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
第一篇: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上茆小学
韦
【内容摘要】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三维目标 【正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近年来教师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堂、课后构成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个链条,缺一不可,所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才行。
一、课前: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学习起来效果才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愤、不悱,老师就不讲了吗?当然不是。课前的引导就是找到愤、悱的切入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进入“愤、悱”的状态。对低年级学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其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识字,喜欢阅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体验,掌握方法,特别是教给其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1.识字读书,养成习惯(1)识字写字的习惯。
良好的识字习惯,主要指“主动识字”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外,还要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让他们凭借生活体验和积累认识汉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认识汉字。
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落笔之前仔细观察、落笔尽量不改动、不用或减少用橡皮,书写规范、保持书面整洁,勤于习字、坚持不懈。
(2)读书的习惯。
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一篇课文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读不准、读不透,是不能开始讲课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举行一次小小的读书比赛,全班同学按自然座次分成4个大组,全员参与,谁读错了或读断了就下台,最后看哪组读得遍数多,读得效果好,就对优胜组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奖励虽小,但可以调动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他们不但自己想把书读好,还注意听别人是不是也把书读好了,开始,他们只注意是不是读错、读断,后来连朗读时的缺陷都能听出来。
2.教给方法,学会预习
这里要说的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预习。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经历四个过程:
(1)读。读就是读课文,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其次,再读课文,学做批注;最后,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2)查。查就是查阅资料,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咨询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思。思即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其实思考不是孤立的,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思中有疑,疑中有思,问题越多,思考得越深入,否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1(4)记。记就是记录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预习的收获与体会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方法的指导下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奠定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文中作者初步达成感情的共鸣。
二、课堂:加强整合,体验过程,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1.创建模式,加强整合 围绕实现三维目标的总体理念,我采用了“交流质疑→自主阅读→研读解疑→拓展延伸”的自主质疑、探究式学习的四步教学模式:
(1)交流质疑。体现的是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包括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感知、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等等。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着解决部分问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也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经过预习,中年级学生要能“提出问题”,高年级学生要能“提出疑难问题”。学生大胆地设疑,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直接解答或由学生解答。对于有价值的,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问题可存疑,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动脑思考,问题自会解决。
(2)自主阅读。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获取直接的认知体验,对交流阶段提出的问题试着解决,并进一步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思考,通过圈、点、画、注、读、思、议、悟感知文本,提出深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体现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直接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积极表现。
(3)研读解疑。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梳理,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这一环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既有教师的学法指导,又有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而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展现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渗透过程,更体现了学生课内外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4)拓展延伸。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其他课文或课外读过的文章,拓展思考的空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更深刻、更带规律性的认识。
2.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1)坚持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显性的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容易反馈,而隐性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检测,就此我采用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整体评价。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否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和讨论等等,来获得信息,进行评价。
(2)坚持多层评价。三维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对每个个体来说结果肯定不一样,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用A、B、C三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即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
(3)坚持多维评价。所谓多维评价就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共 2 评。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引导语,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能力,学会评价。
三、课后:迁移运用,突出实践,发掘资源,整体提升
1.迁移运用,突出实践 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学生把课堂获得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经过咀嚼、消化、吸收、加工、提炼后也会有所发明和创造。
让学生读。如讲完《草船借箭》后,让他们去读《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讲完《送元二使安西》后让他们去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完《卡罗那》后让他们去读《爱的教育》。
让学生写。如讲完《秋天的雨》后,让他们仿着《春天在哪里》的歌词去创作《秋天在哪里》;讲完《陶罐和铁罐》后,让他们编写《鲜花和绿叶》《大海和小溪》等寓言故事;讲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他们谈谈内心深处的感受。
让学生演。演《半截蜡烛》,演《负荆请罪》,演《晏子使楚》。
让学生画。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画《小桥流水人家》,画《翠鸟》,画《长城》。让学生做,如每两周为学生布置一期不同专题的班报,在这两周期间,学生要收集大量的材料,并进行筛选、编辑、写作、设计版面,最后还要工工整整地誊写,可以说一份小小的手抄报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2.开发资源,整体提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捕捉学生的兴趣观察点和社会热点,从而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1)开发媒体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了家庭。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教师应激励学生予以充分利用。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浏览教育网页,布置收集信息类作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增加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收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和孩子们可以共同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节目,一些节目涉及到了动物知识、海洋生态知识以及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等,同学们出门的机会比较少,这些电视节目可以帮助他们补充此方面的欠缺,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达到了很好的整合。
(2)寻求兴奋点及社会热点。
另外,在开发课内外资源的作业布置方面,要寻求学生们的兴奋点和社会热点。比如学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第二天教师和同学们就可以畅谈神
五、神
六、神七号的运行及返回情况。
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能否全面落实,能否尽快取得成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它取决于教师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每个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每堂课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自己的任务。
3、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情境出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以促进三维目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有时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新街中心学校
杨奉环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关键词
三维目标
价值观
新理念
新课改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促进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的推动力,呈现新型师生关系的舞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这里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谈谈本人的体会和观点。
一、知识与技能并重
俗话说得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习技能,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所指的就是《语文标准》中指出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教师在引导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学习的技能渗透在其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启发领略学习的技巧,培养对知识内容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因势利导,狠抓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如临其境,融情其中,把发自内心的感受倾注到文本中,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当然,还要体会文中的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语句、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再者,运用语文中的叙述方法或说明方法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告诉他们今后利用此方法可以运用到写作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把这些体悟、探知、方法变为己有。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诱导学生从课文第六自然中用笔圈出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重点词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利用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的法宝,促进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还要把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来抓,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学习、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多做口头表达训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互相说、互相评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发现表达得不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善于启迪、指导,把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多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采访、调查报告等活动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艺术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只传授知识,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敷衍了事,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是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的,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如何分步骤、多角度、深层次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重要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探究性学习等方法,以便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爱读、爱问、多想、多练、勤于动手、善于查阅资料的习惯。对于课文内容是理解要学会抓住重点段落,善于捕捉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多反复推敲,再想想作者是怎样围绕课文的思想感情展开叙述、如何表达的。
三、培养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做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要激发愿学、乐学的精神,把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设疑、讲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播放生动的录音、出示精彩的投影、讲些幽默的语言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还可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来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寓练于乐,把文本内容通过演示体现出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使他们内心生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尝试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价值。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内心情感活动上,有体验、有思考,受到陶冶情操,获得启迪,感受审美乐趣,培养审美意识,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从而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的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通过了解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等本领的,从而激发学生要向海伦学习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三维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道德修养的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使他们在今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五篇:
在语文教学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2
本文2025-01-10 02:15:3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4691.html
- SN/T 2573-2010进出口蜂王浆中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 SN/T 2568-2010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 SN/T 2564-2010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检测MPCR-DHPLC法
- SN/T 2563-2010肉及肉制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 MPCR-DHPLC法
- SN/T 2561-2010进出口食品中吡啶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 SN/T 2559-2010进出口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 SN/T 2557-2010畜肉食品中牛成分定性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
- SN/T 2556-2010出口荔枝蒸热处理检疫操作规程
- SN/T 2555-2010出口蔬菜种子检验检疫操作规程
- SN/T 2552.13-2010乳及乳制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13部分:假单孢菌属的分离与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