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主动出招瓦解美日同盟
第一篇:中国应主动出招瓦解美日同盟
中国应主动出招瓦解美日同盟
在不久前围绕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中美日三国博弈中,美日立场出现不合拍情况。可以说,自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以来,东京对华盛顿的信任不是提升了,而是降低了,中国可以通过主动出击来削弱和瓦解美日军事同盟。
这一轮三国博弈,首先显示出日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力极为低下。东京缺乏有效的杠杆迫使华盛顿支持它的对华诉求,更缺乏将己方意见强加于美国的能力。安倍要求美日联手逼迫中国就范,撤销防空识别区,而拜登呼吁中日要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和有效的沟通渠道”,似乎在告诉日本,中国的防空识别区既已建立,就没必要撤销,多多沟通就行了。可以说,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事务上,看不到任何东京能左右华盛顿的痕迹。
这轮博弈更重要的是显示出美国对自身利益的关心远远高于对盟友利益的关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华盛顿是非常不爽的,所以会在第一时间派出B-52赌气似的穿过东海防空识别区。但华盛顿内心明白,此事到此为止,不能升级并危及中美关系。于是,日本要与中国对着干的强硬政策显然与美国的“见好
就收”主张背道而驰。美国并不愿意被小伙伴牵着鼻子走,所以采取了鼓励美国航空公司向中国递交飞行计划书、呼吁中日加强沟通的做法,使日本政客的利益诉求在奥巴马政府那里变得一钱不值。
对中国来讲,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大战略收获是让日本对美国恶心了一下。安倍在内心如何想,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华盛顿故意与日本政府不合拍充满怨恨是人之常情,他和同僚们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被美国出卖的感觉。这种不满表面上不好发作,但日本国会进行投票通过多数要求中国撤回东海防空识别区议案,看似针对中国,实际上是在向美国展现不满。由此可见,中国在影响美日军事同盟未来命运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日本对美国越没有安全感,美日军事同盟的政治互信就越薄弱。未来北京可不断创造条件让东京对华盛顿失去信任。日本的右翼政客在骨子里就不相信美国会在任何条件下为捍卫日本的利益作出牺牲。为了防范被美国抛弃的风险,多年来他们一直梦寐以求地追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使日本成为一个真正的“正常国家”,修改和平宪法就是为实现这个日本“强国梦”在法理上铺平道路。
基于这个道理,削弱美日政治互信,从而瓦解美日军事同盟,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北京如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再接连出招,针对日本搞若干类似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项目和举措,一方面巩固中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不断让华盛顿有机会恶心一下东京,就会不断削弱日本对美国的信任。熟悉国际关系历史的人都知道,再铁的同盟关系也经不起几个接连不断的信任危机,更何况北京今日手中仍有不少好牌,可以有序出招,既和华盛顿斗而不破,又让东京一次次对华盛顿失望,一次次削弱美日政治互信。▲
(作者辜学武是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
第二篇:中国可构筑新型“发展同盟”
中国可构筑新型“发展同盟”
张杰
随着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和全球领导能力的日见式微,美国正在逐步抛弃以往以自身行动为主的“单干主义”,试图通过扩展和强化盟国关系,构建以区域性盟国为核心的“多边行动体系”,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
美国战略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新动向与新变化,对中俄这样的新兴大国形成全面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将和平崛起作为自身核心目标的中国,已经成长到不再害怕被围堵且也不可能被围堵的发展阶段。中国应该走出疲于奔命式地处处“应对”美国霸权逻辑的被动阶段,而应积极走上“自主”发展政策的阶段。以笔者之见,中国可采取构筑“发展同盟”的策略主动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
首先,与美国组建的带有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和地缘政治同盟有所不同,中国主张和创建的新型“发展同盟”,是以共同谋求地区中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作为核心目的,以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环境为根本目标的发展利益同盟。这种“发展同盟”既不包含军事同盟的性质关系,也不针对特定的第三方国家,超越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本质上是有着谋求自身发展共同志向的地区国家利益集团。当然,“发展同盟”中各国有权利和义务共同捍卫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防止第三方对“发展同盟”外部和平发展环境的刻意破坏。
其次,美国的霸权行为,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组建“发展同盟”提供了重要机遇期和发展空间。当前,美国的霸权主义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一方面,试图将自身经济发展利益和维护美国的国家竞争绝对优势凌驾于别国之上,另一方面,又试图将自身以及所谓盟国的绝对安全凌驾于别国之上。这种背景下,非美国同盟的国家就有内生动力,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诉求抱团组建成“发展同盟”,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保护国家安全。这是非美国同盟国家在现有全球国际秩序下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能反应和必然出路。
最后,从中国组建“发展同盟”的具体策略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落实贯彻:其一是全面提升强化与俄罗斯的“发展同盟”关系。通过推进双方全方位经济合作关系,通过切实加大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促进惠及双方经济增长的“发展同盟”体系形成。其二是逐步构建与印度的“发展同盟”关系。通过对印度基础设施投资及提供印度发展所需的投资资金,鼓励印度对中国出口,提升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经济方面印度可能与中国的竞争关系,中国欢迎且坦然面对中印之间合理正当的市场竞争关系。其三是全面推进中国部署的“一带、一路、一走廊”战略,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积极构筑与这些周边国家的“发展同盟”关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命运体的全面建设。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4-07-11环球时报
第三篇:中国不可能打破和挑拨美日联盟
中国要看清楚不可能打破和挑拨美日联盟
在奥巴马启程前往亚洲前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阁员前去参拜靖国神社。台湾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教授陈一新在接受香港“中评社”访问时表示,安倍没有亲自去参拜,只敬献贡品,这已经算是对美国或者韩国做的一些妥协。
靖国神社21日起举行为期3天的春祭,日本146名国会议员22日集体前往参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托人供奉祭品。陈一新表示,要叫安倍整个政府不去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不高,但也许美日双方可以达成一个协议,就是现任官员不要去,也许就能减少中国与韩国的反弹,这就看这次奥巴马访日能不能达成。如果不能,那参拜靖国神社的趋势会继续存在。但奥巴马这次去,应该可以让中日或是日韩之间的冲突不至于表面化。
奥巴马这次的亚洲行,是否会缓和中日间的冲突,陈一新则说,日本有些动作,奥巴马是不见得会反对,就像朝向大国关系、朝向集体自卫权、以及“美日安保条约”的加速修订,这都是奥巴马赞成的。但另外教科书、慰安妇的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奥巴马不无可能会要求日本稍微做一点节制,但是要日本完全不做,是不可能,但是会要求节制一点,不让亚太国家对日本强烈反弹,影响美日之间的重大计划。
陈一新说,美国无法完全压下中日之间的冲突,有些是日本自己要做,美国赞成,有些美国不太赞成,但也只能用劝告的方式,尽量和缓,不可能让日本完全不做,日本也是个大国,美国必要时还是要对日本做一些妥协,而且美日的联盟对美国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日本的联盟,可能就会让美国的亚洲在平衡政策变成空谈。
但他也说道,美国不会笨到被日本玩弄,美国挺日本是必然的,对于钓鱼岛的争议,美国也没说钓鱼岛的主权是属于日本的,那中国要保持挑战,不是挑衅,那这个问题就可以拖下去,谁也没办法得逞,中国没办法把钓鱼岛抢回来,日本也没办法主权伸张到钓鱼岛,但是中国一旦打钓鱼岛就会发生问题,但中国是不会做的,只要不时的表示、挑战不挑衅的话,那钓鱼岛主权就一直维持,等到以后再解决。
陈一新表示,美日之间的联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看清楚,是不可能打破与挑拨,美国也了解中国在亚太的势力也很高,所以美国也欢迎中国的崛起,不过是要和平的崛起。
奥巴马挺日令中国民众大怒 日媒称可射击我军舰
“美国的政策很清楚,尖阁诸岛(即钓鱼岛)在日本管理之下,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23日访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临行前通过日本媒体送上“飞吻”,成为在任美国总统做此表态的第一人,日本政客狂喜,中国民众大怒。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奥巴马此次亚洲行所到四国都与中国关联密切,首站就毫不掩饰地亮底牌,敲打中国的言行势必如影随形。
中国学者朱峰表示,北京需要“细心听”,不必“大声叫”,奥巴马政府仍将延续既强力制衡中国、又保持美中在亚太地区合作的基本战略基调。
在西方媒体看来,奥巴马此访的重要背景是,奥巴马去年缺席APEC峰会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示强,“外交还债”和安抚盟友是此访的既定安排,不过,更多分析认为,美国早已打好实实在在的算盘:嘴上放炮是为达成TPP做铺垫,这是衡量奥巴马此行是否具有战略性斩获的关键点。
不过,有人提醒,背着这种“战略负资产”的美国在世界到处走钢丝,失足的可能性是不是越来越大?
美总统首次表态助日协防钓鱼岛
“中国坚决反对把钓鱼岛作为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会上表示。奥巴马此前一天接受日本《读卖新闻》独家书面采访时首次明确表示协防钓鱼岛。秦刚说,日美同盟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双边安排,不应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与正当权益,美国应该谨言慎行,恪守领土主权问题不选边站的承诺。
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23日表示,“美国防长哈格尔已经明确作此表态,(奥巴马)再次表明了美国的立场。”
日本《产经新闻》旗下“ZAKZAK”网站评论说,既然在接受采访时都这样表态了,24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奥巴马会重复这一态度。
《读卖新闻》称,这是在任美国总统首次明确表示钓鱼岛问题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奥巴马还表态支持安倍政权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也是美国在任总统首次表明支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
《华尔街日报》分析说,理论上讲,这一改变会使得日本能击落朝鲜飞往美国的导弹,或者向与澳大利亚巡洋舰鏖战的中国舰船射击。此外,在东海岛屿冲突时,日本将有更大灵活性。
旅日华人学者庚欣2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担心中国会像俄罗斯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一样解决东海和南海问题。中国比俄罗斯强大,解决领土问题完全不是问题,因此美国要“丑话说在前头”。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问题专家时殷弘告诉《环球时报》,美国总统首次就钓鱼岛协防问题表态对中国来说很严重。
日本外交评论家天木直人23日撰文称,日本政府和很多媒体都将奥巴马所言当成日美同盟加强的证据,但实际上奥巴马不过是重复美国一直以来的立场,“毫无新意”。
尝到甜头的安倍政权竭尽所能迎接“国宾”:东京塔23日起特别点灯,点灯模式为“星条旗”,直到奥巴马离开。23日晚7时,日本政府在翘首企盼中迎来奥巴马,他此次国事访问将持续三天两夜。日本TBS电视台报道说,奥巴马一行车队有100多辆,俨然“过去的将军出行”。不过,东京市民被“铺张过度”的安保措施困扰。
日本媒体称,东京出动了1/3警力,10000多个摄像头监视可疑人员,主要街道的垃圾箱被封。日本国会、首相官邸和皇宫等重要设施以及东京站、羽田机场等交通场所实施24小时检查,周围的车辆已经遭到盘查,并发生拥堵。
TBS电视台23日报道说,安倍和奥巴马当晚在东京银座一家寿司店举行个人晚宴。这场被日媒称作“寿司外交”的私人宴会持续一个小时,饭后记者问说什么了,安倍只说“就很多课题慢慢进行了交谈”。
日本《周刊现代》文章说,安倍首次和奥巴马会谈后曾说“奥巴马是个很冷的男人”,但日本媒体纷纷报道,安倍为了这次奥巴马访问日本,努力营造与奥巴马有良好个人关系的氛围。
《朝日新闻》还专门列表比较安倍和奥巴马的共同之处,不过,报道最后打出问号:日美首脑的共同点只有喜欢打高尔夫?
朝日电视台称,奥巴马和安倍虽然都爱打高尔夫,但不知道这次会谈能否打出漂亮的一球。评论称,本次日美首脑会谈是同床异梦,双方各有打算。虽然是安倍和奥巴马的会谈,但始终存在着习近平和普京的影子。
日本《现代晚报》提醒民众,看这几天“奥巴马如何藐视安倍”。日本媒体注意到一个细节:奥巴马23日从东京羽田机场走下舷梯时,虽有日本外务政务官石原宏高代表日本政府迎接,但他第一个拥抱亲吻的是美国大使卡罗琳。
专家:美国强大时都制约不了中国 现在更不行了
24日,奥巴马除了与安倍会谈和会见记者外,还将在日本皇宫接受正式的欢迎仪式并拜会天皇以及前往明治神宫;当晚,奥巴马还将出席在皇宫举行的国宴。
25日奥巴马在看望美国驻日大使馆工作人员后,转往韩国访问。
在时殷弘看来,在韩国,美国将谈朝鲜问题,并向日本施压。去日菲,美国有战略还债的因素,并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威慑中国,威慑其实比牵制来得更厉害。在马来西亚,美国则可能通过马航失踪班机等事件离间中马。
韩联社称,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的首次亚洲访问,将成为展示其“亚洲再平衡战略”具体实施路线的舞台,同时也是美国在局势日益复杂的亚洲地区重新确认“战略落脚点”的机会。美国在中日对立、韩日矛盾、朝核问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将成为决定东北亚局势紧张与否的重要变数。法国《解放报》分析称,奥巴马的亚洲行在走钢丝,而最麻烦的是,奥巴马必须一面安抚对中国崛起感到不安的亚太盟国,一面设法让中国相信,美国的亚太战略目的并非遏制中国。
庚欣认为,奥巴马即使想牵制或围堵中国,力量还不够,美国强大时都制约不了中国,现在就更不行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22日撰文说,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大国不一样,比如苏联。美国在欧洲的战略贪婪和对中国的战略误判,如果不改正和节制,会加快本身的衰落。
美国国务院官员斯蒂芬·哈纳近日表示,从现实主义和追求美国国家利益出发,美国的政策必须最大化利用中国崛起,据此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四篇:欧美出招争中国客:法国兴起“红色旅游”
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利用旅游产业吸引购买力强大的中国游客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针强心剂。为“瓜分”中国市场这块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吸引中国游客的新招数。包括新兴和老牌的旅游热门目的地都努力为中国游客提供便利和新服务。抢夺中国游客的战争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
老胜地想新招:法国兴起“红色旅游”
北京《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法国早就是中国游客最喜爱的欧洲旅游胜地之一,2011年有90万中国游客到法国旅游。在线旅游网站Travelzoo旅游族的一项调研显示,香港占据中国内地游客境外游目的地的头名,法国位列第二。但法国的目标还不止于此,为了吸引中国人,法国人下足了工夫。
最近兴起来的“红色旅游”就是一个例子。在法国西部,有一座在当地以果仁和运河著称的小城,名叫蒙塔日。这座小城乍看平凡无奇,却成为中国游客必来的景点。因为在1910年至1920年,曾有数百位中国学生来到这里学习,其中包括邓小平。
如今这里成为法国“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有将近100个中国旅游团来到这里,成员大多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这条旅游行程,包括邓小平17岁时工作过的女鞋厂、公共澡堂以及旧宿舍,这里随处记录着中法历史文化交流的印记。
法国同时正在酝酿新“文化旅游路线”,准备向中国游客开辟避暑胜地卢瓦尔河谷,文艺复兴启蒙巨匠达芬奇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年。
在中国游客慷慨解囊、尽情购物的同时,法国人也想尽办法来给他们推销闻名世界的法国美食。一些法国餐馆特别为中国游客推出了豪华大餐:美好的一天始于开胃甜酒加上当地新鲜的蜂蜜,接着是鹅肝酱烤面包和沙拉,如果还不过瘾,还有更加美味的蜜汁大鸭腿。
中国游客签证难让英国损失大
和欧洲大陆相比,目前英国在吸引中国游客方面已经落于下风,而在英国人看来症结所在就是签证问题。最新的数据显示,有大约80%的中国赴欧游客申请欧洲大陆通用的申根签证,11%的人申请英国签证,只有7%的人申请申根和英国两种签证。
英国奢侈品协会首席执行官卡里克认为对于吸引腰包丰厚的中国游客来说,改变现有的签证政策势在必行。“现在中国游客来欧洲,如果想来英国的话,在办理申根签证的时候,同时还必须得办英国签证。而大多数中国游客只习惯办理一个签证,选择申根的人远远多于办英国签证的,毕竟那一个签证就能出入26个欧洲国家。”
签证困难且“性价比”不佳,往往使得中国游客放弃伦敦,转而选择巴黎、柏林等欧洲大陆国家。虽然2010-2011年间中国赴英游客数量增加了35%,但仍低于前往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数。2011年的数据是——赴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为14.7万人次,远低于前往法国的120万人次。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争夺中国游客的失败,对英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根据英国旅游局计算的数据,中国游客每次出行平均花费1677英镑,是其他国际游客平均花费的3倍。在一片惨淡的经济宏观数据下,吸引出手阔绰的外国游客变成了挽救经济的一针强心剂。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圣诞购物季,英国商家就抛出“北京镑”一词来形容购买力强劲的中国游客。从那之后,零售业团体游说政府放宽对中国金主的签证限制几乎成了每年一次的“例行动作”,但在内政部的反对下,一直无果。除了零售业的代表外,不少英国政界高官也加入了敦促英国内政部让中国游客更容易获得英国签证的合唱。
10月8日英国边境局与来自商界和旅游界的代表就简化中国游客的签证问题举行了会谈。商界提出的简化签证方案涉及“同步审核”英国和申根签证申请,中国游客只需要填写一个表格,一套申请文件,就可以获得两个签证。
英国旅游当局主管表示,中国的旅行社大多给游客提供欧洲“申根”地区旅行线路,根本就不考虑英国,这每年给英国经济造成12亿英镑的损失。而如果能让中国游客同时获得两份签证,那么过而不入的情况将极大缓解。
美澳也出招争抢中国客
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700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过20%。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数据也发现,2012年上半年,共有3800万中国游客前往海外旅游,相比去年同期,又上
中国应主动出招瓦解美日同盟
本文2025-01-10 02:20:14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