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公开课68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②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③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①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②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③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出示资料。

五、总结。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第二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史记》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歌颂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抓住“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并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相机简介历史背景。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 官升?)〔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 “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6�7�6�7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6�7�6�7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6�7�6�7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四、用学习第一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故事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故事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不答应�6�7�6�7拼了”)。不畏强暴、舍身救主3.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还靠(不畏强暴)(板书)过渡:看来,蔺相如能当上上卿,不仅仅是靠嘴。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当上上卿之后,特别是听说了廉颇挑衅的话后,为什么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他们二人最终又怎样“和好”呢?我们下节课再议。

五、说板书设计

18、将相和知错就改机智勇敢(嘴:厉害!官:升!)将(廉颇)和相(蔺相如)心胸宽广识大体顾大局爱国

第三篇:将相和公开课正式教案

将相和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1.板书:将相和(出示幻灯1)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对课题了解多少?(将指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他们和好了,团结了。)2.师: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闹别扭,搞分裂)。(师评价:就一个课题,就把文章的脉络理清了,真了不起)

3.对于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将相之间为什么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的呢?)师注意及时评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廉颇和蔺相如之间,从一开始的和到不和再到是最后的不和,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的。2. 快速默读课文。幻灯出示自学要求。课文是用几个小故事的形式?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3. 讨论交流,给课文分段:出示幻灯2(自学要求)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4.小结:本文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理解这三个词)

四、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蔺相如品质)

(一)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请同学们用快速浏览快全文,思考有没有直接描写他们不和的句子?(出示幻灯3)第16自然段。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出示后齐读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蔺相如靠一张嘴,职位就比廉颇高。)换成你是大将廉颇,你服不服?为什么?理解“攻无不克,”。板书:嘴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2、推出研究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现在我们应该重点研究什么问题了?出示幻灯5(蔺相如真的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这张嘴厉害在哪里?师板书:嘴)

(二)深入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品质。(完璧归赵)让我们带个这个问题,仔细地来研究研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读这个故事找出他说的话。师出示幻灯4(蔺相如说的话)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你们研究了哪一句啊?学生如不肯来说,师可引导,看来这句有难度。我们一起来研究。)

A、出示幻灯5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1)指名读蔺相如的话。

(2)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引导学生读懂秦王想骗璧,赵王非常着急,群臣苦无良策)指导学生朗读。,(3)蔺相如是怎么说这几句话的?你的神态为什么这么严肃?(揣摩蔺相如的神态、语气)指导朗读。

① 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思虑周全)。谁来做一回深谋远虑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② “一定”说明什么?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③谁愿意带璧智闯秦国?你知道危险吗?(生读,师采访)明知危险,还毅然前往,真是明知山有______,偏向___________.(4)读到这里,你对蔺相如有什么新的了解?(概括蔺相如品质: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思虑周全、足智多谋„„)过渡:蔺相如在赵王心急如焚,群臣无策时,毅然接受任务。看看蔺相如如何机智面对秦王。B、(出示幻灯6)句子: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蔺相如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说是骗?老师当秦王,看看你能不能从我手中骗走。指导读。强调“小”。

(2)他为什么要骗?从哪里看出秦王没有有拿成换璧的诚意? 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的璧的意思,他会想什么?(讨璧,不行;抢璧,更不行。唯有„„)(3)你们喜欢蔺相如的“骗”吗?为什么?

过渡:和氏璧暂时拿回来了,可是周围全是虎视眈眈的秦国卫兵啊,蔺相如怎么做的?C、(出示幻灯7)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①什么叫“理直气壮”?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③(出示示撞璧图8)。讨论:如果没有秦王及时阻止,蔺相如真的会撞碎玉石吗? 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小结过渡;蔺相如设计取回了璧。D、(出示幻灯9):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蔺相如不怕秦王一怒之下杀他吗?(2)体会理解蔺相如洞察人心,深知秦王想统一中国,E.小结:现在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蔺相如品质,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F:刚才我们怎么读出蔺相如的这些品质的?(抓言行)文中有几处蔺相如说的话的空白处,你能补上吗?(要突然机智勇敢,有理有礼)如:举行典礼的时间为什么要定在几天之后等,教师要追问一下。采用表演说的方式。生补上后,师可追问,为什么作者没写上同学们补充的部分?(文中已有的语言更能突然蔺相如品质)

五、总结全文 ①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什么战胜秦王?(出示幻灯10)(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为的谁?(国家利益)

② 你知道什么叫“完璧归赵”了吗?(本意是什么?比喻什么?用词说话)

六、课外拓展:老百姓,大臣会怎样评价蔺相如?

反思:注意语文要姓语,训练要扎实,字,词句的理解一定要到位。朗读指导要到位。听课教师:高段语文组教师。

第四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将相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重难点、关键:

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资料。

2、自读课文,尝试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教具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同学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出示课题(18 将相和),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字词质疑,讨论解疑,齐读生字词。

(出示生字、新词。)

3、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4、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5、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提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

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已无后顾之忧)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辖区教研2009、4、9陈吉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则故事。

2、了解故事来龙去脉,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

2、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不服?

二、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将相和-公开课68

第一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18、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