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单元69方案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名称】 :《气温和降水》 【学科】:地理 【适用年级】:初一 【单元课时数】: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地理这门新学科比较感兴趣。

2、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能与他人合作学习。

3、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4、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对气温、降水已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5、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6、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单元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合作解决问题。

2、简单的PPT课件,引导学生探究,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学习1、气温的概念

①投影展示“不同气温下的两幅景观图”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

②学生自学“气温”内容,自己掌握气温的概念。

2、气温的测定

①自学“测定气温”,探究气温测定的方法。②小组交流。③师生小结

3、世界气温的分布

承接:从刚才的分析可见,无论从一天或一年来说,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世界各地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①等温线

学生回顾等高线的概念,推出等温线的概念。教师: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解释等温线的概念。②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 a.展示“我会读图”课件,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讨论课件中的问题。

b.展示“检查站” 课件,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学习。c.师生小结简要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③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展示“合作探究一”课件

学生合作探究: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分布的规律。展示“合作探究二”课件

学生合作探究:同纬度范围内,海陆气温的差异。展示“合作探究三”课件

学生合作探究:同纬度的陆地,海拔对气温分布的影响。④师生小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展示“小结” 课件 4、课堂练习,知识拓展

练习: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材62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3页“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课后作业:总结整节课重点,加深印象。

课后小结: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备课讲课,可以活跃课堂。板书设计:

气温: 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降水和三种主要的降水类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一些生活常识、自然科学道理,一知半解对于理解降水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补充,避开物理上的呆板、严谨,以生活常识,简化比喻来引导。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讲授新课: 二.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1.形成条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结答案: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

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内容小结:通过板书总结重点。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

第三课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讲授新课:

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练习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 4.“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 5.天水的主要降水类型为:

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33℃ B.17℃ C.20℃ D.23℃ 课后作业:复习并预习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板书设计:

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

第四课时《气候资料的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讲授新课: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绘制方法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 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

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

2、阅读方法

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

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

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

第二篇: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温。

2、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计算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3、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原因。

法:

读图分析、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哈尔滨、广州春节期间图片,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掌握基础

学生参照导学案,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及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题目,并记录自己的疑点。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二、探究讨论,解疑释疑。

(一)气温的日变化

1、北京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多少?

2、将2:00、8:00、14:00和20:00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4,得出日平均气温。

3、总结气温日变化规律。教师引导点拨。

(二)气温的年变化

1、读71页E表,根据表格给出的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并回答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_月,约为_____℃。(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_月,约为_____℃。(3)北京气温年变化特点冬季_____,夏季_____,季节变化_____(大或小)。

2、说出北京(北半球)陆地气温年变化的规律。教师启发点拨

(三)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上面的问题,纪录疑点,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合作完成问题

(四)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 学生讨论后,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教师点拨。

三、及时总结,梳理思绪

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四、达标测验,巩固运用 学生做测试题。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7月最高,1月最低

二、我国气温的分布

1、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纬度位置和冷空气的影响

2、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三、温度带

1、划分依据

2、类型

第三篇: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气温和降水》单元69方案

第一篇:《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单元名称】 :《气温和降水》 【学科】:地理 【适用年级】:…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