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精选5篇)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

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

摘 要:中国入世十年以来,不仅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10年间,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格局的条件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向世界标准靠拢的机遇,同时也有与自身水平不相适应的挑战。中国银行业虽然在资产规模、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积累了不少风险。本文就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管理与防范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流动性风险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 金融监管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occasion that China has been in the WTO

for a decade Abstract: China has joined the WTO for ten years, not only the economy has been brought great changes, but also China has increased it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During the ten years, China actively fulfills its WTO commitment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form, taking a more positive and open attitud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After joining the WTO,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ttern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China's banking sector is facing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to move closer to world standards, but also has challenges which are incompatible with its level.Although China's banking sector asset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also accumulated a lot of risk.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major risks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s are currently facing and proposes management and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 Credit risk, market risk, liquidity risk, risk control, risk prevention, risk management, financial regulation 中国入世对银行业的影响

1.1 中国入世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1.1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向国际标准靠拢

加入WTO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对我国的大举进驻,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先进的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它将进一步促使和加强我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的联系和合作,通过互补,共同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前沿理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业务和新模式将刺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加速我国银行业向商业化转变,有利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1.1.2有利于我国金融创新

加入WTO以后,国外金融机构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我国。这些新产品一般是引领了金融市场新潮流的,形式多样,以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手段,具有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降低借贷成本、稳定投资收益、提高市场流动性等特点,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

1.1.3有利于扩展金融业务体系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将开辟多种国内银行未曾开办的新业务和新服务。这对我国金融业务的扩大、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和金融服务手段的改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1.4有利于扩大资金利用渠道和资本投资效用的提高

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大批进入,将会使一部分资金流入,从而将拓宽我国的资金利用渠道。同时,由于国外证券商对基金管理业的参与,将会使基金品种逐步增多,开发出实用高效的金融产品。我国客户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还可使有限的资本获得最大的效用。

1.2中国入世使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以后,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而中国银行业存在不良资产情况,资产充足率较低的问题,如此之快的开放速度将使我国金融业面临很大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市场环境、技术手段、人才素质、监管体2

制以及风险防范等诸多方面与WTO体制不相适应,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1.2.1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经营多种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业在与综合性强的国外金融机构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

1.2.2面临管理体制的挑战

国外银行的经营管理,大多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还不适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管理。我国的银行还不能完全实行独立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避免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尤其是当国家财政困难时。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1.2.3面临业务创新,技术手段和优质服务的挑战

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其他业务发展动力不足,落后于世界同业。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技术手段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1.2.4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

加入WTO,国外金融机构与我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将是人才。随着国外银行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优厚福利、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的用人激励机制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我国银行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其结果将会使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进一步加剧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之间的差距。

1.2.5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技术装备落后、风险防范能力差、安全监管能力低、制约手段不强、内部管理不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加入WTO,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国际游资进来,给我国银行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3

险,甚至可能引起金融秩序混乱。

2.中国银行业目前面临的风险

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因此银行业应更加关注信用风险,关注资产负债规模,关注增长,关注整个投资结构的调整以及整个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强对整个市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2.1信用风险

2.1.1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较高

由于历史原因,就大部分不良资产的成因来看,多数不良资产源于财政的负担,是体制的代价之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体偿贷情况仍然存在重大隐患,一些企业过度依赖财政性担保,借款人未来现金流情况不确定,贷款偿还期长,很多项目自身的收益率都在贷款利率之下,真实的偿还能力较低。再加上信用消费的兴起,个人客户资信信息匮乏,不少客户拖欠银行账款,也容易给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难以处理。

2.1.2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贷款风险加大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不断加快。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单一,股权融资有限,主要靠银行信贷。商业银行和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选择行为促成了目前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高依存度也意味着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规模也有较大扩张。随着金融危机将房地产价格下降的气氛向国内传递,我国房地产业价格下降的可能性加大。房地产业若出现持续的大幅调整,不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平衡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也将对银行业相关的信用风险造成较大影响。

房地产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不仅有断供和开发商资金链的断裂,而且还有银行贷款抵押物的贬值和抵押物处置的困难。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将使开发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扬。4

2.1.3企业信用风险

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经营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企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步伐明显减缓,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个经济增长下行周期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2.2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近年来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存款又呈现不断活期化特征,这种存、贷款期限结构的背离将使期限错配风险加大。而且人为扭曲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加剧银行体系内流动性的波动。另一方面,因汇率波动导致的外币流动性紧张需要警惕。人民币持续升值趋势,本外币利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外币资金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西方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深刻体验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教训,中国的金融业也受国外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

一、变现能力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

2.3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入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困难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

2.4创新业务风险

加强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业务在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市场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还非常匾乏,相关制度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工具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5

了投机行为,扩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积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2.5内部管理情况

2.5.1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文化,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往往仅强调通过金融创新加快业务发展速度、扩大业务规模,却往往忽视风险管理,银行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仍仅以信用风险为主,未认识到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金融风险。而且风险管理方法单

一、风险管理技术落后,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在风险量化管理力面非常薄弱。

2.5.2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系统设计和模型构建等技术性工作需要在统一的协调、筹划和控制下进行,但目前,距离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组织和流程的标准化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水平的瓶预。

2.5.3管理体制欠缺

我国银行多数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内部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及体系间的相互脱节,忽视了内部建设中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无法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

3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3.1风险管理

3.1.1转变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随着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大量新型金融工具、交易方式的应用,我国银行业应转变原有的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内容应由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拓展为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多种风险的集中管理,如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应由单纯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建立网状全面风险监管机制,在制定内部风险管理原则和外部监管指6

标时,应将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多种风险包括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之内。

3.1.2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以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我国银行业应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动态的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创新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及时识别风险警情、变动趋势,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改变风险管理的滞后状况

3.1.3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审慎性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人民币国际结算业务也在不断发展,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审慎经营原则,不把市场繁荣作为放松内部风险控制的条件,采取严格的贷前审核,防范金融风险。

3.2业务提升

3.2.1优化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入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

3.2.2 大力发展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银行既是整个社会的融资中心,又是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中心。为了规避外部风险,银行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还应多发展中间业务,这是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2.3大力引进和开发风险管理的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是当代世界各国银行业探索的一个前沿问题。特别是很多新的风险技术的问题,我们必须现在着手去掌握,建立风险评级系统,力求准确地提供客7

户信用等级。国有银行要从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入手,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

3.3金融监管

3.3.1 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好《银监法》,提高执法水平,突出监管重点,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准确把握金融风险点,逐步建立健全的银行内部控制、监管部门依法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公共监督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齐抓共管,最终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3.3.2与时俱进,创新金融监管

要创新监管理念,坚持依法监管,以创新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创新中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要建立职责定位明确风险,努力实现现场监测现场监管的有机统一。

3.3.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监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银监法》精神,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公开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时间和方式,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全过程的监督,以确保其信息披露内容和程序的合法性、真实性。总之,要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结束语

在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格局的条件下,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新的经济形势在给中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银行业只有努力把握机遇,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大力推进战略转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8

参考文献

[1]王祥修,邹宏秋.WTO机制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2年第06期.[2] ]何自云.加入WTO: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J].中国金融,2000,(2)[3]王立军.“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挑战及策略选择[J].济南金融,2000,(2)[4]郭友著:《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04年第20期。

[5]徐智勇.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银行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结合点[J]现代商业.2008,(27)[6]吴俊.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J].农村金融研究,2010,(7)[7] 张宏彦.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国际借鉴[J].北方经济.2007,(14)

[8]阙新华,陈明贺.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7).[9]邹锦吉.王军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9).[10]贾深.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11]张雪君.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 ].经济师,2007,(5)[12]桂宏伟.浅议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4).[13]毛愫璜.美国次货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14]Joel Bessis,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 John Wiley&Sons, 1998 [15]Uyemura D.G.and Van Deventer D.R.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Bankers Publishing Company and Probus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and Cambridge, 1993 [16]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An Internal Model-based Approach to Market Risk Capital Requirements.Basle, Switzerland, 1995 9

第二篇:对中国入世十年的总结

对中国入世十年的总结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年,回顾这十年来,我国经济变化的步伐是如此巨大。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对外投资也渐成气候,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一年也就三四十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到2010年增长到67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对外投资国,从原来的“引进来”为主,发展成为如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局面。国内经济在十年间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尤其是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是全世界最快的,GDP总额跻身世界第二。

我们看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从而实现市场多元化,是出口贸易大大增加。但是我国的出口商品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比如在一些国家我国不能获得普惠制待遇,在有的国家被实施配额限制,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案例不断增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应对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变化的贸易摩擦,无疑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巨大挑战。我们要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不怕和老外打官司。因为一些涉案企业态度消极,患得患失导致进口国调查受理机构只根据其搜集到的资料来确定倾销幅度,从而作出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裁决。我国要培养应诉专业人才,积极应诉。采取“抱团”应战策略,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外贸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单独应诉难度大。但如果能形成合力,效果就大大不一样了。

第三篇:中国入世后银行业收益成本分析

中国入世后银行业收益成本分析

(二)削弱赢利能力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部分的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银行

业务市场份额都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都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使中资银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逐渐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在中资银行存在流动性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中资银行的生存。

(四)金融风险监管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对外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目前,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外资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多存少贷,将其在境内吸收的外汇资金调往境外套汇和套利;转移利润,逃避中国税收;违规经营,少交存款准备金;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采用如回扣等手法与国有银行争揽业务和客户、争夺市场,采用高薪等优厚条件从国有银行挖走人才等。(2)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驱动之下,外资银行将其业务的重点集中在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方面,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在这些方面与国有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而对那些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则不屑一顾。外资银行的这种经营活动将风险转嫁给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3)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而使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将变得更为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五)加大金融宏观调控难度首先,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由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传导机制,将进一步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难度。其次,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加。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的各类企业都可通过外资银行融资,这就意味着本币与外币的融通、国际资本的流出入将更加频繁,因此中央银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在中国金融业监管措施尚不够严密和完善的情况下(据估计近年来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外逃),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时,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外资银行将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推波助澜,加剧汇率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三、五年过渡期

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或利大于弊。但是,从短期来看、甚至从中期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即弊大于利。中国银行业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充分利用短暂而十分宝贵的5年过渡期,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造、彻底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一)建立健全国有现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属于“幼稚行业”。国有商业银行虽已有20年的历史,但商业化经营经验不足十年。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十年”应对“百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是“敌强我弱”的恶性竞争。为此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①加强自身改革与完善。首先,健全商业银行的治理组织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稽核与监察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等。其次,按市场规律和谨慎会计等原则反映商业银行有效资产,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现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考核办法,按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改革现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等。再次,按照精减、高效原则,精减分支机构的同时精减人员。合并国有商业银行省会城市分行,撤销地市重复设置的分支行,精减业务量小、长期亏损的县市支行及营业网点。鼓励商业银行之间交叉合并、收购、重组分支机构。第四,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会

计、统计报表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中外银行的竞争中,中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十分重要,如果对外业务处理基本达成同一口径,不仅可增强竞争力,还可以节约成本。在统一口径对外方面,日本银行业表现非常突出,形成整体合力,增强了影响力。另外,香港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实行的“银行公会”制度值得借鉴。可通过这一

制度,在中资银行间以协议形式达成某些共同准则、防止不公平竞争,协调解决部分银行间的业务矛盾,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②改善运营环境。改善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包括许多内容,但最紧迫、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进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金融资产的增长远远超过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维持国有独资组织形式,其资本充足率不仅得不到提高,甚至将会进一步下降。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无非三条途径,一是由财政继续注资,但近期来看可能性不大;二是通过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但受巴塞尔协议有关条文的限制,不可能随意发行;看来只有实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实行产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另外,产权多元化之后,外部监督加强。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发挥效益。

第二,加快商业银行实施全能化步伐。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其赢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尽快放宽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除了逐步允许商业银行从事各项投资银行业务外,还应当考虑允许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保险领域。

第三,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负担。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再承担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责,由中央银行完全承担;二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全部交由各家政策性银行承担;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上应有完全自主权,在机构设置方面的限制也应放宽。

第四,彻底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率仅为0.6796,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在它的几十倍以上。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由自身无法控制的政策性因素造成。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AMC以平价形式,并主要依靠冲销国有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方式来置换国有银行剥离出去的不良债权;二是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为配合对国有企业增资减债,财政部应尽快落实扩大国有银行呆帐准备金的打消规模,应当在五年内基本打消所有呆帐。

第五,落实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自主权。要真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赋予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权,商业银行除了拥有业务经营和自主权以外,还必须拥有工资、人事方面的自主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尽管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名义上是企业,但工资、奖金的发放办法受到严格限制。

第六,完善中央银行监管体系。需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在监管内容上必须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区别开来;在监督方式上,以合规性监管和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效率上,应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在监管力度上,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对中、外资银行一视同仁。

(二)有效监管外资银行追求高额利润、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最根本的决定性动机。除此之外,外资银行还存在着开拓外国市场、分散风险,以及全球战略等动机。问题在于如何将外资银行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此必须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可考虑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尽快完善外资银行管理法规。199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外资银行外部审计工作的通知》,目的在于从业务审计方面对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加以规范。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完整的《外资银行法》,显然不利于全面规范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业务经营活动。

第二,控制外资银行进入速度。许多国家都采用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来源国分布、总数以及每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的方法、从而确保本国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份额,以防止外资银行对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或控制。例如希腊、韩国、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土耳其等都对外国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有严格限制。中国台湾省每年准入的外资银行仅2-3个。美国制定的综合监管标准(CCS)十分严格,许多外资银行都被拒之门外。中国应当借鉴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对外资银行的审批速度要适当,掌握节拍,避免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

第三,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通过对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等方面提出要求进而实行有效监管,达到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扩张速度的目的,这是西方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的措施。以加拿大为例,其银行法规定,所有外国银行总资产占国内银行总资产的比率不得超过8%,或总资产的数量不得超过110亿加元。在对外资银行机构监管上,按照美国《国际银行法>的要求,在美国联邦注册的外国银行分行和代理处须将一定数量的资金以现金和合格证券的方式存放在指定的存款银行,该资金须不少于分行或代理处负债的5%,或与当地联合注册的银行等同的资本金。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银行经营牌照制度,通过设置各类等级的牌照来控制从事不同业务经营范围的外资银行的数量和规模,等等。对此中国有必要加以借鉴,以适当控制外资银行的扩张速度。

第四,引导外资银行向不发达地区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性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国有商业银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外资银行在取得国民待遇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则仍需承担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义务。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相对加重。为此应当参照国外做法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不发达地区,以便使外资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第五,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目前中国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大风险,支付问题不断发生。通过引进外资银行购并中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是一条有效途径,可采用入股、重组和收购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目前中国正在通过债转股方式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其中会涉及大量的不良资产出售,外资银行将是重要的投资者之一,具体参与办法可以考虑两种方式:一种是将AMC持有股权直接出售给外资银行;一种是AMC通过一定比例的折扣,发行抵押债券,出售给外资银行。

第六,引进外资银行应当首选中外合资方式。在引进外资银行众多的方式中(如独资、合资、开设分支机构等),以中外合资方式引进外资银行对中国最为有利:首先,有利于中方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经验;其次,有利于参与合资的中方银行通过外方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了解和掌握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再次,如果在中外合资银行中由中方控股,中方在重大经营决策方面可有更多的决策权,从而使外资银行的经营活动更能符合货币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中国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第四,在防止外方转移利润、逃避税收方面,对中外合资银行的监管相对容易一些,而对外国银行分行和外资独资银行的监管较为困难。与中外合资相比,外资独资银行的业务拓展能力、贷款规模以及赢利水平都远远低于中外合资银行

第四篇: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精选5篇)

第一篇: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中国入世十年之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摘 要:中国入世十年以来,不仅给自身经济发展带…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