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第一篇: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人为什么要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枕边一本日本旅人新井一二三所著的《独立,从一个人的旅行开始》帮我找到了答案。
她14岁便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列火车,单枪匹马的,即使像一颗孤独的流星,却闪烁着令内心雀跃的微光。
她是天生的旅者。当她被生活压力所迫不得不觅到一份在格子间的工作时,她发现生活宛如一滩死水,自己正慢慢走向一个死角,压抑麻木的阴云笼罩着她。她向往着自由,却只能透过办公室的小窗去瞧一瞧美丽的湖畔一角。她不是追求名利的人,她宁愿用刚领的工资去买一块有黄油色泽蜂蜜香气的肥皂,因为这块肥皂带给她的愉悦远超名牌包包,从肥皂中她感受到了自然的召唤。
她说在她看来能够一个人旅行是独立人格的标志,而旅人生活带来的自由,远超过一块蜂蜜肥皂,因此她毅然放弃高薪工作重新踏上了征途。她的血液流淌着对自由的渴盼,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要自由!要自由!”这一点与我惊人的相似,我害怕过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固定在一个地方工作到55岁,对我来说那就像慢性毒药,将一点点侵蚀着我,慢慢耗尽我对生活的热情。
我羡慕她,但我更钦佩她。她让我意识到想过自己喜爱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更多次的磨练。她告诫女孩一定要经常旅行,不能做宅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见识最重要,你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视野广阔,心胸豁达。女性特有的一些弱点便会淡化,优点就会更突出了。
新井一二三,地地道道的东京人。日语是她的母语,却用中文创作,进行自我疗伤。她年少便背井离乡踏上北京征途,在那里她入乡随俗,穿起花衬衫,扎起麻花辫并结识了一群奉音乐为青春的北京摇滚青年,其中便有后来的摇滚天王崔健。在结束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中文的留学生活后,她又游遍全国:尝过新疆的哈密瓜,品过地道的四川担担面,并结识了许多少数民族的伙伴……
为了追寻青春,她选择越走越远;为了寻找幸福,她选择越走越远;为了不甘寂寞,活出独立自我,她选择越走越远。因此当她离开中国后,便又勇敢无畏地踏进了中欧迷宫,见识了古巴后,又领略了越南风情,甚至移民加拿大,后来又到香港工作。她不断地走向国境边界,也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而世界是她的。
她迷恋旅行。对她来说,花费最多的是机票钱,说过最多的是外国话,她的行李箱贴满了入境贴纸,她下厨的料理具备着各国特色。她已经忘记飞跃过多少次太平洋,但其中的快乐与心酸也许只有她才知道。即使被怀疑过是间谍,即使在香港被嘲笑为“文化杂种”,即使这种生活方式遭到东京朋友的怀疑,她也没有放弃过。她用出版的17本书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成长,这是她人生之途采摘到的精神硕果,是金钱物质所不能取代的财富。她愉悦的是自己的内心,她活得明白又看得透彻,她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所以她敢于向世人发问: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在她看来,旅行并不等于流浪。她不愿做无根的浮萍,不愿做断线的风筝。在邂逅真爱并结合成家庭时,她仍愿回归故土,呵护着亲情友情,做一个贤妻良母。即使少了当初一个人远走高飞的洒脱,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她照样推着婴儿车携全家跨洋旅行,看着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
她的旅者生活仍在继续,她深刻地知道:生活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不可改变的是初衷。当她回想起自己的初次旅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年幼胆小的她独自来到售票处绿色窗口买票的样子。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前往陌生的世界迈出你的第一步。人生和理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刻,我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水六铺自己填词作曲的《想去远方》。
“想走走陌生的小镇,想去远处什么地方;
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远处什么地方;
遥远的小镇,遥远的大海,遥远的梦想;
独立旅行,想遇见相爱的对象,想去远处什么地方。”
愿每个人都不忘初心,驾努力的一叶扁舟,驶往你真正想到达的地方。
第二篇: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作者:佚名
来源:《课外阅读》2012年第12期
“女孩子一定要经常旅行,不能做宅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见识最重要,你见得多了,自然就会视野宽广,心胸豁达,女性所特有的一些弱点便会淡化,优点便会突出了。”手边一本《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说的就是一个用中文写散文的日本女子,身为六零后的资深背包客从开始独自旅行到带着全家旅行的轶事。对于新井一二三来说,当别的女子忙着专注于名牌服装、化妆品的时候,她却忙着买张廉价飞机票飞天南走地北。从十四岁起她就开始了单独旅行,从单身到结婚有孩子,她从未停止旅行,她说“因为我是旅人”。其实,谁不是人生旅途上的旅人呢?
展开书,读者会发现原来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流行一个人旅行,而十四岁的新井一二三便由一次特别的机缘,开始了单独旅行。随着高中时代的到来,她加入了日本青年之家协会,第一次独自前往古都金泽,当她到达那里,她记录下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没人认识我。完全自由!”经过第一次独自旅行,她发现自己的内心被释放,她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人,她也因此对“独自旅游”上瘾。即便是面临日本的大学联考,她也难忍环游日本的旅行计划。
1981年,她考上早稻田大学,而1982年,她便开始了第一次海外旅行,从此成了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
有意思的是,新井一二三平生独自海外旅行的第一站是中国,她第一次在空中看万家灯火的地方是上海,从此,她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造就了她用中文写作的习惯。《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就是用中文完成的。
新井一二三申领了北京的公共汽车月票,她会用中国的粮票,学习中国女孩子的服饰和发型;接着,她会比较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大楼和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发现中国江南江北的语言不同,在上海人家吃糖水煮鸡蛋,结识偷渡港客。她带我们认识冷战时期的北京留学生,看她很有意思地用迪斯尼暖水瓶装花雕酒取暖,等等。
跟着新井一二三进入中国的脚步,可以跟着她认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看见“外汇券”,读到“内外有别”,读到“涉外饭店”,发现她曾经去“唐朝乐队”主唱丁武家做客,曾在演员刘利年家吃炸酱面,曾被中国人称作“小三子”。她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查询预订的年代,面对没有票,没有预订,没有空房,她也从没有停止脚步。跟着她,你会发现,她走遍了中国,她甚至带我们认识我们自己误解了的中国,比如伊斯兰的食品比我们想象的更干净,比如丝绸之路并非同时是面条传播之路,比如重庆有的担担面比成都的还地道等等。
“其实去海外旅行不必是百万富翁,在西方,越是没钱的年轻人越要去长期的旅行。”她在离开中国之后,去了加拿大,去了中欧,去了中南美州,去了越南,然后,又去了澳门和香港。她看过纳粹集中营,喝过维也纳咖啡,结识犹太人、吉普赛人。一路听她谈影响了六零后的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跟她感慨六零后童年时代大多读过的《安妮日记》,等等。
最后,她终于开始跟我们说她的故乡日本,她在阔别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日本,这时候,她才告诉我们,她离开日本是为了独立,是为了离开母亲紧密的关心。她说:“你一旦学会了做人,在哪里都会做人的。”
归国,让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她带着她的孩子开始了旅行,品尝日本美食,享受日本人的本色生活。由于她开始写到的政治原因,她在北京和台湾之间选择了北京,因此直到她有了孩子之后,才去台湾。就这样,新井一二三的这本旅行手记开始于中国,继续也在中
国,将来呢,以她对旅行的热爱,还会继续的,不过,接下来,她会带着孩子和家人一块旅行了,不再是独自旅行了。
阅读一个外国人写的中文书籍现在已经不是很特别了,很多外国人都能用流利的中文写作,但能读到一个外国背包客眼中的中国,谁还能找到比新井一二三更平实更普通更与我们平凡人贴近的旅人呢?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子。
新井一二三的中文相当流畅,文字清新,没有艰深的辞藻,也没有炫耀阅历,只有娓娓道来的一份简单旅历,带着慢慢独立的思想,让人体会一个女子在旅行中渐渐成熟。
我从中午读到黄昏,一本书已经读完,书里有着她保留的那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中国特有的物件图片,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回忆,我可以感受到她穿越在时空里酸甜苦辣的种种心绪,我可以透过她的眼睛看东西方文化,感受她心中的各种名士以及平凡百姓。一页页书页翻过,被她一颗爱自由爱快乐的心引领着,对她所有的过往旅程百感交集,也对她未来的旅行充满期待。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是旅人,我们成长,我们独立,我们寂寞,我们孤独。“在我看来,能够一个人旅行是独立人格的标志。”她这样说。我虽然不尽认同,但让我想起来曾在我眼前忽隐忽现掠过一抹倩影的一个女子,她的网名里有“蓝”字,她也是单身行走中国,走过很多青山绿水,只是她很少说出她的感受,看见新井一二三,让我想起她,像这样的女子心灵将是活跃的,心胸也一定是宽广的,只因天地自然能给予的一切,远比眼前狭小的要大要多,那些不需言表的、意犹未尽的,是那无尽的对人生、对外界世界的探索。古人不是说过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识万种人。如新井一二三这样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可真是人生最好的历练了。
“啊,日本某处有人在等待我。好日子,启程,为了寻找幸福。曾在母亲背上听过的歌做我的旅伴。”山口百惠的歌声飘在我的脑海,遇个好日子便启程吧!
第三篇:独立,从一个人做选择开始
无意中看到你的文章,朴实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就搜你其他文章来看,很有感触,看了你的日记,看很多人给你写信,我也向他们叫你一声姐姐吧(也不知这样的称呼合不合适),姐姐,我是大三的学生,很迷惘,不知未来在哪里,我就是你口中那种不知道自己兴趣在哪里的人,不知自己热爱的是什么,很可悲,我喜欢忙碌充实的生活,我渴望充实,不知自己从哪里下手,怎么样让自己充实,我喜欢新鲜的事物,可每件事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我知道不能坚持是我最大的缺点,总觉得学了这个就要放弃别的,总觉得时间不够,我仰慕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所以喜欢看各种类别的书,可不知该从哪方面入手,不知看什么样的书......很困扰我。
姐姐,我现在大三了,又面临着选择,我最讨厌选择,但又深知人生就是选择的,我总是选择逃避,从小到大,父母为我设定了一切,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可最终只考上了专科,父母总是不停地说现在没有本科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通过专升本,升上了二本,以前我也觉得学历根本就不重要,只要能力就行了,可现在我觉得现实不是这样的,看到我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找不到工作,母亲也说现在的工作很难找,我们镇上的普通的人民教师,送礼都要八万元整,为了我,我父母倾其所有,我不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父亲从小的理想就是穿上制服,可他那时家里穷,所以......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总说,女孩子穿上制服是最帅的,他最羡慕女生穿制服了,我就想我要考公务员,这样我就可以让我父亲高兴,让父母引以为荣了,可同时又有考研的事,因为学历上只会写二年本科,那样去应聘,学历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又觉得考研才可以方便以后找工作,这两大考试时间几乎是挨在一起,我知道我必须要选其一,可面对这样的选择真的好难,每当看到父母辛苦工作时又不想浪费时间,想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分担他们的辛苦,可我知道父母希望我考研,希望我考公务员,面对这所有的一切,我真的很难受,真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姐姐,可以帮帮我吗?
—————刚开始被拍马屁很高兴,看到后来很苦逼的分割线—————
关于你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我先说两句。做一件事,兴趣带来的热情只是最初的火种,想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投入,人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干得越来越好才越来越有兴趣的,不是对什么感兴趣才干得好的。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见过类似的例子,有个学生,由于运气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试成绩突出,老师和同学都称赞他,于是他开始对这科的学习更上心,更有兴趣,于是越学越好。这也是我从自己写作上总结而来的经验,一开始因为兴趣而写,然后坚持写,写得越多才会越好,因为写得好生出持续不断的热情。(我又不要脸的自我表扬了,so easy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自信心不足啦!)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不知未来在哪里,不知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也不知自己热爱什么并不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至少你知道自己迷惘的状态不好,已经开始寻求改变,而改变就有机会。认识自我是一项非常重要而漫长的人生课题,我们与职业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爱人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可能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认清自己,都对自己充满困惑,但人的一生也许就是自我答疑的过程。
像你这样花样年华的青年一切才刚刚开始,不必着急和焦虑,你还有大把时间用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自己,要认识并且做到自己是自己人生和未来主人翁这一点。
在你的这封信里我完全没有看到这一点,你的生活仿佛不是你在过,而是你的父母在过。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主人翁的态度,应该说完全没有主见。“父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本文2025-01-10 02:12:10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