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面对面
第一篇:理论实践面对面
理论实践面对面
一、实践环节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能较好地将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国内形势相链接、与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热点相对照,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理论实践面对面”论文或调查报告,从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将理论学习、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二、实践环节的内容
1、实践教学地点:企业、机关事业、农村、实习基地、学生家乡所在地等
2、实践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主题内容:“学哲学,话改革”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
(2)实践教学主题内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主题内容:“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科学地思考未来,认识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实践环节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1、完成的调查报告、实践笔记或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完成的调查报告、实践笔记或论文必须观点正确,论述合乎逻辑,文字表达顺畅。
3、论文、实践笔记一般应为手写,独立完成后连封面装订好,字数3000——5000字。
参考书:《辩证看务实办》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网上可看到)
第二篇:2011理论热点面对面
2011公考理论热点面对面
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2 —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最新理论成果 重大战略思想...................................................6 —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0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0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15 —为什么说抗震救灾斗争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15 坚持好字优先 促进科学发展..................................................20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 物价上涨的脚步能否慢下来....................................................25 —为什么要防止明显通货膨胀..............................................25 理性看待股市的波动..........................................................29 —为什么要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发展..........................................2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3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33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36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40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0 “大部制”吹出清新之风......................................................44 —为什么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4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7 —为什么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47 奥运之年话契机.............................................................50 —为什么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和世界共同的盛会..............................50 软实力也是硬道理............................................................55 —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55 道德模范评选的启示..........................................................60 —为什么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0 西藏的明天更美好............................................................69 —为什么维护祖国统一是西藏稳定发展的政治前提............................69 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74 —为什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74 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思考....................................................77 —为什么要着力建设和谐劳动关系..........................................77 从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谈起........................................82
——为什么要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82 中国的贡献 世界的机遇......................................................86 ——为什么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86 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90 ——为什么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90
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十七大不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其载入党章,而且第一次高度概括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向世人郑重宣示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
伟大旗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
放眼全球,风云变幻,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中华大地风光无限美好。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那么,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却沧桑巨变,摆脱了贫困,告别了落后,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到底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亿万人民凝聚在这一旗帜下,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概括,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近60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进一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发展,大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掠夺乃至发动侵略战争来实现的。这显然不是我们要走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大量问题,这种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模式,我们显然也不会效仿。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必须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也走过一些弯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我国国情,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界定,包括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成功的奥秘。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这条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决不能走被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只能坚决地走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
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实践。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这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精辟概括,是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而深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已经成为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注重结合中国实际,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深深地扎根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凝聚党心民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网友提问
网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
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关键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最新理论成果 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对开展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决定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自上而下分批展开。当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正在扎实推进。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
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揭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
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从城市到乡村,举国上下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
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多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又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要切实加强和
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人民网网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留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远远没有穷尽。
★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说一千道一万,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符民意、顺民心,必将引领中国这辆和谐号列车又好又快地昂首前行,造福华夏世世代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是2008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新年贺词时说的话,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197
理论实践面对面
本文2025-01-10 02:05:52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