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一》76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这本书共收录了66个鲜活的小故事,这些小短文所描述的智慧,体现了李校长的办学思想,是他和十一学校的同事们心血的结晶。实际上,这66个故事的后面都凝聚着十一学校领导、老师们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匠心独运的精神。

为了体现学生第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李希贵校长作了好多探索,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可贵,值得其他的校长学习效仿。作为老师,看了很受启发。校长看会更好。佩服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国多一点这样的校长、这样的学校,那将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很多年,人们只重视学生的感受而忽视教师的感觉,这本书能把教师当成普通成员中的一员,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教师的地位不是很高,人们对教育不是很重视,感谢作者能为老师呼吁。

学生第二,是一本书的名字。李希贵先生说他写这本,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只有校长把教师放在了第一位,教师才会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校长心中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学生第一,则是基于教育学的价值取向。我的理解是,从教育学意义上说,学生永远是第一位。

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校呢?我认为,如果非要让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排出一个顺序的话,学生无疑应该是第一位的。很显然,学校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吗?既然如此,学生就应该是学校这个场域中最重要的人群,是第一位的。

如何做到呢?北京十一学校的一系列做法值得学习,但不能照搬。学习的要点在于其始终把学生推到前台,把校园一切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悉数交给他们。比如办广告公司、复印社,搞电影课程,发放开学护照,选课,参加学校重大项目招标事宜等。校长和教师退到后台,作后勤保障。

不能照搬,是因为十一学校的特殊地位、特殊积淀、特殊条件,并非所有中国学校都具备,更多的学校是望尘莫及的。有差距,不代表不能有所作为,关键在思想、在理念。就实践层面而言,从校长到教师到校园里所有成年人,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他们的未来着想,自然就能生成许多办法。

学生第一,意味着“育人为本”的真正落实。校长、教师的视线应该始终集中在学生身上,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需,一切从孩子发展的高度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第一,不代表包办代替,不代表我们能冠冕堂皇地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许多他们不喜欢、不乐意接受的东西。学生第一,是李希贵先生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大胆实践。但我要说,这不是创新,而是大大小小的教育纲领里早就阐释得一清二楚的事情,只不过我们的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照做罢了。然而,我们仍应为李希贵和十一学校喝彩,他们的非典型案例,至少让我们明白:写在文件里的东西,可以成真。

如何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细细品味此书,你就会深切感受到,种种创新举措真的有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感觉,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二篇: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一)

刚拿到学校赠送的《学生第一》,我很有亲切感,因为我对教师应该转变的教育观念记忆犹新: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李希贵在这本书中说:“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学校给孩子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成就未来。

李希贵在《学生第一》里面展现了理想教育的蓝图,在北京十一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的许多大胆的设想都能在学校成为事实。学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开公司,自己聘用职员,自己选择喜欢看的电影,自己当大使……这些属于出了社会才能做到的,却再校园里成了平常,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看到的学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来学生第一不是观念,而是事实。

在十一中,学生们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来提前接触社会的点点滴滴。他们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还有许多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学生广告公司,学习开公司的相关业务;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学生院士;可以作为大使团,像外交官一样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还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征集和编辑优秀作品;通过模拟国际组织,把握时局,预测未来。

就是这些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学校还开办许多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比如:“开学护照”将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都牵引到“新学期开始”的事件中来,让三方都能见证学生的开学,也让学生对这样的开学终身难忘。还有,校园吉尼斯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校园开展泼水节,师生同乐,甚至连校长也能脱下身份,和学生一起泼水。十一中的泼水节,泼出的是水,带来的是亲密的关系,愉悦的情感,它给孩子紧张忙碌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成为了师生的乐园。

学校还是教师们的家园。十一中,再教师中评选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让老师们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建立教师互助中心,解决教师工作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建立了教工健康促进中心。给与教师们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

北京十一中通过“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让校园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家园和乐园,教师再这里幸福工作,学生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和谐地相处。我们没有看到关于成绩,教学质量的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色的学校,一个以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学校为价值取向的特色学校。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校训培养学生成为“勤学习、做真人、善实践、求创新”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实,我们还是在做蓝图之梦,只是十一中已经成为了现实。有许许多多的原因,阻碍着我们小学成为如十一中那样的特色学校。但是,我们都会相信,我们“学生第一”的蓝图终有一日会成为现实。

学生第一读后感(二)

这本书从六大模块六十六个章节集中展现了北京十一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去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怎样去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李希贵校长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由衷地佩服李校长的智慧与努力。做校长,李老师的观点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学生第一》这本书中体现了“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在我看来,《学生第一》这本书不仅仅是李校长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的总结,更是学生个人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典范。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好的想法,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好地想法。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来,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十一学校学生的参与度之高令人惊叹!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在十一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相信十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体会到了这种“幸福”。

《学生第一》这本书的内容都是源自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切身体验,学校管理中得点滴小事,也许正是这些学生参与的亲身体验,才使得内容更显得亲切、有血有肉,给人毫无造作之感。比如书中的“校园吉尼斯”给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带学生参加重要的活动”让学生跟着他尊重的师长,参加重大的活动,接触各界精英人士。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信、阳光、勇于担当、有智慧、有宽容心、热爱友好、乐于助人、有仁爱情怀的了不起的孩子们。

《学生第一》这本书给我的感动和触动很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幸福感令人向往。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体验,多参与,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将会非常有帮助。从根本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学生第一读后感(三)

上学期校长向我们推荐《学生第一》这本书。初次听到书名,很是不解,自古至今我们一直倡导尊师重教,“一日为师当终身为父”,当然是老师最重要,老师第一了,怎么还成了学生第一了?带着好奇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

这本书图文并茂,描述了北京市十一中学学校内发生的66个精彩的故事。这66个故事似乎让我亲眼目睹了十一中学生校园生活与活动的场面,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这66个故事让我深切领略了十一中学生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分享令人羡慕的幸福。

李希贵校长在卷首语中的话解答了我的疑惑——“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找寻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学生第一。我们希望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推动着孩子们能够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我们甚至十分情愿地让自己的虚荣心‘丧失殆尽’而看着孩子们的作为不断地超越自己。”这种理念、这个想法打动了我,我也很想在我的教学中学习运用,我应该如何去做呢?读完这本书,掩卷思考,我有了想法,这学期我校即将启动谈固小学文化节,文化节将历时一个月,每周有不同主题,分年级进行,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文化节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去做,就像让学生自己组织联欢一样,有些活动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先是小范围的,比如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内的,逐渐在校内。如果真正能让学生操作,这样的文化节才是他们的节日,才有意义。我们理应像北京十一中的管理者和老师们一样,默默无声地为每个孩子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培养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有着宽厚的肩膀;睿智机敏,纵横捭阖,有着智慧的韬略;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有着仁爱的情怀。当然第一次尝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学生第一》76

第一篇:《学生第一》读后感《学生第一》读后感《学生第一》这本书共收录了66个鲜活的小故事,这些小短文所描述的智慧,体现了李校长的办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