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第一篇: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不断向现代社会转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章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收集了大量的定量材料和定性材料。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首先,笔者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压力、严重缺乏自信心、严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出现很多行为偏差。其次,笔者研究了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杂而乱,不成体系;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老旧,多以说教与惩罚相结合;教育的形式过于片面化、表面化;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笔者运用社会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章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原因。最后,笔者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探索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势资源;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 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上官子木在1994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名为《“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的文章中。直到今天,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大众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密切的关注,国家和一些地方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也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其中。近年来,许多地方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各地也相继推出了设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儿童托管机构、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推行代理家长等不同的举措[1]。
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这两个方面,同时少量地涉及到一些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对策的研究。研究主要是应用一些心理测量的方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远离父母少亲情,所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独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难合群、有过度自尊、少谦虚、极端自负、抗压能力差等。另有研究认为,有部分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同时自理能力增强,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成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3]。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问题
首先,笔者运用三项儿童心理健康量表:《自尊》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L区的5所乡村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中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33份,收回533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515份,回收率为96.80%。本次调查对象为515名同学,平均年龄为11.64±0.93岁(9-15岁);男生(49.1%)、女生(50.9%)大约各占一半,调查对象为五年级224人(43.5%),六年级291(56.5%);其中,留守儿童210人(40.8%),非留守儿童305 人(59.2%)。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观察,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通过对以上的资料进行梳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都表示自己的压力很大,主要来自于生活上和学习上。具体表现在:生活上,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饮食,如果家里只有老人,或者还有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这些人都需要去照顾到。有的同学反映说:“平常在家里的时间也是很忙,总要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到田里去帮忙干农活,为家人准备食物饭菜,我就完全没有独立的时间去玩耍或者学习。”而在学习上,压力首先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自己对于学习的领悟力不足。学习好的同学会觉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会很大,因为小学毕业要进入好的初中就必须名列前茅,大家都在暗自竞争着,有个别同学也因为没有考得好成绩而实施过自杀行为。(二)缺乏自信心
首先,依据项目针对农村小学生 展的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调查中对自尊自信的调査,根据《自尊》量表的心理测试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7.81±1.41,非留守儿童的测试平均得分为28.09土3.34,对比两项得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分数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分数,结论为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低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三)孤独感较强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孤独》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孤独得分为63.46土8.62,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2.52土9.15,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比非留守儿童的高。(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根据项目开展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测试结果,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得分为6.30±3.29,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为6.09±3.40,两项分数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分数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分数高,说明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低于非留守儿童。
(五)个别学生出现偏差行为及越轨行为
行为偏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高年级。这些同学由于在学校外,由于家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料,所以就容易跟着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从而学得了很多不好的偏差行为。有很多同学是学校的“小霸王”,经常会欺负弱小的同学,不交作业或者逼迫班里的其他同学为其写作业、在学校里向低年级的小同学收取“保护费”等等;有的学生在放学后会经常出入黑网吧去上网,玩一些比较暴力的网络游戏,并且在网吧认识很多社会上行为不良的成年人,从中学到了很多不良行为。(六)学习动机较弱
我们观察到寄宿的留守儿童平常在学校的生活非常单调,白天的时间多数是用于上课和写作业,课余时间很少,多数时间都用来和同学吹牛和在操场上玩耍,想做点其他的事情是没有时间和条件的。晚上有的学校因为保障学生的安全问题,还安排了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维持晚自习的纪律,如果有的班级全部是寄宿生,老师往往会上课或是进行小测验等。
三、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的成因分析(一)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重视
1、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针存在缺陷直到现在,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都没有出台具体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和规范。笔者看到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很多的内容只适合于城市或者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比较贫困以及中西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根本就不适用,有很多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条件都没有办法达到;而在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可以通过相关部分有有效合作进行开展,但是笔者对两所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去对比,意见指出“需要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不断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而目前农村学校是没有心理教师的,班主任老师也做不到去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意见还指出“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而事实上,在校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很少理会的,自然的标签也就形成,班级里这样类似的学生一般都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可以说,有很多意见上的条件就目前农村学校的水平的没有办法达到的。而意见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对策也没有做详细的说明,例如意见中所说的“五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实际情况下,只有共青团组织作为主要力量在推动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学校本身的力量都没有在全力发挥,其他部门的参与就更少了。
2、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农村学校的领导以及学校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关心不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发展遇到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学校领导在做工作计划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一个工作,学校的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上、学生安全管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于上级部分给予的心理健康等相关工作都看得不太重要,这就说明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其次,学校的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漠不关心,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样是放在教学上,管理学生的安全,维持学生的纪律等等这些方面,但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很少在意和关心的,并且对待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都只是用一种应付式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否受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不是很在意。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了最重要的关心和照顾,心理健康或多或少都很有所影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都很少会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在心理的问题很少过问和关心,导致了忽略了孩子在心理健康需求,从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在意。在对两所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访谈中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总是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物质生活上,例如:孩子与父母通电话时,父母的关心总是学习情况如何,生活上需要什么,钱是否够用,过年回家的时候孩子想要什么等等,很少会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忽视,自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没有什么需要,以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二)农村学校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
1、学校领导不了解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如何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农村学校的领导们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之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很多学校的领导都认为现在学生的问题越来越难处理,学生的很多问题之前都没有出现过,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给学校领导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想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对于心理
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的是缺乏的,所以不知如何开展。例如:有学校领导反映“没有专业的人士给予实际操作的技术上的支持,这项工作还是很难 展下去”;“这个东西还是需要一些懂得专业知识的老师亲自指导以后才能 展得起来,而且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支持”;“学校的老师对于这块知识都不懂,要把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下去是一项艰难的工程”等等,所以,农村学校 展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后面的原因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学校是一项新的尝试,缺乏相关知识技术的支持,难以开展。
2、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习惯于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 教师是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得以 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心理教师的严重缺乏说明了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担落在了这些乡村教师这里。可以说,农村教师是目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是,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如何开展也同样存在着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术的困难,同时还存在角色转换的问题,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不再适用于有效的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农村教师也要面对这很多新问题的挑战。有很多的教师反映,“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以前只要对学生严厉一点,或是用一些惩罚的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不能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都不敢随意的对学生进行惩罚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更加吵闹,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到达无法无天的地步。”直到现在,感觉教师工作越来越辛苦,因为之前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而又缺乏一些新的方法和经验,笔者认为,这些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不了解以及处理方式的不正确。
(三)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推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
1、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生疲倦
虽然农村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理学生问题会有所帮助,但是在面对其他重要工作任务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先放在旁边了。笔者在对两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的时候,很多的老师都表示,现在他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那里,因为有很多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第一,教学任务重,而教学质量与他们的绩效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不得不把把教学质量看得很重要,自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就有所提高,从而也无形地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自己也很无奈。第二,教师除了教学工作还需要做很多于学生无关的行政工作。因为乡镇上有很多的行政事务因为人手不足就会要求学校的教师进行帮忙,学校的老师对此苦不堪言,但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就会时长的感觉到工作任务多而重,对工作产出了疲倦感,自然对学生的关心就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关心,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2、农村学校工作环境较坚苦,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
很多的农村教师都表示农村学校的工作环境不好,心里其实并不愿意在这里工作,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把农村学校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过度的地方。现在农村教师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其他地方,来自本乡镇的教师其实在不断减少,而且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而年轻的教师都是来自其他的地方,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平常的工作时间都是住在学校里,随时需要对寄宿学生的安全和纪律负责,同时和家里的联系很少,不能做到对家庭的照顾,而周末的时候就会回家,导致经常的在家与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就会感觉疲惫,有的教师把家人接到学校里,但是学校的住宿环境不好,很艰苦。进而老师们都觉得学校工作的环境艰苦,导致了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对学校工作环境的归属感也不高,除了对于自己比较重要的工作会认真负责,对于其他的事务,例如关心学生的在校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都不是很在意。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农村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的条件都不成熟,教师做这项工作完全是对学生的义务服务没有什么经济回报,而教师对此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经验,对于对工作热情度不高的教师来说,是不可能去开展的。
3、农村教师自身经济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大,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康的关键力量,但是在发展教师资源的时候,笔者发现很大阻力。首先,农村老师的工作任务多而重,工作环境差导致老师的工作压力大;此次,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都不高,处于中下水平,所以面临这经济压力;最后,农村教师因为长期要在学校住宿,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对于家庭不能做到很好的照顾,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同样也很大。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农村教师的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普遍的农村教师先前在心理健康状况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的教师已经患有精神疾病。所以,农村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定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让老师学会自我的心理保健以及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况是发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让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那么是有利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相信会有很多的教师会志愿加入大这支队伍里。
四、服务内容
(一)优势视角的服务理念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都把关注点放在问题上面,总是习惯于针对具体的问题去想解决方法,所以老师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总是应该说教的方式,并且只是表面上去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理念就是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本身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所以笔者在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首先是服务理念的转变,把之前的问题视角转化为优势视角,以留守儿童为本,看到留守儿童的优势资源,带动留守儿童去改变,以此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个月的服务探索中,笔者也充分的利用了很多的资源,包括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老师的资源、学校领导的资源等等。虽然看到了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孩子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同样让人感到震惊,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最多的资源。首先,有的学生有着最为乐观的心态,我们在看到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很勇敢的去面对;虽然父母不能给予他们良好的照顾,但是这样的他们学会更多的自我生存和自我照顾的生活技巧和经验;孩子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看到他们在学校里会相互照顾相互给予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才能,他们有的很唱歌唱得很好,有的学习成绩很好,有的擅长画画,有的写字写得很好,有的会做很多的手工,有的擅于演讲等等,笔者在学校里看到了很多很有才能的学生,而这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自我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对于学生理想抱负的优点调查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即使是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理想的同学也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一些事情。只有心存想望,就会有改变的动力。而学生拥有的一颗天真而纯洁的心灵,是 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的动力。
(二)主要开展的服务及介入方法
1、帮助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服务更多学生农村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并且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然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的有所了解,并且学会一些实际操作的有效技巧。所以,我们针对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培训,帮助老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有:第一、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主要内容包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二、教师压力的自我调节。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的介绍;第三、教师情绪的合理宣泄。认识情绪,认识合理控制情绪对自身的重要性;学习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在培训期间,我们穿插了很多如何对于看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交给老师,这些内容包括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其具体的方法包括游戏、角色扮演、书写、绘画等等。
2、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建立人际支持网络,树立理想,健康成长 针对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价值观不高,缺乏信心等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利用班队活动和少队活动,在教师对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协助老师实际操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需求,与老师一起应用一些服务技巧设计服务方案;最后,协助老师实践服务计划,老师为主导,我们在旁进行协助。目的是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进而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次服务,开展的班队活动主要涉及三个模块:自我认知与成长侧重于心理方面,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进而接纳自己,最终的目标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通过让学生在班队中去自己体会和领悟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的合理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用具体的行动来强化来让学生的认知,而最终的目的是从行为、认知促使环境的良好转变。感悟生命的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可以积极乐观,最终培养学生开朗外向的性格。
3、帮助留守儿童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大,并且人际交往能力差,人际支持网络薄弱,我们应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两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开展两项小组服务。第一,应对压力小组。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后,发现学生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来自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学习负担重,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比较严厉等等。学生在面对这些压力的时候因为对压力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对方式单一,导致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足,很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鉴于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开展了应对压力小组,小组的目标是认识自己的压力,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并且体会与学习正确的压力应对方法。第二,同伴交往小组。针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名为“同伴交往小组”的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与人相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终满足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需求。
4、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 展各种兴趣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枯燥的课余生活,我们和老师一起开展了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自信心为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我们利用学校环境的优势资源以及教师的业余时间,并且把老师的业余特长进行利用。我们一共开展了两个兴趣小组,一是以唱歌兴趣为主的“欢乐合唱团”,一是以环保为主题,以手工和绘画兴趣为主的“环保创意时装秀”。我们邀请在这两个方面比较有才艺的老师一起来开展活动,利用老师的资源,为学生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兴趣活动。其次,就是利用学生晚自习的时间开展的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游戏会。游戏会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之后有一个放松,不过我们设计的游戏并不是让孩子单纯玩,游戏有着一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设计有训练观察能力和增进了解的游戏:“谁是领头人”;培养沟通能力的游戏:“传话“、“你画我猜“;训练反应能力的游戏:“大西瓜小西瓜”、“数字七”;训练团队协作能力的游戏:“青蛙跳''、“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第二、电影分享会。晚自习时间进入教室给学生放映电影,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电影的放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紧张与枯燥,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电影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放映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是关于师生关系的,让学生能够看到作为老师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让他们懂得老师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严厉,更有背后对于他们的关心;《冰河世纪》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理解;《风雨哈佛路》希望学生能够懂得只要努力,不管过程是多么的艰辛最终都能够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看完电影后的分享,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地方,只有通过学生们相互之间分享看电影后的感触,才能对主题进行聚焦,挖掘那些深层次的东西,返璞归真。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学生内心想法的过程。
5、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发现优点、展示自我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大型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融合进去。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给予这些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利用 “文化艺术周”的舞台,让这些富有才艺的孩子可以展示自己。今年的舞台上终于有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影,对于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利用很多小组工作的互动游戏,举办了师生趣味运动会,目的是希望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借此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处更为融洽,同时也给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点放松,让教师融入到学生之间,让教师对于学生更加的了解。同时也给与教师一个放松的机会。而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同时,消除学生与教师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方式。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学校的领导不知道要怎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师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虽然会有这方面的培训活动,但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操作性不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没有方法开展起来,所以,农村学校需要长期与深入的人才技术支持,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走进农村学校,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不仅仅是来自政府和学校的帮助,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其中。把政府有良好政策措施,高校有人才技术的支持、社会力量的爱心捐助、学校老师的亲力亲为、学生想要改变的美好希望联合起来,就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制,并且可以长期发展下去,受益的不会只有学生,还会有老师,会有更多的人,更会使得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4-06-05(1).[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 29(1): 29—36.[3]柳晓森.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超过4000万[N].人民日报,2007-12-20(4).[4]陈广云.解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华章,2009,(2): 125.[5]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近5800万,监护状况堪忧.http://edu.people, com.cn/GB/13547534.html.[6]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7(04): 127—129.[7]解秀新.日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日本问题研究,2006,⑵:37—39.[8]蔡韶娜.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7(11):356—363.[9]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78-84.[10]刘祖强、谅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前瞻[J].教育导刊,2006,(6): 62-64.[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
12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本文2025-01-10 02:04:21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