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定稿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定稿

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

国学,在我的理解中是一门融贯了我们中华民族精髓的学科。我喜欢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透过教材带来的浓浓的历史墨香,徜徉在历史的走廊。孩子们喜欢国学课自由的氛围,我喜欢孩子们美丽的笑脸,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国学课我仍多少感到些困惑。

2016年10月9日有幸参加在龙山小学凤山小区举办的国学培训,我们还观看了同学们以古诗词为语言脚本自编的韵律操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李新华老师的话犹在耳旁。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幼稚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在培训活动中有幸听了龙山小学几位老师的讲解示范,令我茅塞顿开,从中也找准了国学课堂教学的定位。首先教研室辛主任讲到了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产生的背景,课程经历了由无课程阶段到前课程阶段到现在的规范课程阶段。讲到了我们肥城小学教师团队花费许多心里编写的《国学经典》丛书,讲到了现在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养,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龙山小学的老师为我们系统地讲解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以及以李白、杜甫诗为代表的诗词单元的诵读指南,从教材说明、诵读目标、诵读指导、教学建议以及拓展链接等方面入手,重基础,正读音,重视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感受意境,读出感情,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其中梁丽娟老师演示的学生拍手诵读,家庭亲子共读,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李新华老师示范朗诵的《关山月》、《秋浦歌》入情入境、韵味十足、张弛有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为此,我校也积极响应,广泛开展“读经典”活动。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作为教师也要真切感悟经典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经典让我们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使我们多一些文化积淀,写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字字珠玑。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

国学,是最质朴的人生指南,是对世界的精辟认识,对为人处事的精准总结,日常行事的准则;学习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诵读就是最好的货币,在学生时期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长大后定会受益终身。学生通过背诵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经典美文诵读可以破解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一条快乐阅读之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龙山小学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今后, 我们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盐场小学

四年三班

王春辉

2010年10月

“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体会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第三篇:学习体会 国学诵读

传承国学经典

丰厚人文底蕴

——学习龙山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启动仪式体会

“世上的书,有的是根,有的是树干,有的是树枝,有的是叶子。读书就要读根一样的书。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思想河流的源头,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这段富含智慧的话发人深思,令人振奋。10月9日,我和学校20余名老师到龙山小学参观学习经典教育课程启动活动,聆听了北京育灵童教育研究院李灵玲博士的讲座和刘慧琴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感觉收获颇丰。

什么是国学,简言之,国学就是文化基因,民族烙印,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今年的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赴北师大看望师生,同样说了一段指明小学教学教材内容改变方向的一段话:“我很不赞成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潜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年的丰厚积淀,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传承经典,有利于传承这些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国学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是建设新型文明的起源。在当今文化泛滥,各种各样的书籍、音像等铺天盖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如何引导学生在限的时间内汲取更有价值的知识营养,是摆在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育者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精心筛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传统经典美文,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学习编排,解决了当前国学经典无教材,无教参,无课程的三无局面,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地为国学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途径。李灵玲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经典文化的研究之深刻,之广博令与会老师们佩服。

北京的刘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流程清晰,方法灵活,包含丰富,学生在赏析中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受到了古代经典韵文美的熏陶。一节课下来,长达1小时,但学生依旧兴味盎然。

其实,经典诵读在我们肥城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推荐诗文的编辑从散页的纸张到成册的套书,从仅限于唐诗宋词到拓展到元点古文,从仅限于背诵到表演、到吟唱、到运用、到测查,直到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套《百首歌吟》,也历经了长期的考验与实践,我们的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能背诵340余篇,这种日积月累的东西如陈年美酒一样历久弥香,只要我们坚持做,扎实做,就一定会成为丰厚学生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

不禁想起“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领下能够诵读更多的经典美文,为精彩的人生涂上最美好的底色。

第四篇:国学经典诵读材料最新

共和中心学校经典诵读材料

主持男: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 主持女: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主持男: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主持女: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主持男:诵读国学经典,彰显华夏文明,主持女:弘扬民族气概,展示自我风采。

主持合: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主持男:你有结绳记事的传说,仓颉造字使你的记忆不再失落;

主持女:你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你使野蛮的原始走出荒漠。师生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教师男:经典启迪智慧。教师女:国学浸润人生。教师男:诸子百家,争鸣绽放。教师女:诗经楚辞,典章风雅。

8、9年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教师男:一代圣人,万世师表。教师男:高山仰止,千古流芳。

6、7年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师男: 蒙学基石,短小精悍。教师女:家喻户晓,广为吟诵。

4、5年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教师女:百家姓中惊叹世界大,千字文里方知天地宽; 教师女:弟子规中聆听祖宗的教诲,三字经里体味人性的本原。2、3、4年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主持男: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主持女: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主持男:以诗言志。主持女:以诗寄情。

师生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主持: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家喻户晓,他的诗想象奇特,雄健奔放,色调绚丽,清新自然。

请听:

老师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生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生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主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唐王朝兴衰的见证者;杜甫,百姓疾苦的感同身受者。

男生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女生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师生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主持:继杜甫的诗风,体察人民的疾苦,南山烧炭的卖炭翁,丰年充饥的割麦姑娘,玄宗贵

妃的爱情让人长恨在心上,琵琶歌女的泪琴久久回荡在浔阳江。

小学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初中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可更沾巾。师生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主持男:精美绝伦的辞章,积淀了东方思想的灿烂先河。主持女:扣人心弦的语言,涤荡着我们仰慕圣贤的情怀。

师生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第五篇:国学诵读

南岗中学“国学大讲堂”

《诵读国学经典》

负责人:肇校长

主讲人:周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

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

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

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讲:孝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就像你问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什么民族一样,看似很好回答,其实又不那么好回答。国学,不是某一种学问,不是某一个学者,不是单一一种观念。说起国学,就像说起中国人的性格一样,既包罗万象,又一言难尽。国学好不好?好!可是中国人的‘国学’,让中国人败给了洋人,而且败额一塌糊涂。你说国学无用?这些信仰‘国学’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内心是如此的坚贞。土地没有了,国家破落了,身体流血了,生命逝去了,却始终保留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

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国学经典能提升人的境界,放大人的格局,提升智慧,只有这样才是人格饱满,人性光明,德才兼备的中国少年。

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智慧小结】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二、芦衣顺母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智慧小结】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三、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定稿

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定稿国学经典诵读研讨会学习体会国学,在我的理解中是一门融贯了我们中华民族精髓的学科。我喜欢在课堂…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