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 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水中挥发酚浓度超标100倍。城西水产停水三天,盐城市全市停水一天。环保部门对蟒蛇河上游各类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确定上游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偷偷排放大量高浓度化工污水引起的。供水虽然恢复,但河水中的酚很快就在鱼的身体富集起来,使鱼发出一股难闻的煤油味,而水中的酚分解到无毒则需要到数十年至上百年。
我省在株洲马家河镇新马林,2006年1月曾发生震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经过体检慢性轻度镉中毒。株洲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土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以上,被重度污染(核心污染区)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湘江是我们湖南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1年8月经批准启动了湘江治理的一号工程总投资595亿元。
上面的几起环境污染事件起码告诉我们三个事实。一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有是一个相对缓慢而隐性的杀手,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让人麻痹和忽视,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显现时就成了大病,象日本的“水俣病”。二是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严重。几次水污染在当时就造成了几百万人喝不上水,而过后的治理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环境污染,往往是“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四是环境污染,治理修复还需漫长的时日。
我们都经历过1998年长江大洪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命之河,长江流域有四亿多人,我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对长江流域的水、徒弟、林草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使湖泊猥琐,八百里洞庭几近枯竭,河床淤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也在退化,水中生物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一些珍稀水生生物面临绝迹,国宝白鳍豚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已不堪重负。1998年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警告。当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上亿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人民币。长江大洪水催生了
洪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国策出台。
长江大洪水告诉人们: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民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容量,也称生态阀值,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环境容量,就可能发生灾难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地球上的人谁也躲不了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要燃烧煤和石油类,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水蒸气等,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好像是防止近地层的热能散射到宇宙中去的一个屏障,如同农业上新的温室,它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升温,人们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生的热效应叫做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烷烃等产生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由于人们大量的消耗能源,二氧化碳每年在增加。1979年开始的卫星监测发现,2008年北极冰盖体积缩小到测量以来的倒数第二位。全球在继续变暖(根据气象预报分析今年将升高0.5度)海平面在上升。一些太平洋岛国最高点仅在海平面以上几米;全球变暖也造成了极端气候,未来自然灾害。2008年5月2日,袭击缅甸的飓风使14万人遇难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当年年初,我们湖南也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沿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等城市因海平面上升沙滩严重减少,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界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冰盖下的冻土可以存储甲烷,这种能力称为“碳沉龙”或“碳存储”,都能吸收温室气体。但人类的活动削弱了自然界的这种能力,环境中的碳循环失衡。有数据表示,因冰层融化,冻土解冻使甲烷从北极逃离出来,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了3.5倍。科学家警告,全球变暖会在本世纪毁掉全世界赤道地区的农业,让数十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继续上升,进而侵蚀人类居住的地方,毁灭和减少生物数量种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环境问题。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社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2008年10月,联合国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计划,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能影响世界各个地区,任何人都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害。这一环境问题也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稳定和均衡多么重要。自然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应对。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主动。
上面讲的污染事件和环境问题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发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体和谐相处,并竭尽全力珍惜和维护自然共同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都要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生态,人与自我之间是和谐人格,人与社会之间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当代生态文明理念。
“失衡”源自“过度”。生态文明强调一个“度”字,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必须有“度”,环境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任人摆布的,人当然要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但人也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地球,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改造自然天经地义,根本不去考虑自然的抗拒力和反作用力;自然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随意破环。人们常说: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要看到人的有限性,不能无线拔高自己的力量,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已,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珍贵的实际价值。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化伦理。生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了自然共同体,他们相互做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是一个动态进化的整体。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都有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万物皆得其宜,只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人员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要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限制经济发展,二是促进经济按资源约束力,环境承载力办事,实现有序,长远,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领域,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反好型的社会目标。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出自身的承载能力,治理、恢复和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且由于环保工作见效慢,政绩迟又无法产生激励效应,保护环境的责任愈加被弱化。虽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已施行,但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
甘慧
参考: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监测
湖南环境信息
中国环境科
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第二篇: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张建云 王小军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9)摘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节约和保护优先的发展方针,以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经济发展、水管理落实以及水文化培育为主要框架,构建人-水-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在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探讨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思路,提出了实现水生态文明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建议,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价值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文明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面对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水的演变是生态演变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具有科学的水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水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水生态发展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1、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控制性因素,人类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兴。离开了水资源,不仅人类社会难以为继,任何生命都无法延续。因此,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水经济发展和水文化继承和培育等方面,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危机日益凸显进一步强调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一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受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和经济社会等环境变化的综合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江河实测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北方河流尤为显著。如根据1980-2010年水文资料系列与1950-1979系列比较分析,海河流域降雨量减少约10%,实测江河径流量减少40-75%,地表水资源(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1980-2000年系列与1950-1979年系列比较)减少40.1%。虽然近几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有所回升,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仍很突出,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国家加大了治污的力度,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是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在水体污染方面,201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t(不含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仍保持上升的趋势;对全国20.1万km河流水质检测评价,37%的河段劣于3类水;对112个主要湖泊共2.6万km2水面监测评价,56%的水面面积水质劣于3类水。在大气污染方面,以北京市为例,根据35个覆盖全市的监测站点自动监测数据分析,空气受到污染(空气质量3级及以上)的天数18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1.8%,其中五级重度污染有45天。而进入2104年,又是接连不断的雾霾天气。造成这种严重的大气污染,天气只是环境条件,重要的是排放污染的长期积累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三是生态系统日益退化。如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取用水不断增加,石羊河流域从维系几千年的水生湿地生态系统逐渐转变为现今的荒漠生态系统。又如,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超采,北京地下水位10年下降12m 已形成2650km2沉降区,一些地方地下水位已达基岩,无水可抽,用光了子孙后代的水。还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有142个大于10km2的湖泊萎缩,总计面积减少9574km2,占萎缩前湖泊总面积的12%;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1.46%。这些变化均对我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和久远的影响。我们切身感受到的种种生态危机,唤醒人民要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以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生态文明内涵与建设任务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关系。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2013年水利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及纲要,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原则及主要工作内容,强调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组织实施方案,坚持以“人水和谐、科学发展、保护为主、防治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为基本原则,为进一步加快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水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水患调节、资源供给、经济支撑、生态维系、景观娱乐和文化载体等。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分析水生态系统上述功能的退化、残缺和丧失情况来确定建设任务。国家层面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快健全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的“三条红线”,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与保护策略,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严格限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行业。
2)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快推进“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区域互补”的国家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加强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快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调水引流、生态修复、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3)强化节约用水管理
节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强调“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因此,将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全面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降低水资源消耗。完善和落实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合理确定工业节水目标,大力推广城乡生活节水器具,发展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支持低碳产业和低能耗低水耗行业发展。4)严格水资源保护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实施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实施超采区综合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
5)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湖健康生态;从源头防治水污染与水质恶化,注重源头防控-中端控制-终端治理措施并重,努力实现工业废水、污水和城乡生活污水的全面处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立体化方式,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打造绿色长廊,涵养水源。推进水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统筹规划建设沿江沿河绿化带、小流域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构建绿色生态人文环境等。
6)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的目标,改变以往单纯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观念,科学编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技术护岸护坡等措施以及实施严格的河湖治理与管理制度,构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7)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
水资源安全保障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功能上,要强化防洪保安及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在工作上,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引入市场推动机制,同时强调科技创新支撑及法制政策保障。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评价体系,形成适应水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体系,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与推进。
8)广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文化提升工程建设,还包括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景观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水环境和水生态不断改善的体现,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需要加强全面社会伦理、道德与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营造和创新水文化氛围,传播与弘扬水文化,广泛引导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中来。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面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3、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和建议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设特色水生态文明。不同的地区和城市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规划、不同的水情和水问题、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发展要求和规划,充分分析面临的水问题,充分分析当地水生态系统在水患调节、资源供给、经济支撑、生态维系、景观娱乐和文化载体功能等方面功能的退化、残缺和丧失情况,科学编制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突出阶段性建设重点,稳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如北京市从市情和水情出发,确立了循环水务的治水思路,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以开源、节流、生态保护为重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2003年起,北京市坚持每年集中综合治理区域内河流水系,如清淤治污、生态护坡等,并实施一系列水循环措施,改善河湖水质。制定政策,加大中水利用的力度,除城区用于环境用水(公园浇灌、街道清洗、洗车等),还在郊区建设了大面积的中水灌区。坚持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清洁流域。通过封(封禁治理)、移(生态移民)、补(生态补偿)构建水生态修复的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采取节(节水灌溉)、调(结构调整)、治(治理污水垃圾)完成生态治理的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结合清(清理河道)、育(保育植被)、保(恢复河道景观)实现生态保护的第三道防线(生态保护区)。又如江苏苏州和徐州两市也分别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苏州是水乡泽国的平原水网地区,也是经济发达的人口密集地区,是因水而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过程中,确定了加强水系连通,确保水流通畅与圩区排涝,加强河湖管理以保护水域面积,合理发展水产、水游、水运等水域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排放,优化空间布局缓减人水争地争水矛盾,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加强古城水系水巷、古桥古井、各镇古村等历史水文化保护,进一步突出水的流动文化走廊作用,开展现代水伦理和水文化的培育,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系目标,开展十类行动和示范性项目。徐州市也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水、古城、汉文化等特色,提出了严格控制有效考核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人水和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集约高效配置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安全达标引排畅通的防洪排涝保障体系以及汉风乐舞山水彭城的水文化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立足于徐州市区域功能与特色,构建“两带三区”(清水通道保护带、故黄河湿地保育带,西部供水安全保障区、中部城市景观区以及东部防洪安全保障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
2)深入分析、实事求是、科学制定指标体系。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应立足于中国国情,既要反映水生态自然属性,又要考虑水生态的服务功能;既要立足于水生态的现状,又要考虑发展趋势。所选指标要考虑共性及个性,还要考虑指标的层次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代表性。指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1)指标具有导向性,要与当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具有阶段性、地区性和动态变化特性;(2)一般包括水安全、水资源(用水效率、节约用水等)、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基本内容;(3)在“标准”框架下,应突出地区特点(如南方湖泊蓝藻问题、北方地下水超采问题等);(4)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5)分约束性指标(如用水总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等)和预期性指标(如灌溉水利用系数、中水利用率等);(6)群众满意度为综合指标,要求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如城市内涝、防洪保安、水源地安全等)。如江苏省暂定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包含五大类20个指标,又如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的地方标准,对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景观体系、水工程体系以及水管理体系评价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针对上述五大类给出了15个评价指标。
3)顺应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环境。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避免片面追求区域水生态环境的表面改造,人为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建设水生态景观,大搞人工生态湖、人工水系、人工湿地、大搞形象工程。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坚持科学的水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水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水生态发展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保障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4)加强科学研究,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加强水生态监测、修复与保护的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如在边坡护岸技术方面,推广应用植物护岸、山石护岸、卵石缓坡护岸、生态砖护岸等,强化生态护岸技术,如覆土石笼护岸、生态格网护岸以及预制混凝土生态护坡等;在水环境处理与保护技术方面,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技术以及生态技术。加强水肥高效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小流域,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减少流域面源污染。还如,南京水科院和苏州水利局通过大量的监测、分析、计算,提出了古城区活水自流、水质提升的古城区河道治理方案。在一些河段上建活动型溢流堰、在一些宽浅河段增加河床糙率建大糙率明渠雍水工程,增加水头差,增强水动力条件,实现了古城区水自流的治理目标,辅以截污和清淤等措施,城区河流的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5)综合协调,构建河湖健康新水系。水系建设布局需要统筹协调,综合考虑水空间保护、水资源条件、河湖连通、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文化保护的需要。统筹兼顾即要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生态、娱乐、开发等不同功能要求;水空间保护则应严格执行有关水系管理办法的规定,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特别要注意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城市水系的改造应充分考虑水量和水位需求,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干旱地区不可过度建设人工水面;宜通过适当的河湖贯通、扩浚等工程手段,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道为辅,河湖连通、蓄引排畅通的水系格局;同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塑造自然式地形,减少水工建筑物对景观的负面效应,维持水系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在文化保护方面,水系布局应尽量尊重原自然水系系统,减少人工调整,且与城市文化定位相符,避免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域造成破坏,特别是保护古河、古渠、古城、古镇、古寺、古建筑等。
6)科学认识,加快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河湖水系的连通性能直接影响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水土资源的格局,以及水旱灾害的风险等,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江河湖库自然水系基础上,通过自然营造力和人为驱动力作用维持、重塑或构建满足一定功能目标的水流连接通道,以维系不同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物质循环。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基本要求:格局合理、生态健康,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同时需要遵循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原理、承载能力与负荷平衡原理、生物物种与生态平衡原理以及社会学准则。通过河湖连通工程,提升流域供水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控能力;维系构建和塑造良好的流域水平衡关系、改善水动力条件,改善流域水环境;维护和修复河湖生态廊道,保持生物多样性,塑造良性生态平衡关系,提高抗干扰和自然修复能力,维护河湖生态功能。此外,要尽可能减少河湖连通工程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7)高度认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内容看,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保障(特别是生态用水和农业、生活用水的保障)、水文化的继承和培育等主要任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因此政府应该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和投资的主体,应该进一步增加投入。同时,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文明要认识到,不同的地区对水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此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与当地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同一地区在不同的时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区域性和长期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全局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用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衡量。8)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的状态和过程。生态环境价值理论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基础,需要加强生态补偿理论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导向明确、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保障生态保护,提高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红线内的重要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和公益林地等,对因实施生态保护而形成的贡献给予补偿。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调节运作,即政府作为增益性和损益性生态补偿主要支付者,主要包括政府直接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本文2025-01-10 02:16:34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