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河镇13个村水利设施将逐年改造
第一篇:程河镇13个村水利设施将逐年改造
程河镇13个村水利设施将逐年改造
程河镇张庄、李坡、邓岗、宋庄、小吕庄、西刘、六房、七房、上王庄、三房、张寨、石台寺、埠口等13个村,将作为2011至2013年中央财政全国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区)项目区进行建设。
此次建设涉及13个村共5413户23800人,耕地面积7.2万亩,其中,水田2.7万亩,旱地4.5万亩,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粮、棉、油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区。内容建设主要包括水源、渠系和配套建筑物工程。渠道硬化452条238.96公里;配套灌溉渠系建筑物4688座;改建挡水坝7座,堰塘整治258口,泵站改造7处(总装机613.5千瓦),机井78眼。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146万立方米,混凝土24万立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分三年实施。2011年度项目涉及石台寺、埠口、三房、张寨、七房等5个村,耕地面积27552亩;2012年项目涉及西刘、三房、六房、小吕庄、张庄、李坡等6个村,耕地面积28516亩;2013年项目涉及邓岗、宋庄等2个村,耕地面积19697亩。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区存在渠道严重淤积,漫灌现象普遍;渠道未衬砌,跑水、漏水现象十分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且配套不完善;渠道脱坡、严重垮方等险工险段较多,且每年都有渠道溃口发生,严重影响灌溉;泵站年久失修已无法正常运行等问题。项目实施后,可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供水保证率,促进灌区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生长。每年可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
2.54万亩,改善或恢复农业灌溉面积2.69万亩,新增农业灌溉面积1.13万亩;年节水800万立方米;年新增粮食产量196.22万公斤,棉花产量18.35万公斤,油料产量25.76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7.9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年增加额399.74万元。
赵香南
第二篇:大汶河乡镇水利设施调查
对古文化区乡镇水利设施现状及改进措施的探究
-----以大汶河区域大汶口镇为例
摘要: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本文将围绕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河道利用、水能利用、饮用水安全以及人们的意识程度六个方面进行古文化区乡镇水利设施现状的探讨;并通过国家立法规范、资金投入、水利服务队伍建设以及提高人们的认识等方面探究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措施,并突出强调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对古文化区建设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乡镇水利设施
现状
改进措施
201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因此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推动农村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出险加固、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也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
1乡镇水利设施的现状
1.1农田灌溉设施发展缓慢、总体滞后的尴尬现状
1.1.1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农田水利灌溉
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点指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强调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的目标。特别强调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1.1.2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业发展现状
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皆是农业发展大镇。两镇皆处在汶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田面积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镇上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局部地区还发展了大批特色的经济作物,比如温室蔬菜大棚、花卉圃园等。此外,养殖业也在该地的农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1.3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以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农田水利灌溉主要依靠水井取水和扬水站供水;第二阶段是70年代至2000年之间,此时农田的灌溉主要是采用柴油机从水井抽水,用软带或排水沟渠输送;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后,“世行三期”工程期间,水泵开始普及,结合国家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惠农政策,农田灌溉电缆铺设、地下输水管道铺设等开始普及。现在,电机灌溉已经在两镇农田灌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正在持续普及中,但在有些靠近汶河的河床农田和一些还未铺设电缆的地区采用柴油机灌溉还是较为普遍的。地下输水管道的铺设很好的符合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中的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这一要求,而且,对于该地区,在水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该措施也是该地区暂时找到的最适合的最受百姓欢迎的发展农村水利的措施。
1.1.4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现有乡镇水利的不足之处
1.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率低,效益衰减严重
现有的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经过30——40年的运行,渗漏严重,很多已成为病险工程,运行效率较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系数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很难发挥最大效益。
2.工程施工不规范,监理不到位,质量较差
由于乡镇缺乏专业的水利人员,两镇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初期,设计方案是工作人员依据经验拍脑门决定,没有参照工程设计标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具科学性。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也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时自建自监,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3.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防洪工程标准过低,存在安全隐患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田不成方、沟渠不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以前修建工程的时候只注重灌排功效,控制区域为小范围,且大部分地区的防洪标准只有几年,甚至没有防洪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和乡镇企业的进驻,两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一旦发生洪灾,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所以,随着农村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环境、生态和高效有机结合的水利工程的诞生。
4.工程所有权不明晰,建设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长久以来,农民群众一直是农村水利的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但含糊不清的“集体建设、集体所有、集体管理”观念,使工程产权不明晰。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村级工程几乎处于失管状态。2002年以来农村逐渐取消“两工”,加上土地承包时间多年不变和村民委员会“一事一议”政策的落实,使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出工难、用地占地难、串地调地难、“一事一议”难的问题。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建设的主体,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5.无统一规划,分布散乱,不易管理
70年代之后,两镇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多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远景布置,使工程呈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麻烦。6.重建设轻管理,管理体制不完善,工程现状堪忧
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统农村水利的顽疾。由于管理制度的区域限制性,跨村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受行政安排,带有垄断色彩的经营模式,缺少水务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农户参与管理机制,工程养护管理经费财政或集体经济负担不起,向农户筹措难度又大,构成了工程运行入不敷出、设施老化陈旧不能维护更新、服务质量下降、效益衰减、农民不愿意交水费(或维护费)、工程运行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因此,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单位的生存命运。
7.基层水利技术管理服务体系不稳,人员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两镇的水利站,直接承担着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和执法等重任。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大力推进下,乡镇水利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8、农村形式发生改变,政策出现断层。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公益性工程,过去一直是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建设。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农村每劳每年10个义务工、20个积累工)和农建费(全县每年300多万元)也随之全部取消【1】。这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资金筹措难、建设组织难”。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农民也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自己直接受益的事,只要村里组织,都愿意出工出劳,关键是村里没人组织。”但是村干部也有他们的苦衷,现在村干部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行都已经比较吃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9、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较少。
对于修建农村水利设施,国家专项资金少且投向不吻合。近年来,国家对水利投入侧重于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方面,对乡镇水利设施的投入太少。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基本水费取消,水利基金停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更不愿意投入资金发展乡镇水利设施。此外,建设乡镇水利设施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农村水利设施社会资本投入极少。
1.2大汶口镇水利设施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1.2.1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提出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主张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1.2.2大汶口镇与房村镇的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大汶口镇的乡镇水利设施总体来说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附近的几个乡镇,大型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比如大汶口水电站、大型的扬水站以及各个村庄现在还在普遍使用的大型水井。然而,70年代之后修建的大型水利设施了了无几。近些年,两个镇上新添的水井多是浅井,其水位与汶河水位齐平,除了上面拨放资金修建了天泽湖蓄水库,“世行三期”期间在农田铺设了部分地下输水管道,农田灌溉专用电缆,去年山东大旱期间四川打井支援小队来此打了几口深井,以及现在有部分村庄也正在铺设地下输水管道之外,大汶口镇与房村镇基本没有什么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1.2.3水利设施发展缓慢原因初探
首先,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的工作。70年代以前,农村都是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那时候如果要修建水利设施,各户村民都很积极主动的出工出力,修建水利设施的资金也来自集体。而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各乡镇都未再建设过大型的水利设施。原因有三,一是修建大型水利的资金不足,修建大型水利设施需要的资金是巨大的,仅依靠村里集资,很难解决问题,这需要国家政府的拨款,而在这期间,国家政府在此的投入确实太少;二是组织建设大型水利设施需要的人力难度也比较大;三是乡镇政府对于发展水利重视不够,对于镇政府来说,组织修建大型水利设施,虽然确实惠农惠民的百年大计,但其影响力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的,暂时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且对于增加乡镇政府的税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很多乡镇政府因此并不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
其次,在乡镇政府部门还特别缺乏专业的水利人才。现职的乡镇水利站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都是半道起家的人,对水利知识并不是特别熟悉。很多农民反映上来的灌溉难题等,很难能有一个专业的水利工作人员能从专业的角度帮助乡政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很多村里自己搞的一些水利设施也因为缺乏专业科学的技术指导,建设完成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并未达到预计的效果二过早的荒废了。
再次,国家下放的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在到达乡镇后,并未全部被用在水利设施建设上。虽然现在国家提出了很多政策要辅助发展乡镇水利设施,但当物质和资金真正落到乡镇政府时,这些资金都会部分转移到发展其他项目上。而真当上面的领导下来检查时,下面的乡镇才会做些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
1.3大汶河水能利用现状
1.3.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1.3.2大汶河水能利用现状
水电建设在保障能源供给,保障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显著的综合效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作为水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水电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更证明了其在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大汶河水电站我们了解到,这座水电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中间经历了三四次整修,最后一次翻修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设备总体来说十分陈旧,再加上一些按河流综合规划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被单纯按发电工程开发;并且一些开发者不按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的装机规模建设电站,而是依自己的财力,缩小装机规模,更有一些开发者不遵循梯级规划,任意选点建设,这些使得水能资源转化为电力的能力很小,浪费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1.4大汶河水污染的现状
近几年,大汶河流域的中上游有7项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下游有3项超标。地下水色度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0.6倍,浑浊度超标0.8倍【2】。由于大规模开采,深层承压水受到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水质也有污染。因此,该地政府对流域污染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增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治理面源污染;建设湿地保护区等。经过这些有效措施,大汶河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的大汶河表面上看起来风景优美如画碧波无痕,但金钱诱惑下的环境破坏,是无论用多少金钱也挽救不回来的:停在岸边体积硕大的采砂船,采砂后留下的条形河床,河道被非正常拓宽后留下的潭潭死水,正在控诉着贪婪的人类曾经对这条母亲河的伤害。
1.5大汶口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1.5.1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的目标任务。指出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1.5.2大汶口镇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经过实地调研,大汶口镇的东杨庄、新杨庄、西杨庄、东西住村、西西住村、南腾村、北腾村等村庄存在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这几个村庄北面、西面被牟汶河包围,南面被柴汶河围绕。最近十几年间,两条河流一方面由于上游一些大型的污染企业的污水排放污染了水源,另一方面由于近十几年汶河里的河沙被过度的开采,使得汶河净化水的能力下降,加剧了汶河的污染,使得该地的地下水已经遭到了污染。现在,这几个村子的村民平时已不敢再饮用地下水,前几年为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镇上曾经组织打过一口深井,给几个村子统一输送自来水,但根据村民的反应,现在的自来水也是受了污染的。村民现在基本上是买水喝,这些水都是从北边靠近徂徕山的村庄运来的。不同时期农村水利的特点与乡镇水利设施的改进措施
2.1不同时期农村水利的特点
2.1.1传统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
我国水利历史悠久,传统的农村水利一般指狭义农村水利,主要指防治旱、涝、渍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以服务于粮食生产的人工措施。其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目标单一,竭力开发水资源,甚至超过生态承载能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满足供给要求,且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制度,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建设;管理体制实行计划分配、行政分割;注重经济可行、技术可能,忽略环境生态要求;缺乏社会监督和用水户的参与;水利工程散、乱、杂,缺乏统一的规划。
2.1.2新时期农村水利设施的特点
新时期的农村水利,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要注重功能上的配套,更要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如今农村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农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水利需要努力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高的防洪排涝保障;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文文化更加自由的氛围下,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灌溉排水,也需要结合环境、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注重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的建设,从水利机制入手,加强工程管理,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的弊端;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意高科技在水利管理和水利测量中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的精准和现代化。农村水利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重点,传统农村水利重视工程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重点;新时期农村水利重视综合发展、统筹环境保护,加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村水利更加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新时期的农村水利需要更加注重人水的和谐发展、工程的永续发展、技术的科技发展。
2.2针对大汶口镇与房村镇水利设施状况提出乡镇水利设施建设的改进措施
2.2.1转变机制,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
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可以有效解决末级渠系建管用中责任不明、建管脱节、水费征收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通过宣传,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用水者协会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协会的运行管理经费计入田间小型灌排工程管理成本,为协会良性运行创造条件。开展对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帮助其完善制度,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按程序规范运作。2.2.2统一规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形成“一盘棋”,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是关键。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水利资金。政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明确今后所有涉及农村水利的各类工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分实施,整片推进,同时各部门要在相关项目评审委员会中增加水利部门的专家,听取水利部门的意见,确保项目中水利建设部分科学合理,使涉及农村水利建设的各类国家投资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3规划眼光要长远,建设中严把质量关
在工程建设初期,要以长远、统一规整的思想进行设计,使得新建工程与原有工程配套,新、旧结合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从工程开始规划,直至建成后的管理,各个时期都需严把质量关。在初期把关建设材料,选择符合标准的建设材料,做好保质保量中关键的一步;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持质量监督一关,监理工作做到位;建成后工程管理工作要跟上,避免“重建轻管”、“有人用无人修”的现象出现。
2.2.4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提高农民兴修水利
程河镇13个村水利设施将逐年改造
本文2025-01-10 01:57:07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