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区农村客运的思考5篇
第一篇:关于发展我区农村客运的思考
发展农村客运是在农村公路大发展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推进路运一体化进程,促进路运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客运是传统意义上的县内班线客运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市区至乡镇村、乡镇村至乡镇村的班线客运。它是目前我区农民出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一、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区农村客运基本处于国有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八十年代中期,在“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引导下,农村客运因其开放成本较低、经济效益相对稳定而吸引了众多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并占领了整个农村客运市场,以大蓬车运输为主的个体经营者开始“领跑”我区农村客运;进入90年代,随着我区农村公路路况的改善和通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乡乡通油路后,班车客运进入市场并占据了通乡客运的大量份额,一些大蓬车开始调转“车头向下”,以从事连乡通村客运为主,但仍有部分大蓬车依然在从事通乡客运;96年客运附加费调整后,农村客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凸现,为此,交通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控,农村班车客运进入了相对平稳期;期间,随着旅客和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蓬车等农用车载客也呈渐退之势。目前,我区农村客运市场拥有运力1564辆,其中:客运班车298辆,经营线路25条,乡镇通车率达96%(向阳、双溪、孙埠未通直达班车)。大蓬车等农用运输车辆 1266辆,其中连乡通村车辆372辆。从总体来看,以班车客运为主,以农用车载客为辅,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连接城乡、关联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但是,我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经营主体多,规模经营少;通乡运力多,通村运力少;农用车辆多,客运班车少;停靠地点多,客运站场少。当前,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客运市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为农村客运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二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农用车载客将被严禁,为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三是交通部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的推行,为发展农村客运指明了方向;四是交通部的路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为发展农村客运带来诸多优惠政策。对此,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路运协调、安全经济”的原则,以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提高市场的集中度、班车的通达度、乡村的关联度、站场的覆盖度,确保我区农村客运市场在稳定中发展。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运输服务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的基本出行需要为出发点,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近期目标:针对四多四少,着力提高四度,全面落实四化客运车辆标准化、客运线路网络化、经营主体公司化、乡镇站场有形化。
1、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客运线路网络化: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到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3、经营主体公司化:大力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要求经营农村客运必须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一线一司和一区一司)
4、乡镇站场有形化: 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场、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四、主要措施
1、优化运力结构,实行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结合运力置换,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合理布局线路,实行客运线路网络化:运力置换后,客运班车势必增加,通乡线路竞争加剧,新、旧的运力难以完全融合,统一排班、滚动发班难度加大。因此,要充分调研本地区农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时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线路,分流运力、均衡运量;采取定区域经营模式,鼓励热班通村,捆绑经营;注重通乡班线和连乡通村班线在班次、时间、站点上的协调衔接,减少乘客的中转环节和换乘费用;对村村间、村镇间运营的客车,可不执行定班、定线、定点的“三定”原则,实行“双日班”、“赶集班”等形式,保证了偏远乡村村民的出行需求,又提高了车辆实载率。布局原则:加密干线、辐射支线,开通环圩公交线、增辟连乡通村线,构建“XO”型农村客运网络。
1、加密主干线。主干线是指市区至乡镇的客运班。(1)、线路加密:增开宣州---向阳、孙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乡(镇镇)通车。(2)、班次加密:是指加密单位时间内的发车班次。两个指标:一是实载率控制在60%以上,发车10-20分钟。
2、保障连接线。连接线是指乡镇至乡镇的班线。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干支结合、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3、发展旅游线。旅游线是指市区至旅游景点的班线。
4、增开环圩线。金宝圩环圩公交。
5、鼓励通村线。乡镇至村的办线。
3、整合运力资源,推行经营主体公司化:大力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要求经营农村客运必须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一线一司和一区一司);而原经营者则可以由中标企业进行整体收购,收购价格主要由车辆残值和经营补偿两部分组成,也可以对经营者车辆残值及经营收益进行评估,作为股份,进入公司参股经营,原经营者可作为股东,与企业参股方实行利益共享。
4、完善市场功能,推进乡镇站场有形化: 努力实
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场、大路有棚、小路有牌。原则:依托基层交管站、实行前场后站式;结合通达建设,推行站场公用型。公用型站场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合作、入股站场建设。
(一)、大力推行公司化经营整合运力资源,推行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在试点过程中,有的地方整合运力资源,对农村客运经营主体进行公司化改造,实行统一站点、统一车型、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使农村客运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有的地方积极引导骨干运输企业坚持“车头向下”,鼓励企业兼并收购,组建区域性或线路股份公司,实现片区集约化经营和冷热线协调运行。理论上可行、趋势上必行、操作上难行。统一站点、统一排班、公司化管理的三种模式:
1、依托公司。汽运公司。(紧密型)
2、组建公司。交服公司。(紧密型)
3、车主自治。一线一司,车主自治。(松散型)
(二)、优化运力结构,运力置换农村客运运力适应客源集散需求,客运运力均为适合当地道路和地理条件的、列入国家客车生产名录的客运车辆;原则:统一指导车型、调控置换比例、确保人畅其流。
1、以市区为起讫点的。
2、连接乡镇村的。
(三)、线路布局形成较为严密的农村客运班线网络,大力提高班线辐射范围和通达深度,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在运力布局上,要充分调研本地区农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时的规律性变化,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避免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原则:加密干线、辐射支线,开通环圩公交线、增辟连乡通村线,构建“XO”型农村客运网络。加密主干线、保障连接线、发展旅游线、增开环圩线、鼓励通村线。通过线路的合理布局,分流运力、平衡运量、提高通达、形成网络。
1、加密主干线。主干线是指市区至乡镇的客运班。(1)、线路加密:增开宣州---向阳、孙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乡(镇镇)通车。(2)、班次加密:是指加密单位时间内的发车班次。两个指标:一是实载率控制在60%以上,发车20分钟。
2、保障连接线。连接线是指乡镇至乡镇的班线。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干支结合、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3、发展旅游线。旅游线是指市区至旅游景点的班线。
4、增开环圩线。金宝圩环圩公交。
5、鼓励通村线。乡镇至村的办线。
(四)、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客运站场是“路网的接口、市场的门口、形象的窗口。”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在客运站点选择与建设上,应与当地农村集市相结合,形成以站带市、以市养站、干支相接、长短配套、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三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通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运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思想,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八、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推动路运一体化。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各地要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通过试点,研究探索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标准、资金来源、组织实施、站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统一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抓好农村公路与乡镇客运站点的同步建设,为实现“路运一体化”创造条件。建设一批方便群众、有利管理的客运场站点。原则:依托基层交管站、实行前场后站式;结合通达建设,推行站场公用型。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场、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1、农村站场: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等方式,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合作、入股站场建设。
2、市区站场发展农村地区道路客运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到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进退有序、有效衔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整体推进,平稳过渡。以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客运为中心,按照进退有序、有效衔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整体推进,平稳过渡的方法,因此,发展农村客运事关农民出行需要、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树立“公路建设是基础、发展运输是目的”的思想,统筹发展农村公路与农村道路运输。对具有符合技术标准的公路、具备通车条件的地方,要及时投放运力,保证只要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就能通到家门口,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就能走出家门口。
关于发展我区农村客运的思考(第2页)一文由www.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关于发展我区农村客运的思考
发展农村客运是在农村公路大发展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推进路运一体化进程,促进路运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村客运是传统意义上的县内班线客运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市区至乡镇村、乡镇村至乡镇村的班线客运。它是目前我区农民出行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区农村客运基本处于国有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八十年代中期,在“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引导下,农村客运因其开放成本较低、经济效益相对稳定而吸引了众多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并占领了整个农村客运市场,以大蓬车运输为主的个体经营者开始“领跑”我区农村客运;进入90年代,随着我区农村公路路况的改善和通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实现乡乡通油路后,班车客运进入市场并占据了通乡客运的大量份额,一些大蓬车开始调转“车头向下”,以从事连乡通村客运为主,但仍有部分大蓬车依然在从事通乡客运;96年客运附加费调整后,农村客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凸现,为此,交通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市场准入受到了严控,农村班车客运进入了相对平稳期;期间,随着旅客和管理部门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蓬车等农用车载客也呈渐退之势。
目前,我区农村客运市场拥有运力1564辆,其中:
客运班车298辆,经营线路25条,乡镇通车率达96%(向阳、双溪、孙埠未通直达班车)。
大蓬车等农用运输车辆1266辆,其中连乡通村车辆372辆。
从总体来看,以班车客运为主,以农用车载客为辅,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连接城乡、关联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但是,我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经营主体多,规模经营少;通乡运力多,通村运力少;农用车辆多,客运班车少;停靠地点多,客运站场少。
当前,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客运市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为农村客运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农用车载客将被严禁,为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是交通部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的推行,为发展农村客运指明了方向;
四是交通部的路运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为发展农村客运带来诸多优惠政策。
对此,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路运协调、安全经济”的原则,以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提高市场的集中度、班车的通达度、乡村的关联度、站场的覆盖度,确保我区农村客运市场在稳定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运输服务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的基本出行需要为出发点,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村村通班车。
近期目标:
针对四多四少,着力提高四度,全面落实四化
客运车辆标准化、客运线路网络化、经营主体公司化、乡镇站场有形化。
1、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客运线路网络化: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到村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3、经营主体公司化:大力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要求经营农村客运必须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一线一司和一区一司)
4、乡镇站场有形化:努力实现乡镇有站、集镇有尝大路有棚、小路有牌。
四、主要措施
1、优化运力结构,实行客运车辆标准化: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结合运力置换,大力推广适合农村客运实际的新车型,尽量实行“一线一型”。
2、合理布局线路,实行客运线路网络化:运力置换后,客运班车势必增加,通乡线路竞争加剧,新、旧的运力难以完全融合,统一排班、滚动发班难度加大。因此,要充分调研本地区农村客源的流量、流向、流时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线路,分流运力、均衡运量;采取定区域经营模式,鼓励热班通村,捆绑经营;注重通乡班线和连乡通村班线在班次、时间、站点上的协调衔接,减少乘客的中转环节和换乘费用;对村村间、村镇间运营的客车,可不执行定班、定线、定点的“三定”原则,实行“双日班”、“赶集班”等形式,保证了偏远乡村村民的出行需求,又提高了车辆实载率。
布局原则:加密干线、辐射支线,开通环圩公交线、增辟连乡通村线,构建“XO”型农村客运网络。
1、加密主干线。主干线是指市区至乡镇的客运班。
(1)、线路加密:增开宣州---向阳、孙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乡(镇镇)通车。
(2)、班次加密:是指加密单位时间内的发车班次。
两个指标:一是实载率控制在60%以上,发车10-20分钟。
2、保障连接线。连接线是指乡镇至乡镇的班线。形成以小城镇为中心,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干支结合、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
3、发展旅游线。旅游线是
有效衔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整体推进,平稳过渡。
以严禁货车、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从事客运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客运为中心,按照进退有序、有效衔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整体推进,平稳过渡的方法,因此,发展农村客运事关农民出行需要、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树立“公路建设是基储发展运输是目的”的思想,统筹发展农村公路与农村道路运输。对具有符合技术标准的公路、具备通车条件的地方,要及时投放运力,保证只要路修到家门口,班车就能通到家门口,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就能走出家门口。
第三篇:农村客运现状发展思考
农村客运现状发展思考
2007年底以来,我县以交通部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和开展农村客
运网络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在省交通厅、省运管局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培育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市场、推进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加强规范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客运事业的发展。全县11个乡镇,乡镇班车通车率100%,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正在形成。
一、发展农村客运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单靠交通部门很难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努力依靠当地政府,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取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积极协调公路稽征、交警、安监、物价、教育等部门,调动乡镇及行政村的工作极积性,将交通部门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只有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村客运网络
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发展,农民朋友的出行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深入调研、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农村客运与城市间干线客运不同,客流相对较少,公益性明显,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运网络规划关系到网络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时,对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客车保有量发展目标、运力投放、农村道路客运覆盖面等也提出了要求,使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三)、试点引路、推动运力结构调整。2005年,我县被定为全省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县,市政府下发专门通知,具体指导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农村客运市场早期发展时,由于经营主体过多,弱小分散,服务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推动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更新车辆,提高农村客车整体档次。一是在市场准入上要求必须以法人公司为经营主体,强调客运安全,并在发展中引导经营者采取报废更新、更换车型、延伸或缩短现有线路等办法进行运力结构调整。二是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农村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四)、解放思想、推进管理方式创新。调整和改造现有客运班线,通过加强运输组织,提高通达深度,提高客运班车覆盖范围;对条件成熟的市区与郊区、郊县间的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积极推动片区集约化经营,实行一线路一公司,统一发车站点、统一车型、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规范内部管理。打破客运班线“定班、定点、定线”的“三定”规定,扩大经营者自主权,可考虑实行一车拥有两面客运线路牌,多线路搭配运行的方式,同一日内运行一班县际线路后再运行县内线路,或运行县境内相对“热线”后再安排运行“冷线”,提高了客运车辆的使用率,引导经营者“车头向下”,带动农村偏冷线路的运营与发展,方便农民出行,切实提高班车通车范围。
(五)、以人为本、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我县地处山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公路里程长、等级低、坡陡弯急,道路危险路段多。为此,我处在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过程中,始终把运输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严格落实“三把关一监督”工作职责,即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加强对道路客运站的安全管理。严格农村客运企业资质和班线的审批管理,要求以客运公司为经营主体,同时对非等级公路上的班线和途经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路段的夜间客运班线不予审批。
2、要求客运站重点建立健全危险品查堵制度、从业人员和车辆技术状况、车辆日趟检执行情况把关制度及出站门检制度,把好“站门关”与“车门关”,严禁超载车辆和不符合安全运营条件的车辆出站。
3、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完善农村客运车辆技术状况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
4、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客运行为,确保农村旅客运输安全有序。
二、发展农村客运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处在山区,山高、坡陡、弯急,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道路状况差,人口密度小,要开通
农村班车,解决农民兄弟出行难的问题,经济效益和安全工作均无法保障。
1、经济效益差。我县山区人口密度小,农村客流量极不稳定,客运收入低。交通规费占成本比重过大,造成农村客运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的规费征收政策中,承担着农村短途客运的客运班车无论与城市公交汽车或长途客运班车相比,其经营的外部条件都更差,路况差、客流不稳定、旅客数量少、运营成本高,反而不能享受到城市公交的交通规费缴纳优惠政策,显失公平。
2、农村公路等级仍然很低。各乡镇的行政村虽然改善了路面,但是坡陡、弯急、路窄,防护工程少给发展农村客运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起点和终点都在农村的客运车辆,维护检验、防超载等安全监管工作难以落实。农村运输场站建设严重滞后,源头管理无所依托。
3、非法客运行为整治难度大。目前许多农村客运市场非法车辆载客占有很大份额,这些车辆费用低,经营灵活,与农村客运班车争夺市场。整治这些车辆难度大,必须政府决心大,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见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思路
1、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形成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及招呼站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客运站场条件,坚持路、站、运同步发展,为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2、准确定位农村客运,强化农村客运的公益性质。农村客运建设同农村公路建设一样,带有明显的公益行为性质。因此,政府应当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扶持力度,对站点选址要求能方便老百姓的乘车需求,不要把站点设置在乡镇边缘地段,以免造成“空站”。并请求省交通厅对具体扶持政策实行分类、分地区指导,减免山区市农村客运车辆的客运附加费、养路费,切实降低经营成本。
3、打击非法营运,维护农村客运市场秩序和运输安全,保护合法经营。坚持多部门联合执法,堵疏结合,坚决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发展农村客运之我论
文章标题:发展农村客运之我论
农村客运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的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是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切入点,其事关农民出行权利的保障,对于完善道路运输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B]
客
运站牌是农村客运的有效载体和保障。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行业管理、市场动作”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一是全面开放客运站建设投资市场,优先吸收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站点建设,资金的确缺乏的地方,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减免有关税费。二是在规划范围内,农村客运站建设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即可选择新建,也可选择改造,还可以采取租用、租赁的办法进行改建。有条件的建制村可按城市候车棚模式建设,也可以设置标明站名、线路、班次的招呼站牌。乡镇客运站,可适度降低标准。三是市场化运作,增进效益。支持和鼓励集销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客运站及配套销售厅招呼站的建设,有营业收入或租金收入弥补建站资金的不足。四是加强管理,改善站点的安全防范及服务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前站后所的建站模式,实现现场管理、现场指导、现场服务。
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市场发展
管理是农村客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方参与、互相合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客运服务质量、安全状况、经济效益的改善。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客运市场准入
关于发展我区农村客运的思考5篇
本文2025-01-10 02:14:06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