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有效课堂(共5篇)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追寻数学有效课堂

追寻数学有效的课堂,想说爱你也容易

—— 东台市时堰镇小学:李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短文:

一位妇女早晨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头上只剩下三根头发。她对自己说:“没什么,我今天可以编条辫子。”她编了一条辫子,高高兴兴地过了一天。

第二天早上,她照镜子的时侯看到自己头上只剩下两根头发,她对自己说:“没什么,我今天可以把头发分向两边。”她分开了两根头发,又高高兴兴地过了一天。

第三天,她照镜子的时侯看到头上只有一根头发了,她对自己对:“没什么,我可以把这根头发当成一根马尾辫。”于是,她还是高高兴兴地过了一天。第四天,她照镜子的时侯发现头上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她高兴地说:“太好啦,我今天不用为我的头发操心了。”

态度决定一切,人生态度如此,教学态度也是如此。如何追寻数学课堂的有效者,是不是有了短文中那个妇女的态度,想说爱你也就容易多了? 本文就如何追寻数学有效的课堂,谈点肤浅认识:

一、课堂导入开放化,数学课堂会更为有效。

一次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的口算加法》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小朋友们可喜欢玩画片了,今天咱们的数学课就从玩画片说说起。接着出示情景图:小明有画片34张,小亮有画片6张,小东有画片8张。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1:小东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2: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3:小明和小东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4:他们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学生边说教师相机板书,然后问学生:这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哪个?接着带着学生一一探索解决问题。

以上课堂导入的设计,教师不是为教而教,数学问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自觉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而又主动的,教者只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的平台。这四个问题体现了一个梯度性,由

浅入深,教师将它按照顺序呈现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领下有选择地一一解决问题,由易到难,既巧妙地巩固了旧知,又不露痕迹地过渡到了新知的学习,从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生1的问题)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进位加法(生2的问题),再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非整十数的进位加法(生3的问题),最后再到三个数的进位加法(生4的问题)。整节课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这样的情境导入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这样的开放化是现实而有意义的。

二、探索过程别样化,数学课堂会更为有效。

多次听过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对于学生探索分数意义过程的别样化让我折服。他一改往常老师惯有的设计模式,从整体入手,先是由“张老师是一个人”展开,让孩子们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有“1”。学生的举例很精彩:“一支部队”、“一个团队”“一条红领巾”等等。张老师又问学生3个苹果可以看成“1”吗?怎样就可看成“1”了?那6个苹果又看成几呢?12个?„„在学生朴实的话语和张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单位“1”,可谓设计别样化。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时,张老师还收集学生的作业,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却一样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单位“1”相同,涂色的部分一样,分数却不一样呢?他这样的安排和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是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的,而教师只是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作为引领者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数学课堂多么有效!

三、习题训练变式化,数学课堂会更为有效。

一次测验,有这样一道试题: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带小明上商场买一套衣服,最多应付给营业员多少元钱?最少呢?

上衣1:52元、上衣2:30元、上衣3:37元、裤子1:40元、裤子2:34元。

班级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让我愕然:全班65人,做对的同学只有15人。做错的高达50人,这不能不让我仔细分析。我在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总结到最后,学生对于题意理解不清,一是对于“一套”衣服、“一件”衣服、“两件”衣服的混淆;二是对于“应付给营业员多少元钱?”与“应找回多少元钱?”混为一谈。针对这些问题,对讲解此题之前先设计了三次变式的训练。在此之前,还是先向学生呈现有关上衣和裤子的有关信息。然后分别出示以下问题,一一解决。

变式1: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带小明上商场买一件衣服,最多应付给营业员多少元钱?最少呢?

此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件衣服”的意思,这为下面理解“两件衣服”和“一套衣服”奠定基础。

变式2: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带小明上商场买一件衣服,营业员最多应找回多少元给小明?最少呢?

此题在变式1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加进了“找回了多少钱?”这一要求,因为学生的错误答案中许多都错成了求找回多少元钱。

变式3: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带小明上商场买两件衣服,最多应付给营业员多少元钱?最少呢?

此题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一件衣服”的基础上,提出“两件衣服”的要求,学生理解难度不大,也易解决。

在这三道变式练习之后再次呈现那道试题,解决之前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讨论一下“一套衣服”与“两件衣服”的联系和区别。“两件”是从所有衣服中挑选最贵的和最便宜的,而“一套”却是先从上衣中挑选最贵的和最便宜的,然后再从裤子里挑选最贵的和最便宜的。有了这样的适时点拨和提醒,学生试做下来,正确率大大提高,全班65人有52人做对,这不得不说变式化训练使得数学课堂趋向有效。

总之,追寻数学有效的课堂是一条艰辛之路,但只要我有一种态度,一种孜孜以求的态度,力求在某些方面有所探寻:课堂导入尽可能开放化;探索过程尽可能别样化;习题训练尽可能变式化„„我们总能收获点点。试问:此岸与彼岸的距离到底有多大?我想:只有激情碰撞并为之努力后,才能激起浪花朵朵。如此回眸后会顿悟:追寻数学有效的课堂,想说爱你也容易!

第二篇:立足语文本位 追寻有效课堂

立足语文本位 追寻有效课堂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从教师课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上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和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三方面畅述了如何立足语文本位,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本位、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语文教学姓“语”,不管怎样创新,要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课不能上得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要立足语文本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2.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目标过高,通过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标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索然无味。

4.分层: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 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读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老师对大语文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了对文本解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或错过文本,以浅表的课堂活动代替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弱化了课堂教学中深入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少要抓住“读、思、练”这三个环节,通过“读、思、练”的携手合作,学生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这样,积累促进了运用,运用又更新了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

1.注重朗读,自主感悟。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启迪思维、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

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环节,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上课时,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老师的催促,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一个走过场,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惜,由于没有阅读,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

要强调的是,只要让学生读书,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方向和方法一个都不能少。如果缺省了,那就显得茫然无序,没有实效,徒具形式。例如让学生预习一篇新课文,则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字词,标写好段落序号,在此基础上读熟读通文章,对于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最好还要给他更具体的提示,比如,课文要读三遍,生字词的注音标注到行间,文字优美的提示他多积累词语,人文价值不一般的则请他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去品味出深刻内涵,等等。这样让他们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免得自己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只会坐在位置上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傻读,除了重复得让他反感以外别无效果。再如课堂上让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要求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的时候,则要求学生能很快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语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精读课文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对这些自己认为的精华部分与同伴分享,再与全班同学共享;品读课文的时候,则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作者、老师、同学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不人云亦云,等等。总而言之,每一个读书的环节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遵循学 生的认知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2.启思导疑,放飞思想。

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曾听一位老师上《散步》这一课,老师问:“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沉默,老师随口就说:“尊老爱幼嘛。”老师的回答是精彩的,只可惜是老师说的。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是需时间慢慢咀嚼反刍的。教学环节过于饱满就会无意识地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和质疑的机会,就无法放飞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永远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永远走不出前人的窠臼,日复一日的循规蹈矩,成为一个车间流水线下来的没有个性的“产品”,思想僵化,缺乏活力,没有创新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高分低能”的学生给我们留下的教训还少吗? 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精彩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调查表明,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即使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给”的永远是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新的源泉。

3.有效训练,夯实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重视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的“训练”,很快遭到了口诛笔伐,似乎以前语文所有的问题都是“训练”惹的祸。现在,人们谈及“训练”一词,往往是讳莫如深,几乎是避而不谈。我们要看到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的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不把学生抛入水中去呛几口水,去实际训练,只在岸上指手画脚,任你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学生还是一个旱鸭子。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三维目标”思想,语文课堂就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我们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的时候,把语文学习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一样泼掉了。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学生字写得七歪八扭,书读得支离破碎,说话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词不达意、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这些都必须 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就拿“小组讨论”来说,它可谓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扎实有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程序:(1)出示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或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的贯穿全文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各自安静阅读文本,思考。(3)小组展开低声讨论,先由组员轮流阐述自己观点,组长记录,再由组长组织讨论修订代表本组的观点写好发言提纲。(每一次教师只选择其中一组全程参与和指导)(4)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5)教师点评、总结。这当中的论题,应该是有讨论价值的。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养成的。其次“说”要“说”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还要认真倾听,听明白了他人的观点之长才得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听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追寻数学有效课堂(共5篇)

第一篇:追寻数学有效课堂追寻数学有效的课堂,想说爱你也容易—— 东台市时堰镇小学:李萍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一位妇女早晨照镜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