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精选合集)
第一篇: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
七(2)班
常袁榛
想必大家也都读过《尚礼文化》这本书,十严禁六不准也都熟烂于心。首先,要想做好就必须先理解明白“崇德向善”这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含义丰富,待我娓娓道来……
“崇德向善”无论是对相关工作的要求,还是对理念的弘扬,都是非常细致深入的。下一步围绕着这四个大字,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先从“德、善”二字谈起。正所谓高山仰止,或者说一个人的风范“山高水长”,说的就是“德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善意,具体到“崇德向善”里,就至少体现了两个方面要求;首先是个人和社会的德行和善意,也就是说,是美好的一面。
“人心向善,感动常青”,冰心老人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路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采花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凄凉。”三年,可以让一个孩子在阳光中成长起来,亦可以将一个人的青丝变成白发。愿人人都能把持住爱的温度,珍惜和体悟到善良的存在,真情就细水长流。
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懂礼貌的话,那么,文明就会成为一棵小树苗,许多棵小树苗聚集起来,就会慢慢地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片苍翠欲滴的森林。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的文明,在我们原本就多姿多彩的生活又会增添几分乐趣,几丝美好。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人心都是向善的。朝着美好,向着希望,如向日葵一样总是将脸深深地浸入阳光,永恒的向往和追求着爱。
四个大字,却一天天的阐述着新的内涵,并给予这个社会以新生的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会自己创造爱,多为他人着想,多给社会一点爱心,世界将会变得美如天堂,因为里面充满了爱与笑语欢歌。
七(2)班
常 袁 榛
第二篇: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谢坊学校的同学。我演讲的题目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
崇德向善,奋发向上,这不是一个对我们的要求,而是作为21世纪新青年的我们所应该达到的标准。我想,如果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崇德向善,奋发向上,那么我们的未来将是一个美好未来、和谐的未来。
人人都应争做品德向善,积极进取的人。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吧!
这就是我今天主题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演讲,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八班的徐思雨同学。我演讲的题目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进了人类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凭着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带领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贵品德,率领全国人民建设新家园,构建幸福生活,惩恶扬善,维护了世界和平。
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这就很自然地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看才能。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讲了一番话:“大体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才能,有利于打天下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德行是才能的向导,有了好的德行,才能就会得到善用;才能是德行的辅助,有了好的才能才可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搜索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奋发向上
我对于“崇德向善,奋发向上”有着个人的理解——“崇德向善”突出一个”德“,有德方能向善;”奋发向上“突出一个”上“字,我把它解释为才能的”才“字,奋发努力方能成才,合起来说,即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的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我之所以把德字放在前面,才字放在后面,是因为在我心中一个人的品德是第一,才能居第二。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身上大体有四种德才关系,即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
一、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即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和谐程度最高,社会效益也高。
二、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做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贡献较小,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度高,但是社会效益略低。
三、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对社会的破坏性就低。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度低,效益低。
四、有才无德。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这样的社会和谐程序低,且社会效益极低。在我国历史上,用要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这就很自然的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才能。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讲了一番话,大体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才能,有利于打天下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德行是才能的向导,有了好的德行,才能就会得到善用,才能是德行的辅助,有了好的才能才可以发扬大德。
So I think we should try to do a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German word for the firs
崇德向善(精选合集)
本文2025-01-10 02:05:0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