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

对语文教育的思考

1、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对待。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视的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当作容器,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应试教育环境下,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做题的机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怠尽。

2、语文课最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多名篇也可吹毛求疵,语文课的答案不唯一。数学题有几种有限的解法,大多数题都只有一个答案,而语文则不然。语文题则要寻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人的价值在于个性,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人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是无限的,树立自信心。

3、教师的作用就是提高发展学生。知识量的大小不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高明的教师在于通过一道桥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使学生由不会到 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不能到能。

4、语文教学中什么时候讲,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教师要讲,以给学生一个基础,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自学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有些内容离开老师的讲,百思不得其解。只有老师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所学内容。

学生的思维虽然是活跃的,但缺乏广度和深度,老师的讲可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延深其深度。

5、关于讲,专讲学生不懂的地方,一篇现代文,学生不懂的地方大概只有十分之二三,一篇文言文大概只有基十分之五六。

课文中有些优美的句段,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其妙处,老师要讲得绘声绘色,使学生陶醉其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句段,要讲得学生茅塞顿开,讲得豁然开朗。

第二篇:对老年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老年教育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老年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已成为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推进市场经济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务必有效夯实基础,紧跟时代,从广度与深度上改革创新。一个社区的老年人活动都是从开始的老年人自发组织学习到现在有系统的规范化教育;从自娱自乐,调节心态到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我们后塘河社区作为一个新社区,正在探索、发展,希望走出一条符合社区居住群体特点的老年教育路子。为了进一步发展老年教育,真正做到人人有权享受,人人应该参与,对老年教育有几点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办好老年教育是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营造建康老龄化环境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但是也会有部分居民对老年教育缺乏理解,也影响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老年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得到全社会关注,全社会重视,全社会支持,老年教育才能办得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因此,必须加大宣传为度,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为宣传,宣传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宣传老年教育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宣传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重大意义。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老年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老年教育事业,才能使老年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加强对终身教育重要意义的宣传,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现在,社区老龄化情况越来越普遍,今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期将占到人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特别是75岁以前的老年人,大都身体健康,精力有余。如何有系统有组织地让他们融入社会,进一步发挥这部分人的潜能,这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

实践表明,老年教育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最好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终身教育重要意义的宣传,要从战略高度使大家认识到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社会对每个成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期作为人生的第三年龄,他们的学习与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关键是要加大投入,要像抓“希望工程”一样,支持老年人“金色工程”的发展。目前老年教育开设的课程偏重娱乐方面,没能承载教育所应该承载的责任,老年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老年活动中心。

三、老年教育要开放式、多层次、综合性、规范化。

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老年教育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应该遵循:

开放式:即要面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老龄事业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应考虑尽可能与社会衔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交流活动,教研成果与社会共享。

多层次:老年教育应分层次进行。根据需要和可能,创办老年教育方面的培训班、老年活动中心等。或者更细点如老年培训组织可分初级班、提高班、研讨班,以及组织各种协会、研究会等,学制可分短期、长期,有条件的应实行弹性教学,教学内容可分休闲性的、普及性的、专题性的。在课程设置要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比如与老年人有密切关系的老年健康教育、老年心理教育(防退休综合症)、老年生活方式教育和亚健康状态教育、自理自立能力教育甚至老年创业方面的教育等课程。

综合性:老年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开发老年人的生命价值。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参与者的不同需求,更要注意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既有文史、书画、文体等教学内容,又有科学技术的教学内容,还要有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老年人通过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成为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社会化人。

规范化: 要根据老年教育规划和实践经验,逐步摸索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计划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并希望社会上有更多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出现。另外在老年教育的师资配备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员的增长速度,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兼职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老年教育的工作中来。

四、老年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各得其所。老年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由于老年人一生经历的家庭、工作、社会环境不同,各人的知识、专业、爱好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特点和秉性。因此,老年教育要特别注意尊重个性发展,要根据学员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做好分班工作,要允许并鼓励学员发挥个人特长,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加强个别指导,使其各有所得。学员在学校通过学习和研讨取得的成果,应提倡交流,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

五、老年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同时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老年教育要注重启发式的教,创造性的学,逐步完成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

老年教育要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学用结合,因为老年人见多识广,但精力有限,只有他们感到有用的,才有兴趣学习,只有把他们的有限时间放到最有用的地方,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老年教育要多组织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发挥学员联系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第三年龄的学习与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既符合时代的潮流,又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迅速增长的老年人队伍,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学习与创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B班 28号 吴彬

第三篇:浅谈对后进生教育的一点思考

“吾家”后进生初长成

——浅谈对后进生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注重个体差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生活告诉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后进生教育中遵循上述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后进生也叫学困生,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因素使得学生在道德品行或学业成绩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实行,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业负担的增强,越来越来的后进生出现,直接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育,未来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有所“偏爱”。所以走近后进生就成了我工作的重要一部分,走近后进生就是教师与后进生取得有效的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后进生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与后进生能否有效沟通,在教学过程和后进生心理人格转变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更可喜的是改变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从而消除不良消极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力,塑造良好健康的人格素养。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下面就后进生教育谈谈我的认识:

一、后进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1.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的学习现状。

2.由于某一学科不足,进行评价迁移,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3.不能正确评价自我感受,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忧愁着他人的忧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在学习中从未轻松快乐的学习,总是如履薄冰,小心敬慎。

4.个别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存在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爱慕虚荣等外部情绪,当外部评价满足不了,就会出现敌视,仇恨,逆反暴躁等心理。

二、后进生“后进”或者产生自卑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原因

自身因素:自我评价和自我承受能力,缺失良好学习习惯 当困难来临,或者身处逆境,有些学生能勇敢坦然面对,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处理,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解决,后进生则胆怯,逃避,掩饰等最终不能满意解决问题。到新的环境,后进生表现出不自信,胆怯等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后进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差,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臵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总表现的懒惰,盲目。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总认为学习部是自己的事,长此以往,就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缺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客观环境(1)家庭因素:

家庭评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避风港,父母及家人的评价对学生心理及成长有重要作用。父母是学生最初的老师,是效仿的榜样,道路的引导者。家庭温暖及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关键作用。当父母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父母一味的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把失望愤怒指责等评价结果展示给孩子时,就会不自觉的让孩子形成心理暗示,“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不如别的孩子那么好”“我让父母失望了”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就间接的形成懒惰敷衍的学习习惯,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自信,消极自卑或者盲目虚荣。只为父母的评价喜怒哀乐。相反,身在民主,宽容,乐观家庭氛围的孩子养成刚毅,积极自信的性格,他们性情温和,遇到困难会静下心思考,寻求最佳的方法;他们不自卑,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他们性格活泼外向,有什么事总与父母朋友同学交流分享,听取他们的建议。

(2)学校教育

①教师评价: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他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性格也至关重要。尤其小学的孩子,老师,同伴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若老师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或预期目标过高,都会潜意识的削弱他们的学习信心,表现出自卑,从而对老师,对学科产生抵触,厌恶,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最后沦落为后进生。②课堂教学:一是没有后进生展示的机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设计的,因此在课堂上就没有后进生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没了,成了旁观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痴人说梦,所谓的动力也就不会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后进了。二是作业实行“一刀切”。布臵作业时像课堂教学那样,教师一般也是针对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的。这样的作业,使后进生感到迷茫,痛苦。说实在话,学生课堂任务没完成,这些作业真做不出来,就出现了抄作业,或者不交作业的习惯。但面对应试教育,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设计,对后进生的进步不但起不了作用,甚至负效作用。

三、有效解决后进生教育的方法

1.教师在意学生,暗示长处和不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一点爱给学生,尤其后进生,多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在意他们,就是对他们的肯定,自尊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消除自卑心理,学习上有热情,至少会试着去尝试,改变现状。在生活上和学生“套近乎”,了解其后进原因,待感情融洽时,告诉他们一些不足,为他们指出解决的办法,帮助其走出困境,重新面对学习和生活。

2.将等待进行到底。对后进生来说,老师的耐心和等待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和上进的动力,因为他们得到了尊重和信任。这样的教育方式最终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殷切期望,从而内心发现,产生上进的内驱力,同时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愈近。

3.“知情并重”情感和知识双管齐下。华国栋教授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理论中有一条“知情并重”的原则。华教授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比一般学生要差一些,由于学习后进等原因,在情感方面也不如一般同学。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实施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与他们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想法。潜移默化教会他们一些健康正确的调适心态的方法,对他们来说,知识比尊严更重要,所以,在他们改变消极,抵触情绪,培养坚强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鼓励。树立自我信心。教师多创造良好氛围,改变其孤僻,自处,不善交往的性格。例如“伸出友谊之手”,“说心里话”“人人当班长”的活动,扩大学生交往范围,矫正悲观心理。时间长了,学生会走出阴霾,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信心,重新评估自己,并得到自尊自爱。

总之,后进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教育难题,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足够的耐心,信心,将其进行到底。让越来越多的后进生健康成长,让他们享受爱的阳光的照耀,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同样灿烂夺目的花,相信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第四篇: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小学

施学山

224034

摘要:惩罚教育是教育不能回避和躲闪的一个课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它是广泛存在的,并且是一直困惑着学校老师的。惩罚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关键词:惩罚教育 学生 体罚

关于惩罚教育的研究在目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理论探讨的禁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会发现惩罚是教育必须和不可或缺的。对此完全回避肯定是不当的想法和做法。本文就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惩罚教育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对惩罚教育理论的再回顾

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对儿童的教育上,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以达到教

育的目的。禅宗中的“当头棒喝”更是说明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态度鲜明——“赏时当赏,罚时当罚”。他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剥夺教师的专业权力是不理性的。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教师的奖惩权也不能剥夺。“学生犯错误,教师去惩罚,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什么是特殊情况呢?他说:“有一种过错,也只有这种过错,我认为是应当受到棍棒惩罚的,那就是顽固,或者反抗。”而“一旦发现了顽固即公然地反抗时,我们便不能假装不知道或不予理会,而必须在它初次出现时就去加以克服与控制,只是必须小心,不要弄错,必须看准它的确是顽固而不是别的东西”。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论述惩罚的艺术性,一方面教师通过惩罚使犯错误的学生产生畏惧感,同时要运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使之乐于接受,犹如“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教育工作者若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就必须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的全面的论述。他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的“惩罚有害无益,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纵然可以使用惩罚,但如果你惩罚了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凡是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理论进行了严肃的驳论。他指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单纯从生

物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且愈是优秀的人,因为对其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愈是可能受到惩罚。“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会使教师变得矛盾、虚伪:为了表白自己是好教师,于是在该采用惩罚时也不愿使用任何形式的惩罚。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处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卢梭和斯宾塞都主张自然惩罚,让儿童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即便以尊重儿童著称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儿童必须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能够忍受失败和引起的摩擦,必须接受有关领导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在今天强调“尊重儿童”的时候,极有可能被“赏识”冲昏头脑,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但事实上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教师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的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那就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屡次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罚学生。而这样的新闻有时是触目惊心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巨大伤害。这更是对惩罚的误解,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

惩罚教育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在中华职业学校任英文教员,对学生犯错误就采用“罚站教学法”,当时华罗庚就是邹韬奋的学生。原来上邹老师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到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到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上面站。二十多年之后,华罗庚做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有一门训练孩子的“绝招”,被人称为“把学生挂在黑板上”。他叫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学生演算不出,就不许离开。据说有一位如今在数学界独当一面的学者,当年曾被华罗庚“挂在黑板上”两个小时,而这还不是最高纪录。这两位大学者对学生都是一样的严格要求,并实施教育惩罚。

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就是一家以惩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机构。“徐向洋教育训练法”也因其科学性、独创性、有效性,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徐向洋谈及成功经验时认为,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惩罚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他举例说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个小时。从此,这个宿舍的臭袜子味没有了,该学生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一个女生初来乍到,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菜有一点辣就大发脾气。食堂就连续一个星期在所有菜中都放了点辣,终于改掉了她挑食、任性的坏毛病。晚上熄灯后,有几个学生还喋喋不休,影响他

人休息。夜半时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

第一篇: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二对语文教育的思考1、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对待。教师剥夺了学生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