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人生的变与不变
第一篇:高中议论文-人生的变与不变
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人生的变与不变
大千世界,潮起潮落,人生瞬息万变。然而,总有一种东西在斗转星移间仍一如既往地坚守住自己的轨道,闪耀着亘古不变的光芒,那就是我们宁静的心。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微博可以让你一夜成名,彩票可以让你一夜暴富,高超的医疗技术可以让你的一头白发瞬间变得乌黑油亮„„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在一瞬间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但是,万变之中总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朱之文在《星光大道》上一歌成名之后重回底层过回农民工的生活,他宁静的心不变;塞林格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惊动文学界之后重返乡村守望自己的平凡,他宁静的心不变;林璎在缔造了越战纪念碑的神话后婉拒一切采访,她宁静的心不变„„
漫漫人生,我们的职业、财富、地位、声誉等等都在变化,浮了我们的眼,也浮了我们的心。在这纷纷扰扰的喧嚣之中,我们的心灵净土不容践踏,我们宁静朴素的心不能变易,否则我们只会在宇宙洪荒中迷失自我,流于平庸!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大作家刘亮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着。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净土之上,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这就是他朴素平凡的生活,宁静的心从未有过怨言和厌倦。即使是在他以著作《一个人的村庄》轰动中国文学界之后,他那颗向往自由与宁静的心未曾改变,名声的巨变未曾纷乱他心中的桃花源。年复一年,低矮的房屋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的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在悄然量变,伸枝展叶。不管年龄增减,不管名声消长,他仍是他,心中的宁静永远不变。心灵的净土之上,他一个人守候在村庄里那逆光的背影将绵延万世,亘古不变。
然而,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作家能如刘亮程般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宁静?又有多少作家在人生声誉的巨变、青春文**流涌动之中,如桑格塔般从容地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那里有文学的宁静。”?
拾回我们的宁静之心吧,我们心中的净土永远也不能变易!不要顾忌人生的浮沉,不要顾虑境遇的变化,如中世纪那些无名的石匠们精心从容地雕琢教堂顶部那些无人可见的雕纹。如果有谁问我们谁看得见,我们只管会心一笑:“上帝看得见,我也是。”
于潮起潮落的人生中,从容地守候自己宁静的心吧!别让它迷失在滚滚红尘中!
第二篇:文人与秋
文人与秋
翻开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惹眼的的是文学历史所拥有的艳丽光环,抢眼的是杰出文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刺眼的却是文人们为世事落下的清明泪珠。
中国文人好多愁善感。他们大多都是仕途未成,进而转为以文学创作来表达心中的积愤。其中以叹老忧国者居多。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陆游,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东坡等等。似乎在忧患中,文人们往往能做出经典的文句,流芳百世,为后人直至我们传诵。如此看来,面对这可口的文学美餐,我们好象应该对当时的动荡的时局心存感激。但是有谁会了解这些文学作品需要文人们倾注多少的悲愁和哀痛。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尝尽了世态炎凉的苦涩滋味,于是文人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生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就,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秋,隔于夏末冬初。已过去的是炎热繁华的夏天,将要来的是寒冷凄清的冬日。一阵秋风一阵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在秋天生活,好象是即将行刑的死囚,明知前方是断头台,但脚下走的却是唯一的路。秋天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由盛转衰的象征,就成了文人们抒发情怀的黄金时间。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重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随便翻翻唐宋诗词文集,没发现赞春绘夏评冬的诗词有可能,但若没看见写秋的作品那就太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登临送目,正古国晚秋,天气初萧,红藕香残玉簟秋秋天的萧索,冷清和衰败注定它将成为文人倾诉的对象。
从愁字的构造也可看出,秋天的心情自古便于愁有着不解之缘。秋天,它渗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悲愁,它饱含着几乎所有国破家亡的愤恨,秋天其实也在哭泣!
你听见秋天的泣声了吗?风儿赶来劝慰,叶儿为之憔悴,就连天空也为它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黑纱。这是秋天的情感,这是秋天的伤怀。这其实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深深忧患。
第三篇:高中作文议论文论英雄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层进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
议论文论证,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形式,即是纵式层进结构的体现,又称推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分为两类: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基本结构有以下两种:
一、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结构文章,展开议论分析。这种结构纵向开拓,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深化议论。“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它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二、采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即归纳推理),或由一般到特殊(即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体现纵式层进结构。
【应用范例】1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天地合而万物生。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从自然万象的描述中引出本文论点。)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几进年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吧息,因为此时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西方差距,没有妄自尊大。故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阐述“为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一种优雅的风度。在三月份的日本九级特大地震中,日本民众充分展示出了这种姿态和风度。几千遇灾民众正等待救援物资,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心中的恐惧,领取物资时也没有一个人插队,最后整个场地没有任何垃圾,他们没有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的生命、需求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论述“是什么”: 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一种优雅的风度。)
不以自我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行为怪异的年轻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乐。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必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阐明“怎么样”:要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
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以谦卑的姿态、优雅的风度去生活,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结束全文,展望前景。)技法揭秘:文章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作者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形式对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作用、核心特质和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前提,进行了逐层深入的论证,使读者明确了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因果关系。文章中心突出,举证典型,内容充实。层进式的论证,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应用范例】2 有志者为何事不成?
季洪余
古往今来,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是很多的,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曹雪芹发愤著《红楼梦》,清代还有个谈迁,呕心沥血二十七年,写了一部《国榷》,不料手稿遭窃,心血毁于一旦,他下决心从头开始,又苦干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正面引出论题:有志者事竟成。)
然而大千世界,扑朔迷离,又并非每个有志者都能成功。有一位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四五年来,他卧薪尝胆,平均每七天就有一篇作品出世。遗憾的是,除了一篇曾在厂里小报上露过面以外,其他都成了老鼠的佳肴。我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同是有志者,为何有的事竟成?有的事不成?这个问题值得朋友们三思。(反面引出论点:有志者为何事不成。)
夫志者,志向、志愿也,属精神范畴。精神能不能变成物质,首先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当然注意要失败。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人才,大伙偏钻一个牛角尖里,成功的机会怕就不多。许多青年想做文学家,科学家,很少听说有人愿作清洁工,火化工。其实,社会需要前者,也需要后者。与其众多的人在文学小道上挤来挤去,倒不如另辟蹊径,从平凡的本职工作做起。有位作家在一次创作会上说:“不是我泼冷水,在座的三百多位青年中,有五位能成为作家,已经是非常乐观的数字了。”这是大实话,至少我以为然。(论证层次一:志向能否实现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阐明“为什么”。)
一个人的志向能否实现,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主观条件也很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有个正确的估价,然后扬长避短,切不可以短为长。精于做买卖的不必硬来写小说,擅长种花的不必偏去拍电影(业余爱好又另当别论)。试想,假如陈镜开立志做体操冠军,聂卫平决心当举重健将,能行吗?(进一层论证:志向能否实现除了客观因素之外,主观条件也很重要。阐明“为什么”
那么,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仍有“事竟成”与“事不成”之别吗?据我初步分析,一要看你的志向是否坚定,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难免一事无成;二要有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一分耕耘,十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但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才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论证更进一层:志向能否实现须看志向是否坚定,须看实际付出了多少,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阐明“怎么样”,解决问题。)
愿青年朋友中出现更多的有志者。祝更多的有志者“事竟成”!(回应篇首,重申论点,表明心愿作结。)技法揭秘:本文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首先摆出一个现实问题:一个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国的托尔斯泰,最后没有成功。而后进入对有志者为何事不成的原因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先确立“大前提”——几条“有志者”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基本原则”,用以证明那些青年朋友有志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所致,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论点,阐明了有志者为何事不成的道理。
【特色总评】上述三篇满分文凸显以下共同特色:1.均采用层进式论证。每篇文章都用两个以上的分论点,从各个层面对各自的中心论点进行了逐层深入的论证,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2.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行文。论证结构完整,逻辑推理严密,分析问题不违背认识规律。3.分论点体现层进性。两篇文章都有两到三个分论点,且分论点都充分体现出意思的递进或程度的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温馨提示】采用层进式(纵式)论证需要注意: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其分论点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综合,并进一步使中心论点得到确立。2.要选择不同高度,同一方面的分论点或论据来证明观点。其分析问题,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轨迹进行。它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不再是并列、平等的关系,而是推进的关系,向前发展的关系;犹如剥笋,一层比一层深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3.采用层进式论证,常常在段与段之间常常用一些递进式的标志词,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正反对照,突出论点——对照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抑或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论证。对照式论证的基本结构有两类,无论哪一类,绪论部分都要提出中心论点,本论部分才是他们的区别所在。
正反对比型: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采用先正面后相反面的顺序,进行正反对比,分析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破立结合型: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要是错误的,又要是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的。破立结合,破是为了立,驳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证明正面的论点,以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
【应用范例】1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正面论证。)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反面阐述。)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不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反面论证、概括原因。)
(高考满分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的本论部分)
技法揭秘:根据材料内涵,作者从中提炼出“人要拥有宁静朴素的心”这一观点,为了论证论点,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对照式论证。先用海子的一段关于朴素生活理想的名言引入话题,以从正面阐述袁隆平所拥有的宁静朴素的心,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追名逐利在他身上无法存留的事实。再以“反观我们的社会”一句进入反面论证,在两句反问之后,列举大学导师为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郭敬明“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的大言不惭,以及科研工作者搞科研无不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的现实。如此正反对比,对照鲜明,论点更令人信服。
【应用范例】2 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 以民为本。(从正面阐明题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者不在少数。(反面论证。)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面论证。)
(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的本论部分)
技法揭秘:根据《回到原点》这道命题作文的题旨,作者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原点之所指、根本之
所在,亦即文章的中心论点。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列举我国历史上几位伟人的言论,从正面阐明了题旨,强调了论点。然后将笔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当今社会,当今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不少。我们公民中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的现实。在这正反对比,是非对照中,读者的思想认识必能得到提高。
【应用范例】3 这个世界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充斥冷漠。我们见过了声嘶力竭的呐喊者被社会的冷冰冰抹去棱角;我们见过了曾经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走向了成长的虚无消失不见;我们见过了拯救地球的英雄只能在角落落寞地感受人群欢呼的余温。于是我们惧怕,惧怕怀揣理想登上高楼被恶语推搡被势力所挟,坠入深渊,果决惨烈。(反面论证“破”:析甘当“路边鼓掌者”的思想根源。)
于是有人提出,为何总要做路上跑的人,我们可以懦弱一回,成为路边鼓掌的人。的确,以旁观者的身份存活于世,只负责惊呼与鼓掌,于人潮涌动时显形,于悄无声息时消遁,是再简单不过的保全之道。此时人人化为随风倒曳的芦苇丛中的一株,汇入朝五晚九的电车流,没了尖锐与戾气,温吞吞地,对世界宣告妥协。(反面论证“破”:析“路边鼓掌者”的种种情态、行为。)
自然是有人坚决反对的。汲汲营营于世之人一直是古来圣贤批斗最为惨烈的对象。我们有软弱的不堪一击的肉体支撑,却也有如同摒弃一切的死士般的意志,为何突然屈服于养生求歇的贪欲之下?人活着,并不是以此般形态,“口鼻尚存一丝气,四肢仍余一丝力”,而更应追求海明威所说的“高贵”。拨开迷雾看,偌大的世界从来不缺旁观者,若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追逐世界的信念,人、社会只能成为冷漠无知胆怯堆砌起的躯壳;而由旁观者构建出的团结却也是一击即碎——佯装弱者充当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是对生命的亵渎。(正面论证“立”:论述为何要做“跑步的人”。)
跑步的人在冲向终点后获得荣誉,性情耿直者更是不会因过程中的辛酸和疲累而后悔。当人群散去,跑道上空无一人,却也能携着饱满的泪光餍足地归去。(正面论证“立”:总论“跑步的人”的荣耀和无悔。)
(高考满分作文《跑步的人》的本论部分)
技法揭秘:依据文题,作者沿着为什么要做“跑步的人”,为什么不能做“路边鼓掌者”这一思路去深层思考生活现实。首先,文章分析一些人甘当“路边鼓掌者”的思想根源,从反面论证了这个世界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充斥冷漠的分论点。接着再从反面剖析“路边鼓掌者”的种种情态、行为,并一语道破这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保全之道”。然后文章转入正面论述,用“自然是有人坚决反对的”一句将笔锋转向“立”,用“佯装弱者充当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是对生命的亵渎”,从正面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这样,文章就在有破有立的论证过程中,突出了作者所持的正确观点。
【特色总评】上述三篇满分作文具有以下共同特色:1.均采用对照式论证。上述每一篇文章都采用了对照论证式,从正反两面对各自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2.注重论证的正反对照。上述三文的各自分论点均体现出对照性,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对中心论点展开充分而严密的论证,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3.注重论据的鲜明对比。上述每篇文章的两个或三个论据,都含有或正或反的固有特质,都能形成正反对比、鲜明对照,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中心论点。
【温馨提示】1.对照的双方要有可比性。对两个对象进行对照比较,必须肯定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否则比较的结论就不一定有效和可靠。可比性体现在:一是拿来比较的对象一般来说应该是同类的,这点与类比论证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例文《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的心态、心境则是同类的。二是往往要界定比较的界面,即两者是在一定的范围和层次上的比较,是两个对象的某些性质和特征在某个特定的界面上进行对照比较,而不是两个对象整体上的完全对比,因此对比的结论不可无条件地外推。如例文《跑步的人》,对“跑步的人”与“路边鼓掌者”的思想心态进行对照比较,论证始终紧扣“思想”和“心态”这一界面上进行的,界定十分清楚,并未做无条件地外推。
2.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对照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对照比较。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如论述人的思想境界,就只能进行今人的横向对比,若与古人作纵向对比,就不合理了。3.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以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写作中往往是对一个方面用墨多些,做为论述的重点,另一方面却起烘托、陪衬的作用,切莫平均使用笔墨。
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论证结构应用示范
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即是议论文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论证时,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且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论证时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以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写作中,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其基本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
【应用范例】1 诚信之惑(节选)
河北一考生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今社会如此严重的诚信危机呢?在我看来,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高尚信仰的缺失是罪魁祸首。(以设问提出论点。总)
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而来,我们所怀念的那个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似乎“金钱是万能的”成了绝对真理,每个人为了金钱从早奔波到晚,从青年奔波到老年。所谓“诚信”,似乎与利益成了反比关系。若垫资支付的彩票中了5000元,相信很多人会把奖金还给彩民;若中了5万元,这个人数就会大大减少;50万,500万呢?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金钱面前,欲望将诚信压缩,将贪婪放大,从而衍生了可怕的诚信危机。(分:阐明造成诚信危机的第一个根源)
另一方面,高尚信仰的缺失也对诚信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尚的信仰如灯塔,可以照亮我们的心,指引前程。如若没有,就会在漫漫长夜中迷失方向。诚信作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让我们知道该走向何处。如今,这盏明灯渐渐暗淡,甚至在有的人心中熄灭,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别人的诚信为自己谋利。(分:阐明造成诚信危机的第二个根源)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件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诚信的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分:以实例印证根源二)
技法揭秘:本文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形式。文章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提出问题”。这是“总”。然后分别论述“根源”的两个方面:一是从金钱物欲的角度,二是从人生信仰的角度。“分”论的部分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很全面。为了论证第二个分论点,证实“根源”的可信度,作者以再分的形式例举一个生活典例,对之进行印证,有力地支撑了第二个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应用范例】2 谈意气(节选)湖南一考生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分论点一: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篇二: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生”、“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以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展示】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篇三:高中议论文大全
做仁义之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走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路。属于我们的,小小的幸福。
——题记
家,一个由父母为我们构筑的温馨的港湾,一个能够让我们的心稍作休憩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家的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永远将我们温暖。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无法理解我们,以至于闹得不可开交,总觉得父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残酷,这时,我们便忘记了我们心底那小小的爱,这是用父母的泪和汗水构建的啊!我们总记得父母的愤怒,却忘记了我们曾经有过的快乐,一起走过的幸福的路。
也许,我们曾把父母的爱看作理所当然。曾在贴吧上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1岁,2岁??30岁,父母用他们小小的爱来为我们付出,而我们又回报给他们什么。冷眼?恶语?我们却不知道这令父母多么心碎。要知道,他们为我们做那么多时是多么开心,只希望我们快快长大。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湛蓝的城堡,曾经的微笑,曾经的祷告,许下天真的愿望。或许我们的爱不曾孤单,但流星也有逝去的一天。珍惜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小小的爱。
每天回到家,门口的灯都悄悄地亮着。我能明白,这是父母给我们小小的爱,等着我们小心地收藏,为我们照亮走在回家的路上。
煮酒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千古多少英雄,长河流沙中,扼腕英雄泪,感慨入杯酒残尊。空余壮志豪情,一朝血洒,悠悠。--题记
青梅煮酒,为论英雄。然而,如何为英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曹操对刘备如是说。原来,英雄需要胸怀,需要
高中议论文-人生的变与不变
本文2025-01-10 02:05:13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