团政委的马奋英不可能在1930年牺牲。《王世泰回忆录·回忆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写道:“由于王明机会主义路 线的执行者杜衡(后叛变投敌)把持领导权,致使红二团在建立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由胜利转为失败,给革命造成严重的损失。”可以推断,马凤英就是在红二团建立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牺牲的。这个推断,符合马奋英儿子马应海、马应江的回忆:1933年夏,家里来人说父亲在南梁堡牺牲了,因为红二团被打散,父亲的头颅被敌人割下来挂在南梁堡城墙上,先腐烂后风干(至今没找到遗骸)。
马奋英的事迹鲜为人知,但习仲勋同志一直记在心里。1949年,在时任西北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的亲自关注下,马奋英“由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笔者先后到陕西省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甘泉县、洛川县、宜君县、清涧县、旬邑县、马栏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和甘肃省环县、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地,翻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上述资料,据马奋英的二儿子马应江、孙女马润莲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延安革命纪念馆曾经展出马奋英使用过的小连枷等遗物。
马奋英1933年牺牲时,他的大儿子马应海14岁,二儿子马应江12岁,放在现在,那是背书包收压岁钱的年龄,然而,马应海、马应江弟兄俩,擦干眼泪,继承父亲的遗志,参加了红军。
图片说明:《革命英烈·延川人物名录》第6页关于马奋英的介绍。马应海,1918年生,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由红26军选调到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受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军统局西安特侦站做。
马应江,1920年生,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由时任红27军84师师长的杨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调陕甘宁边区保安处。1947年初,随西北野战军党政机关转战陕北,在羊马河战役时,为掩护习仲勋、刘景范等领导,腰部、头部中弹,所以1948年不得不转业到地方工作。
马应海、马应江弟兄俩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时,受到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弟兄俩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十分敬仰。彭德怀、习仲勋也对弟兄俩的忠诚十分信任,所以,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战役时,彭德怀、习仲勋等西北野战军领导曾住在马应海、马应江家。这也就成为彭德怀冤案、习仲勋冤案受牵连的根源:弟兄俩在1959年被要求揭发彭德怀的“罪行”,遭拒绝后受到组织处分;1962年又被要求揭发习仲勋的“罪行”,遭拒绝后受到非人折磨。此后,弟兄俩被抄家,成为揪斗对象。马应海1968年以曾任军统“谍报员”为由被捕,关进监狱,株连全家,1970年以“特务反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马应江1970年以“莫须有”罪名强行劳改,一家人遭到非人折磨,连孩子上学的权利都被剥夺。马应江的6个孩子,在父亲被劳教期间,被学 校赶出校门,流浪乡村,乞讨为生,所以都没有上过初中,也都没有工作。其中儿子马雪洋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几十年过着穷苦的日子。1978年3月,习仲勋被平反后,是年冬,马应海平反。有人劝告马应江去找习仲勋,老实巴交的马应江说:“领导很忙,我这点事,怎么能打扰领导!”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老红军马应江的子孙,从此成了山沟里的农民。
图片说明:1974年,7名“黑五类”后代(知青)听说马应江的故事后,十分敬仰,专程从延川乡下步行到延安城看望了这位老红军,并合影留念。马奋英的重孙、马应江的孙子、马雪洋的独生子马喆,基于红色基因,感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感恩***,经常思谋着做“红色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经济并不宽裕的马喆一次性捐了现金2万元。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作祟,马喆组织几个朋友在各自的小车前粘贴爱国标语口号。他经常领带儿子到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西北局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给儿子灌输红色理念。他每年春节都到延安敬老院看望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他说,只要是“红色事业”,自己就要倾全力去做,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
图片说明:2016年2月3日,陕西圣秦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喆同志,随同延安市工商联主席胡正郁等领导一起去 敬老院看望老红军,送上米、面、油、春联、大红灯笼、10000元现金,献上自己的一份祝福。
什么是“红色事业”?马喆解释说,“红色事业”,就是党的事业,就是社会主义的事业,就是***系列讲话提出的目标。有人问马喆,你又没有几个钱,一年拿出不少钱做“红色事业”为什么、图什么?马喆说,我是老红军的后代,我的每一根血管里,每一条神经里,都渗透着“红色基因”。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所以自己体内的红色基因,是无法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作为红色后代,自己以红色基因为荣,一定要坚持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
马喆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是正确的。他说,红色基因,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正能量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竭忠尽智。
图片说明:马喆在西北局习仲勋旧居前留影。红色事业是一种崇高的事业,红色文化是一种崇高的文化。马喆表示,对于红色后代来说,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 红色基因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自己的家在延安,延安是“红色基因”的圣地,所以决心把红色基因融入子孙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6年3月16日于西安)
第二篇:七旬老翁的“红色情结”
七旬老翁的“红色情结”
“实在对不住啊,让你久等了。”2015年2月8日,绵绵春雨中,刚从“红色文化陈列室”匆匆赶来且裤腿沾满了泥水的欧维元一脸欠意的讲到。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匆忘国耻,我得好好给年轻人讲讲。”说这话的时候,欧维元脸上洋溢着一种责任,一种自豪,一种激情……
三年来,七旬老翁欧维元凭着割不断的“红色情结”,编撰了三本计15万字的红色书籍,建立了“红色文化陈列室”,宣传了18名红军及革命英雄的事迹,先后支持帮助了12名红军及战斗英雄的家属子女,为抢救挖掘宝轮的红色资源做出了显著贡献,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老人”。
利州区老促会会长费茂如高度评价欧维元“他是传承红军文化的典范,是老区工作者的楷模。”宝轮镇党委书记尚继新写诗赞扬道:“风尘仆仆查红源,一路奔波不知闲。废寝忘食寻常事,耄耋之年谱新篇。”
跋山涉水 搜集红色资源
2000年,欧维元出任利州区宝轮镇老促会副会长。
宝轮是革命老区,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并有大批群众参加了红军或赤卫队,全镇25个村社区几乎都有红军文物。然而,这些宝贵的革命遗产却如繁星散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
于是,一个设想在欧维元脑海中产生了:搜集红军文物和红军遗址,让红军精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什么苦都难不倒,什么苦都吃得了!”凭着这股劲头,欧维元和同事们兵分三路,戴一项草帽,拄一根打狗棍,踏上了抢救红色资源的征程。其中最难忘的,是他三赴20余公里外的苏家村了解“红灵坑”。
欧维元第一次去苏家村,听说当年有3名红军战士没有赶上大部队,不幸被俘,遭到严刑拷打,三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高声大骂,还乡团将他们押至2里外的笔架山半坡上,挥刀砍下漩洞。从此,乡亲们就将此洞称为“红灵坑”。因天色已晚无法去现场,欧维元深感遗憾。
第二次,欧维元再访苏家村,找到当地90多岁老人朱开秀,讲了“红灵坑”的来历:据说当年一红军战士就义前双目怒睁:“红军要找你抵命!”吓得那匪徒浑身哆嗦。49天后,人们发现每到黄昏,漩洞里就会冒出红色雾幔。杀害红军的匪徒曾某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做恶梦,不久就一命乌呼了。在村支书张发林带领下,欧维元穿过茂密的树林找到“红灵坑”,发现该洞深不可测,令人不寒而栗。站在红军战士的蒙难之地,老人向英灵默立致哀。
第三次,欧维元特地请了摄影师蒋斌一路上山,现场拍照了“红灵坑”全景,老人不顾山势陡峭,道路崎岖,坚持走完全程,还提出要和年轻人比一比。
从2010年开始,欧维元和几位老区工作者,行程2000余里,钻深沟爬高山进老林,戴草帽穿胶鞋搭毛巾,冒着暑热天气穿行在崇山峻岭,渴了一瓶矿泉水,饿了一盒方便面。先后跋涉了3县5镇36个村和社区,走访了1000余人次,还派人去仪陇、巴中、旺苍红城等地查红源、取红经。通过三年努力,基本查清了22处红军遗址,130余名红军、苏维埃干部及赤卫队员的事迹,收集了一大批红军标语,红军铜币、银币、布币、刀矛、用具等红色文物。尤其是徐向前安营扎寨凤凰山,屯兵土地岭,指挥部李家院,标语,战壕,碉堡以及他使用的桐油灯盏等更为珍贵。
欧维元决定把宝贵的红色资源利用起来,编撰成书,并承担了从写稿、校稿、设计、排版、筹资的全部工作。
那段时间,恰遇老伴脚踝骨折,两个多月无法下床,欧维元白天护理老伴,晚上写作到一两点才休息。他做了白内障手术后,本应休息两周,可他仅休息了5天,便开始工作,有时忙得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留下了见光流泪的后遗症。
半年以后,一部凝结着欧维元全部心血《红色宝轮》问世了,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机关、学校、企业都纷纷前来索要,成为全镇10万人民的精神食粮。
义务讲解 弘扬红色文化
欧维元有着闪光的人生履历:他1955年参加工作,1960年入党,历任罗家乡副乡长、乡长;白朝乡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宝轮镇党委副书记。他曾四次当选为广元县和利州区人大代表,其事迹上了《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并被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评为“党校工作先进个人。”
欧维元常说:“保护、利用和发展好红色资源,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历史,我作为老区工作者义不容辞。”
从2010年至今,欧维元先后以镇老促会名义,向党委政府呈送了《关于唤起老区意识,弘扬老区精神,加强老区宣传,加快老区建设的报告》、《关于建立“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的报告》、《关于保护利用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的报告》、《关于将4月3日作为红军进入宝轮纪念日的报告》,老人的一抹“红色情结”跃然纸上。
宝轮镇党委政府采纳了欧维元的建议,将四河子大桥命名为“红军桥”,在白龙江大桥头、刘家河要道处设置了“中国革命老区宝轮镇欢迎你”的巨幅牌匾,投资了14万元打造“红色文化陈列室”,编撰《红色宝轮》,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宝轮的红色历史,从而收获奋然前行的力量……
2012年7月1日,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党委书记尚继新,镇长李永军为“红色文化陈列室”揭牌,宝轮镇首个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成立,300余名机关干部、村(社区)领导参加了仪式,党委书记尚继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作了“红军精神代代传,宝轮明天更美好”的提词。
“红色文化陈列室”采用声、光、电、影等形式,安放了78张人物像和50张文物图片,内容包括红四方面军在宝轮活动过的五位将军,红色政权在宝轮,红色纪实,战斗英雄,红军遗址遗物等,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静静地展示着一段段历史,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那以后,欧维元就成了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要到场讲解,一次也不落下。据统计,红色文化陈列室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群众达8000多人次。
2013年6月30日深夜,欧维元的老伴肚痛打滚,急送医院救治,医生诊断为急性肠炎,必须打吊针,需人守护照料。不料,有两个村计划次日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为了不影响解说,欧维元打电话叫回在广元打工的女儿。7月1日早上8点,他准时赶到“红色文化陈列室”,为6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讲解。直到下午一点,他才回到医院守护老伴。
“红色文化陈列室”唤醒了人们的红色记忆,成为宝轮镇一张红色的名片,许多观众纷纷留言。宝中高三学生曾树鸿写道:“赤旗飞舞九天星,铁血熔铸傲骨情。红军不畏前道险,无泪洒血换天青。”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珂君写道:“好个宝轮老促会,宣传老区有妙招。红色文化陈列室,革命故事讲得好。红军精神世代传,祖国明天更美好。”
热情帮扶 唤醒红色记忆
“这老头有点傻?成天到处跑,究竟图个啥?”有人不理解。
“欧维元脑壳长了乒乓,尽干些没名堂的事。”有人说闲话。
欧维元一
红色情结——马喆(范文大全)
本文2025-01-10 02:25:42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