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681--16课时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书法教案1--16课时

第一课 认识和使用书法工具

授课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毛笔。

2、书写姿势,执笔方法。

3、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4、认识和运用各种笔法。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

教学重点:掌握中锋用笔,体会和控制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教学难点:藏锋、回锋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干净的毛笔一支,清水一杯,米字格毛边纸

三、教学过程:

1、对毛笔的认识

我们谁都见过毛笔。在我国,创造毛笔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了。据文物考证,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毛笔。毛笔的笔头一般都是兽毫做的,柔软而有弹性,它能写出轻重浓淡、干湿枯润、方圆多变的笔画来,也正因为如此,毛笔书写才富有魅力。

(1)毛笔的种类

根据笔毫原料及性能,毛笔可分为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硬毫笔主要是用黄鼠狼尾毛或兔毛等制成(又叫狼毫、紫毫),特点是弹性大、硬度强,写出来的笔画劲利挺健。软毫笔主要选用羊毛或鸡毛制成(又叫羊毫、鸡毫),特点是弹性小、柔软湿润,写出来的笔画丰满而富有变化。兼毫笔在一支笔内兼用了软硬两类笔毫,其性能介于硬毫笔和软毫笔之间,刚柔相济,软硬适中。

按笔头的大小来分,毛笔可以分为大字笔、中字笔和小字笔。比大字笔大的还有提笔、斗笔、揸笔等。

依据笔毫的长短,毛笔还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

毛笔有大小,笔毫有长短,种类繁多,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写字的大小,以及个人习惯进行选择。

(2)毛笔的构造

毛笔由笔杆和笔头组成。笔头细分起来又分笔锋、笔腹、笔根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书写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画中最细的部分和出尖儿的部分是笔锋写成的,笔画中等粗细的部分是用笔腹写出的,笔画最粗的部分是用笔根写出的。

(3)毛笔的选择

无论什么种类的毛笔,都要求质量要好,选料制作精良。衡量毛笔质量的标准是四个字,即:尖、齐、圆、健。“尖”指锋颖尖,笔锋收得拢。“齐”是指笔毫化开后,捏扁起来看锋颖齐整。齐说明选毫纯净,制作精良。“圆”指笔头圆锥体规整饱满。圆则笔毫能聚中,可八面出锋。“健”指笔锋劲健,富有弹性。

具有以上四种特质的笔就是好笔,所以“尖、齐、圆、健”被称为毛笔“四德”。

(4)毛笔的使用与保养

新毛笔要用温水浸泡,让它慢慢化开。或小心捏开。每次用后必须洗干净,吸去一部分水分,将笔锋理齐顺,使锋颖聚拢中正,然后晾在废纸上或者悬挂起来。不可套上笔帽。毛笔保养

得好,利于书写,延长使用寿命。

2、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1)身姿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立书姿势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2)执笔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笔杆垂直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指实掌虚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3)小结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四、课后反思:

通过第一堂课的学习,我对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没有学习书法的基础,连基本的抓毛笔的姿势都不会,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坐姿,以及对毛笔的种类,构造,保养,抓笔姿势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好奇中期待新知识。

第二课 笔墨技法的基础训练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毛笔和墨的特性,并达到一定控制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用锋与用毫

毫——长而尖锐的毛。笔毫即是毛笔中兽毛的部分。

锋——刀剑等器械的锐利或尖端部分。笔锋即是笔毛中的尖端部分。

我们今天来认识和运用笔法。笔法,就是正确地使用毛笔的方法,亦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中国的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篆书有《大盂鼎》、《散氏盘》、《峄山刻石》;隶书有《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楷书有颜、柳、欧体;行书有《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草书有《十七帖》、《书谱》、《自叙帖》„„等等。如此林林总总,数目繁多,有如浩瀚星海中的颗颗明星,熠熠生辉。如此众多的书法作品,面貌不同,神采各异,但它们都是优秀的传世书法作品,它们肯定有相同的东西和最本质的东西。这相同的东西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现在我们就讲笔法。

1、毛笔的“四面八方”

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要学习笔法,是要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如果是蘸墨汁来写,笔毫和线条都是黑的,看不清笔毫的变化。而蘸清水,我们不但能写,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笔毫的各种变化,只是笔画干得比较快。

我们学书法,手中的毛笔就像武打小说中武士手中的剑一样,各种招式、各种笔画全由它出来。笔毫为圆锥体,分“四面八方”,就像是地理学中的方位一样(用米字格说明),也分四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分成八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左上方、右下方、右上方、左下方。习字本或毛边纸中的米字格正好能反映它的“四面八方”,中间的交点就是笔心,米字格也能反映出八种基本笔画的走向。这“四面八方”也正是米芾的“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毛笔的八个面都用到了。

2、中锋、偏锋、侧锋

中锋,即蔡邕《九势》中所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运笔所产生的线条,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圆润、富有立体而有质感的艺术效果。初学书法,务必从此入门,才能得到精妙的用笔。同学们按“四面八方”的方向、走向练习中锋用笔。

偏锋,即运笔时笔锋在点画的一面,而笔身又在另一面运行,运笔时笔毫卧倒像拖地板一样平拖过去。它所表现的点画往往扁平、浮薄,墨不入纸。初学书法时最好不要用这种偏锋方法来写字,而大多数初学书法者因不懂用笔方法,多数都是写出偏锋的字。如何由偏锋转为中锋?——注意转动笔杆以调成中锋。

3、笔法的分解

写每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笔法。(1)起笔——起笔有三种笔法:顺锋、侧锋、藏锋。

顺锋是锋尖儿方向与笔画的方向在一条线上,而方向相反,开始尖细,越来越粗。

侧锋和顺锋相同的地方都是锋尖儿外露,所不同的是,侧锋要有个转折顿挫的过程,落笔后经过转折再入正轨。

藏锋要把笔锋裹藏在笔画里,不露锋尖,“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只是比侧锋多了个逆笔和转折的动作。

(2)行笔——行笔有铺毫、平移、提按和转折。

铺毫就是把笔毫铺展在纸上,使每根笔毫都发挥作用。行笔时笔毫铺开,两侧锋毫的轨迹,构成了笔画外沿的线条形态。这种运行状态就是“中锋行笔”。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笔画圆润

丰满。

平移就是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等于纸面的中锋移动。平移的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可作直线或弧线运行。

提笔和按笔指的是行笔时将笔管提起或按下。提笔运行写出的笔画比较细,按笔运行写出的笔画比较粗。经过提按的变化,笔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富于节奏和韵律

转笔和折笔是两种笔画变换方向的方法。转笔是在行笔时逐渐转过笔锋,形成弧线。折笔是在行笔时先提笔,然后再按笔、转笔变换方向,折笔其实是横画和竖画的组合。(3)收笔——收笔有回锋、放锋。

回锋是笔画结束时把笔锋回收在笔画之内,不露锋尖儿。放锋是在收笔时把笔管逐渐提起,使笔收拢,让笔锋放出去,使锋尖儿露出。

4、笔法的综合运用,体会线的表现内涵以及线形的情感意义 以逆起回收法练习横画的写法——藏锋起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横的外形:粗 — 细 — 粗 用力感觉:重 — 轻 — 重 速度感觉:慢 — 快 — 慢

(二)墨法

墨分五色——浓墨、淡墨、枯笔、涨墨、渴笔

三、作业,(要求:笔毫不能短于3.5厘米,至少用笔腹处书写)

1、蘸墨汁,分别写三遍各种笔法(于旁边注明笔法名称),体会和控制笔毫的形状和方向。

2、蘸墨中加水,体会墨分五色所带来的笔墨情趣。

3、用逆起回收法写横画五遍,体会各种笔法的综合运用。

四、课后反思

通过演示,讲解,让学生自己相互探讨,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书法知识,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的对陌生的书法知识有接受的勇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较慢在笔法的分解上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讲解和练习。不足之处是很多学生上课时行为习惯不好,需要长期抓,长期督促,影响了课堂进度。

第三课 基本笔画练习(点的写法)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几个不同形态的点。了解其在字中的不同作用。继续了解藏锋、回锋、中锋。

2、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点的各种变化。

3、认识和运用各种点。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

教学重点:几种不同形态的点在字中的作用及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点的书写方法,藏锋、回锋的讲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点”在我们的学书中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吗?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点。

(二)、呈现,定义:

文:瓜子点(右点)下:长点 半:撇点 洁:挑点

观察不同点在字的位置。(老师事先画田字格,写好字。)讲解定义:

瓜子点:一般在字或部首的中心上,使结构平稳 长点:一般在字的右侧,使字向右下方伸展 撇点:一般都有另一点与之呼应,对称

挑点:一般用在左旁如“三点水”中,和右部遥相呼应

(三)、练习:

教师先示范书写,学生模仿,临摹时教师来回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书写。把写得好的学生的字请大家欣赏,评价

(四)、讨论:

教师把点抹掉,请学生先讨论,然后说说此字用什么点为好,给出名称。高:瓜子点 池:挑点 洋:撇点 织:长点 教师再呈现原字中所用的点,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评价。让学生临摹。

(五)、区别几种点的用法、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六)、根据以上讲解,找出相对的字进行摹写

(七)、讲解点评

(八)、总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了解的不同的点,不同的点的形状,以及它们在字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其实,我们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根据字的要求或遵照自己的想法书写出更为出色的点。请大家在课后查找书籍或其他资料,丰富我们的点。

四、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受硬笔字形结构影响较深,所以在和毛笔字结构有差异的地方学生很容易混淆,就如各种点的位置关系,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行。点的笔法比较简单,学生不难掌握,但难掌握的是各种变形的点的写法。对此,我对各种点进行了整理分类,讲解了各种点的基本写法,并举例介绍。这样,学生有了系统认识,感性认识,再加上教师的当堂辅导,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就基本能掌握点的写法了。

第四课 基本笔画练习(横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种横的写法和用法;

2、知道笔画的完成过程;

3、掌握顿笔的起收笔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科学态度,和上课对待工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长横和短横的写法

教学难点:顿笔的写法;长横和短横的弯曲度以及弯曲方向。学具预备:毛笔、墨汁、练习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永字八法的讲解:历代以来,一说到汉字楷书的笔画,一般会提到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包含在“永”字里面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提。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这八种笔画在“永”字中的位置。

(这八种基本笔画就好比建房子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了,上面的房子才稳当,可见基本笔画在楷书种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基本笔画——横的写法)

1、教师出示基本笔画“一”(横)。

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

2、师小结并导入下节。

(二)、熟悉不同的横画。

1、教师写出二 三 五 七

2、说说这些字的横画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横有长横、短横、斜横之分。

(三)、练写主笔是长横的字,把握长横的写法。

1、书写“二”、“三”。(1)“二”:上横短,下横长。短横写在田字格上半格,长横写在田字格下半格,两横间隔要适当,不要靠得太近或离得太开。(2)“三”:第一横和第二横都是短横,第三横是长横。第二横的位置应在横中线上。三横之间间隔要均匀,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

2: 旦 旦 旦

哪个“旦”字好看?为什么?

3、师范写“旦”字,并讲清书写要领 出示规则:长而平稳、略带斜势。

4、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旦”字。

(教师巡视,给坐姿端正、握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加分。)

5、你能再举几个主笔是长横的字吗?

6、教师小结:写主笔是长横的字,不但要留意写好长横,还要留意些什么?(设问)还要留意些处理好长横和相临笔画的关系,整体考虑才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7、每人写满一张,同桌互评后,指名评议存在哪些问题。展示优秀作业。

(四)、练写多横的字,体会横画的参差有别,长短相映。教师出示:

工、天、来(士)„„ 王、羊、春、青(言)„„ 隹、美、垂

1、设问学生这些字有何特点?上下有两横的、三横的、四横的,引导学生归纳特点:

2、组中任选两个,每个各练写1遍或重点练习一字。

3、小组评议后推荐本组优秀者演示。(重点是横与横之间是否等距,横是否长短有别。)

4、教师小结

(五)、练写带斜横的字,把握斜横的写法

1、教师范写“七”。

2、请学生回忆带斜横的字,师选其中三个范写在田字格内。如:七 也 毛 我

3、把斜横写成平横,你来试试看好不好?对照说明“斜横不可平”。

4、任意挑其中三个学生进行演示。

5、评议板演的字。

6、学生练习本上选三个练写,评议。(学生自评:较好的,自己上前台演示,较差的,演示其字后请他人指点。)

7、短横的写法(与长横的写法基本相同)

8、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除了要把握好汉字的长横和短横,还要留意到有些横一定要写得斜一点才能压平整个字。

(六)、请学生自己挑选感爱好的例字,完成整幅作品。

师生互动:写好的学生请老师评点。还可把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七)、课堂小结:

1、教师设问: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练了带横画的不少字,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感受吗?

2、结束语结束本节课。

五、课后反思

这周我上了几个不同的班级,同样这些内容来上课,可是由于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我觉是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学习时的情绪和态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上课方式、方法和策略,甚至是教学内容和导入和衔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在课前所要上的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做到胸有成竹。就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学习。另外上课时可能班级学生太多总是顾此失彼一个笔画的学习还没有看完就下课了。时间有限,学生也可怜多个科目的老师滔滔不绝的给他们灌输知识,作业,因此我如何以一种比较自然,随和的态度来进入我们的课堂角色,让学生喜欢不厌烦,是我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第五课 基本笔画练习(竖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横画的写法。

2、学习悬针竖的写法。

3、练习“十”“干”“丰”。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写字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田字格的作用及用途,学习了横画的写法,练习了“一、二、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基本笔画“竖”。坚画与横画一样也有态势问题。古人称竖画为“努”笔。“努”即弓弩的意思。竖画不可太直,直则无力,要像弓那样有点弯曲,这样就显得富有弹性,有一种反弹欲回复到挺直状态的态势,这就叫努势。

(二)、悬针竖、垂露竖的写法

竖分为两种,一种是悬针竖,(教师示范),这各竖末尾很尖,恰似针尖悬在空中。(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是不是,给人一种像一把利剑从空中直插下来的感觉。因此,悬针竖尖的写法最关键。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①向左上逆锋起笔;②提笔圆转;③中锋向下行笔;④逐渐提笔;⑤出锋收笔

一种是垂露竖,但收笔却不一样,竖的收笔是回锋呈“垂露”状(形如下落的露珠),故称垂露竖。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悬针竖的写法。(教师示范)想想看,把一根竖画写的田字格中,应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竖中线)把笔在竖中线一点顿笔后,沿竖中线向下行笔,到末尾要出尖时,把笔轻轻地提起来,边向下写边提,最后提出。这样悬针竖的尖就定好了。(教师再示范,学生模仿在方格中书写)

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

1、顿笔太明显。竖画的起笔部分太大,有明显的转折。原因:顿笔太重。修改方法:笔尖接触纸面,轻轻用力不要动,只把笔尖的方向转而向下,就能解决。

2、末尾出尖部分不直。原因是出尖时速度太快,方向把握不好。修改方法:出尖时速度可稍微加快,但不能太快,尖是写出来的,不是快速“飘”出来的。

刚才,我们把竖画的错误写法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正确的写法。(教师再正确地示范,在学生易错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仔细观察字帖的基础上临写三遍,教师具体指导,及时纠正。

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不同的笔画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汉字。下面,我们把学过的横画同悬针竖进行组合。

“十”的写法。同学们想想看,按照前面我们学习的排列规律,“十”应该在田字格中怎样排列,字才匀称?(横画在横中线,竖画在竖中线。)先把长横写在横中线上,再从竖中线上起笔,写竖。(教师示范)。同学们在书写时,要注意,汉字中有横有竖,要注意把横写得细一些,竖写得粗一些,也就是说,写横是用力要轻一些,写竖时要稍微用力。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把这个字临三遍。要(教师具体观察指导,及时纠正)

“干”的写法。前面我们是把“一”和悬针竖进行了组合。现在要把“二”同悬针竖进行组合,我们首先来看,单独“二”在书写时,以横中线为界,一上一下,但加入竖画后,要把竖画的空间留出,这样我们就要把两根横画进行上移。(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学生

在练习本上临写三遍。

“丰”的写法。下面我们乘胜追击,把“三”同竖组合。同样的道理,也要把竖的空间留出来,要求我们把三根横的间距适当缩小,再把竖写好。(教师示范,学生观察体会)临写三遍。

(三)、学生练习

“十”是基础,只有在“十”训练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把后面的两个字写好。因此,“十”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把前面学习的横画和竖画进行复习,并把它们的特点记清楚,这样利于学生把笔画写准确。

四、课后反思

1、将前一节课的作业进行归类,较好的为一类,不宜每一份都进行点评,这样时间过长,应挑选几份典型即可。

2、教师或学生演示后,教师应及时鼓励,激发兴趣。

3、在课堂上,我经常在黑板上作示范,也请同学演示,演示同学都表现的很害怕,可以看出学生回家没有及时巩固,单凭我上的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新授知识讲完,还没练习多久就下课了。

4、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不端正,需要正确引导,如何引导我也很困惑。

5、偶尔有的同学表现很好,大家给以掌声鼓励,我应就此作题,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课堂气氛会更好。

第六课 基本笔画练习(撇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短撇的写法、感知短撇的特点和变化。

2、初步学会“牛”、“仁”、“午”“千”几个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学会短撇、长撇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会相关字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短撇

(1)、看短撇,并根据口诀进行练习。(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短撇的意境

啄(zhuo)法,像匕首、鹤嘴、竹叶,也像小鱼的鱼鳍(qi)、尾巴等。

撇; 撇和捺是字的两翼,要左右呼应,两两对称。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要写的仪态舒展,弧度适中,首尾粗细相当,力度贯注撇尖,使它既有兰叶般潇洒,又有象牙般坚实。其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作顿,顿后向左下用力撇出。长撇末锋飞起,短撇迅速锋利撇出。

(二).弧撇

这个撇是比较弯的撇,想一想有几个这样的字?在黑板上范写“大”“火”,想一想该怎么写?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弯度最大,前半段较竖直,后半段弯度很大

(三)、竖撇

想一想这个撇是怎么样的?你能说出有这个笔画的字吗?在黑板上范写“月”“用”,想一想竖撇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前半段是竖直向下的,后半段渐向左下,弯度稍大。

(四)、教学范 牛 千 仁 午 大 火

(五).学生练习。

(六).提问,通过练习复习其中的悬针竖的写法,悬针竖的收笔和短撇的收笔有什么联系?

四、课后反思:

书法确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它需要练习者静心专一,持之以恒。但在教学中,我们同样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活泼、好动。该老师所说书法的目的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能强制片刻无法生成持久的动力。此时,兴趣成了关键。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会产生练习书法的动力,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的艺术魅力,成为真正书法的爱好者。

第七课 基本笔画练习(捺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柳体楷书捺的种类;了解柳体楷书捺的形态特征;了解柳体楷书捺的运笔方法;实践感受柳体楷书捺的动笔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

笔画的段落变化特点的了解,提按动作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捺是书法中最难写的笔画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捺的书写,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形态特点,思考它的运笔方法,体现它的动作特征。

(二)、定义:呈现出有不同形状的捺的字夫

这请同学说出他们各自的形状或特征。然后教师给出名称:

斜捺,因它较斜,所以叫斜捺;

平捺,因它较平,所以叫平捺。

教师板书:把“这”字中“文”部的捺写成斜捺,看看好看吗?”

老师解析:因为重复了两个整体反时针方向,又都是出尖锋的平、斜捺,雷同,没有变化,所以短的捺要改成点,这是书法的规律。因为反捺是属于点的写法,今天我们只学习斜捺 和平捺。

(三)、认识笔画外形及运笔特点

(1)、启发学生观察每个捺的形态特点,比较两个捺的不同之处。

(2)、提问:斜捺和平捺的形态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斜捺,由二段构成,先向右下再往右,开始由细变粗,后面由粗变细,写法为:逆锋起笔,开始不宜写粗,转锋向右下逆时针方向边行边按,使笔画渐渐变粗,至捺脚即最粗处,驻笔微顿,缩回,再拖锋提出,缺口较大,尾部上边缘略有下垂之意。平捺,平捺有三段,如同把斜捺放平,再在前面加一短横,写法为:先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右下由轻到重逐渐按笔行走,捺脚出锋与斜捺同,只是方向略为高一点。

(四)、教师示范,边运笔示范边讲解要领。指导学生临写有斜捺和平捺的范字

(五)、作业讲评

(六)、总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了捺的种类、以及不同的捺形状和写法,虽然写的难度较大,但只要大家注意笔画开始为边行边按,然后稍停,再慢点提笔出锋,不久会熟练地掌握。

四、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写字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写字兴趣的激发。

第八课 基本笔画练习(折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折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折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横折竖

横与坚画的连接叫横折竖,其连接处称“折”。如柳体“口”字及颜体“言”字下“口”的“折’即上横与右竖的相连处。柳体“口”和颜体“言”字都是方折,其写法为:

①中锋右行;②向右上提笔;③顿笔;④提笔换锋;⑤顿笔;⑤中锋下行。实际上第②步至第⑤步就是边锋方笔竖面的写法,横折竖画就是横画结束、坚画另起重写的结果。为了使横画中锋变成竖画仍处于中锋状态,必须有一个提笔换锋的动作。我们在前面一再强调提笔的重要性,它是中锋运笔的前提,在写折回时尤为重要。古人把这种转换笔锋的动作称之为“暗过”,即暗中过笔,也就是用提笔的方法令其换锋。古人将横画结束、竖画另起再写的方法又称“笔笔断而后起”。但不能误解为横折竖一分为二,将“口’字变成四笔。

有人将字帖上的断笔误解为书家的风格而学,是要不得的。方折还可以用笔毫毫面翻折的方法来完成。即:在横画结束后,提笔使毫面改变一个方向再顿笔,然后写中锋竖画,同样能达到方折目的。此法在行草书中大量运用,楷书中用得不多,因为不易写得干净完美。横折竖中的圆折写法与方折写法稍有不同,实际上它是横画与圆笔竖画的连写。

(二)、竖折横

竖与横画连接称为竖折横。竖与横的连接形式不同,写法也不同。

① 逆锋下行;②提笔自左向右收笔;③顿笔折锋;④向右中锋行笔。

(三)、折的其他形式

折画的形式较多。如“玄’字既有撇折点,又有撇折挑;“子”字是挑折撇;“女”字是撇折长点;‘郎”字左边是横折竖与竖折挑,布部是横折撇。折画的写法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前一笔画结束,后一笔画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

(四)、折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扁 笔。折的扁笔是常见病笔。如图75所示横折竖的扁笔,竖折横的扁笔,撇折挑、挑折撇的扁笔,其质感粗而扁。形成原因:书写折时没有转换笔锋的方向,由原来的中锋硬折成扁笔偏锋,故下一笔画粗而扁。纠正方法:前一笔画完成后即提笔转换笔锋方向,或用翻折的方法改变毫面方向,然后再写下一笔画,使其仍然保持中锋运行。

b、鹤膝。折是两个笔画交接点,在折处形成如鹤膝一般的肿胀为“鹤膝”。形成原因: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写折时笔没有提起来,而是将处于下按状态的笔锋直接硬扭过来,这时锋向是转换了,但在转换锋向的同时必然在笔画外形成以笔腹为圆心、以笔腹到笔尖为半径的圆弧形的鼓出部分——鹤膝。其二,运笔方法正确,但由于书写速度过慢,在换锋时的提笔、按笔、再提笔的过程中,墨不断地往外涨出,形成鹤膝。纠正方法 : 其一,参照折的正确书写法,用提笔或翻笔来转换笔锋方向;其二,加快书写速度。古人将这种适当加快转换处运笔速度称为“留处行”。“留处”是笔停留之处,如转折、挑剔之处。“留处行”就是写到转折挑剔(钩)处,行笔速度要比平直之处要快,因为折处钩处笔锋要来回提按重复,若按平直处速度写,必有墨涨出。

c、塌肩。横折竖画之方折处坍塌如“美人肩”,称为“塌肩”。形成原因:书写时缺

少向右上提笔的动作,而是直接向右下顿笔写竖画。纠正方法:按正确书写法加人向右上提笔的动作。

d、抬肩。在横直面的交接处,竖画高出许多,称为“抬肩”。形成原因:横结束写竖时向右上提笔幅度过大。纠正方法:减小提笔幅度。向右上稍提即可。

(五)、总结

折的颜体写法有相当特点,要注意的是横与竖之间的粗细变化。

四、课后反思

少而精。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每天定时定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孩子来说,单定“时”,孩子在练习时又经常会左顾右盼,磨磨蹭蹭;单是定“量”,孩子们有时会草率书写,完成任务量了事。所以对“时”和“量”,要灵活掌握,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第九课 基本笔画练习(勾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钩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钩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

钩是一种常见的笔画。钩有竖钩、横钩之分。在书写方法上,无论是竖钩还是横钩,都是竖画或横画与点的出锋相结合。因此,钩的书写亦是竖画、横画与出锋点的连写。

1、竖钩

颜、柳坚构的写法基本相同。但在提笔到出锋的运笔方法上,又有提转竖构与翻折坚钩两种。以颜体“明”字与柳体“利”字为例,其竖钩为提转竖钩。其写法为:

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因竖钩是竖画结束再写点的出锋,所以注意事项可参照点的出锋。

2、横钩

横钩,最典型的就是秃宝盖头的第二画。如柳体“常”字与颜体“軍”(军)字的横钩。写法为:

①中锋行笔;②向上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书法681--16课时

第一篇:书法教案1--16课时第一课 认识和使用书法工具授课时间: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毛笔。2、书写姿势,执笔方法。3、通过蘸清…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