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进步的阶梯
第一篇:农家书屋:进步的阶梯
农家书屋 进步的阶梯
在我们村委会二楼宽敞的书屋里,书桌一尘不染,两边靠墙摆放着五六个大书柜,书柜里书籍归类整齐。今年 “农家书屋”今年又配送了500余册各类书籍,每月还定期送来《青年文摘》《美文》等几十种报刊杂志,现在借书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书不但有文学类的中外名著《红楼梦》、《哈姆雷特》、《红与黑》等,给乡村带来文学气息让农民也能享受到高雅的文化;也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等都市小说,让农民兄弟在务农之余进入到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放松身心;还有《常见病预防》、《食疗》等卫生、养生类书籍,增强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更有《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手册》等科普技术类书籍,把技术融入到生产中让务农更加科学有效。不仅仅是农民,对于我们在村里工作的干部来说,有许多书也是没有看过的,有很多知识还是需要学习的,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完成好越来越发展强大的祖国的建设任务。古语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就比较喜欢书屋里人物传记类和历史类的书籍,让我进一步的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将来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如何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我们就要通过农家书屋这个平台为新农村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架设一个通天梯。
第二篇:农家书屋
文化助民致富,知识就是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如今的农村生活已经有了大大的改观。整洁的广场上,坐着休闲的农民;宽阔的村道上,奔驰着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布置得体的舞台上,音乐戏曲唱的婉转动听,听的人民如痴如醉;整洁的村子里,崭新的农舍前,各种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参加的人忘情投入。现在的农村,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四时不断;农民朋友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充实的精神生活更加点燃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激情,上百亩的蔬菜大棚、上千亩的良种培育基地、个体养殖专业户等等在农村应运而生。但是创业不仅是靠胆量,更要靠文化。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国家实施建设了“农家书屋”工程,给农民学习、创业搭建知识平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村里的种植户养殖户,时常到书屋里来查阅资料,有了书籍的指引,碰上难题再也不用到处求医问药。小张是村里的肉鸽养殖户,最初饲养靠的是经验,一边饲养一边摸索,每逢家禽瘟疫发作,肉鸽不进食,就乱了阵脚,要跑十几公里路到乡镇兽医站求援。农家书屋成立后,小张时常到书屋查阅养殖方面的丛书,现在不仅能自己解决各类疑难杂症,还能时常给其他养殖户提供帮助。借书最多的要数刘村的老刘。他逢人便夸书屋给他带来的好处:“以前,我养猪动不动就用树枝抽打,可书上说猪是不能抽打的,那样容易惊吓到猪,影响猪的健康成长,我照做了效果还真可以。好几次,猪着凉生病我都是照书上说的方子配药喂,很快就好了。嘿嘿,我还节省了一笔兽医的出诊费呢!”男的喜欢读书,女的也不甘落后。过去,村里的女人们忙完了手里的活计,总是喜欢抱着孩子东家走、西家串地打麻将。如今,农家书屋则成了她们的好去处,一有空就到农家书屋里看书学习,汲取新知识。有些妇女正是从书屋的报刊上获取了用工信息,到大城市干起了家政服务。
曾几何时,图书馆、阅览室只是城市或机关单位的设施,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们徜徉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里,农民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与土地打交道。有谁会想到,党的十七大犹如浩荡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带着党的温暖,“农家书屋”也飞向了贫瘠的农村,走进了普通的农家,贴近了亿万农民。今天的农民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农民也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成了令人羡慕的“文化人”!
第三篇: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调查报告
人文科学系 12汉语言文学(1)班李碧霞11861201203
3农家书屋概况: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把各部门、各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类似项目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同步推进,实现资源整合,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捐助,农家书屋建立之后,将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我所居住的镇上至今已建成数家“农家书屋”,在已建成的“农家书屋”,每个均配有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的图书,并有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和电子音像制品。“农家书屋”用房大多为各行政村(居)委会所有,个别为私有。图书等出版物由省财政提供经费补助、县文体部门和新华书店采购配送。门牌标识等由县文体部门统一制作并送到各书屋。书柜、阅览桌、凳子等设备配置经费,由乡(镇、街道)斥资、县文体部门拨款补助、村(居)委会也自筹一些解决。“农家书屋”对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科学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中的图书种类和数量:
农家书屋中的书目大都与农民有关其中有必备书目:《农家书屋》必备用书(全40册)、《农家书屋》工程书系(全30册)、《最受农民喜爱的故事家丛书》(第一辑)(全12册)、《感动农民书系》(全10册)、《农民常识书系》(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打工生活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乡村文化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基础常识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农闲娱乐篇(全10册)天津科技 全册定价、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农家饭菜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和谐新农村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专家讲科普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农家饮食常识篇(全10册)、新农村新农民书系——体育运动与健身篇(全10册)天津科技 全册定价、新农村新农民书系——农村生活家家乐篇(全10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书供农民们阅读。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部分乡(镇、街道)领导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只是一阵风,存在消极应付思想;
少数(镇、街道)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只是迫于上级压力或出于“作秀”的需要敷衍应对。
再来是资金问题。“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目前,“农家书屋”大多靠社会捐助,缺乏资金再投入,因此难以长久维持。
最后是质量问题。一些乡(镇、街道)急于求成,建成的“农家书屋”硬件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加上后期投入不足,管理和服务也难以跟进。主要表现为:书籍少而过时,相当一部分村的书屋只是挂了个牌子,里面藏书很少,即使有,也是早已过时的书,对村民缺乏吸引力;管理不规范,大部分书屋设在村部,由村干部代管,不少村没有图书借阅登记制度,图书流失严重;借阅难,村干部工作忙,村民想借书很难找到人,有的村的干部不重视书屋,即便有一些书也是束之高阁,不与村民见面。因此“农家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议
1、强化领导。把“农家书屋”工程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成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今后工程实施过程中给予“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的支持。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科学布局。目前,我县农村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在家的只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到书屋借阅的人很少。许
多乡(镇、街道)和村(居)认为,“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愿望是好的,但他们的确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来建好、管好、用好书屋,因此“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宜全面推开,要做到合理布局,选择一些条件好的村落,建设一批典型、示范性的书屋,集中有限的精力财力,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长期性、连续性的扶持和管理上的指导,确保其图书规模质量与时俱进、发挥效益。
3、管好书屋。一是要配好书屋管理人员。采取“以钱养事”的模式,政府“买单”,一个“农家书屋”选聘一名管理员,以合同方式加强对管理员的管理。搞好聘用的管理员的岗前培训,使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二是要建立滚动管理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要以县级文体部门为主,实行一一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考核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每年按整个书屋建设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书籍报刊更新费用。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取消每书屋更新费用。
4、用好书屋。首先,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农家书屋”,把“农家
农家书屋:进步的阶梯
本文2025-01-10 02:04:2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