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 9 鸿门宴学业分层测评 鲁人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 9 鸿门宴学业分层测评 鲁人版必修2
鸿门宴
[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毋从俱死也 从:跟从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意思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举起 .D.得复见将军于此 得:能够 .【解析】 B项,意:料想。【答案】 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不可不语 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
B.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
【解析】 ①③④为名词用作动词;②⑤为名词作状语;⑥为使动用法。【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102】
A.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解析】 A项,妇女: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成年女子的统称。B项,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C项,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指①形容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十分,极。D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答案】 A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具告以事 ⑤长于臣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此天子气也 ⑨沛公安在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⑨/⑥ B.①⑦⑧/③⑨/④⑤/②⑥ C.①⑦⑧/②③⑨/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⑤/⑨/⑥⑧ 【解析】 ①⑦⑧为判断句;②③⑨为宾语前置句;④⑤为状语后置句;⑥为被动句。【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解析】 D项,将:动词,统领军队。【答案】 D 6.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216800103】 ① 2 项封于.A.长于臣.
此奇籍梁以.B.以其无礼于晋.
独籍知之耳.C.不敢倍德也愿伯具言臣之.教籍兵法于是项梁乃.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解析】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均为介词。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答案】 B 7.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解析】 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104】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 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解析】 D项中“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被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待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语言运用层] 10.仿照下面的句子,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导学号:21680105】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2)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11.空缺部分是下面一段文字的中心句,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概括。
【导学号:216801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刘邦夺取咸阳后,听从大臣们的劝告,把秦王朝的金银财富一概封存,同时约法三章,撤出咸阳闹市,还军霸上。刘邦此举,使项羽的谋士范增大为惊惧,从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可断定刘邦其志不小,有取天下之心。历史上也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历经苦难之后经不住腐朽生活的侵蚀,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答案】 一个不慕富贵而清贫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相反,一个贪恋于荣华富贵、“珍馐佳肴”“花天酒地”的人,必无远大志向。12.某公司经理得知员工的父亲生病,但又因工作无法脱身,所以让小王带上礼物前去看望,下面是经理写给员工的便条的正文,请指出文中5处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悉闻家父贵体抱恙,我心诚惶诚恐,本应莅临看望,实因琐事缠身,无法前往,特托小王送上礼品,以表孝心,如有需要,只管吩咐,定鼎力相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便条属于应用文体,要注意谦、敬辞的使用是否准确,语体是否得当。“悉闻”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家父”是自称,谦辞;“诚惶诚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程度较重;“莅临”特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答案】 ①悉闻——获悉、得知 ②家父——令尊 ③诚惶诚恐——十分着急(挂念)⑤定鼎力相助——定当效劳
④莅临——前往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节选学业分层测评
逍遥游(节选)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御六气之辩 C.三餐而反
B.知效一官 D.而后乃今培风
【解析】 A项,“辩”同“变”;B项,“知”同“智”;C项,“反”同“返”。【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怒而飞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未有知其修者 .D.行比一乡 .【解析】 A项,怒:奋起的样子。【答案】 A 3.与“水之积也不厚”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天之苍苍 B.鹏之徙于南冥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汤之问棘也是已
【解析】 例句与A、B、D 三项的“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的“之”为指示代词,意思是“此,这”。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野马也,尘埃也 ..B.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解析】 A项,野马:古指游气;今指野生动物的一种。B项,果然:古指吃饱的样子;今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指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为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怒:愤怒 志:记载 修:长 比: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2)庄子的《逍遥游》说大舟好像不拘无束,但它受到水的限制,水积厚方能航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3)庄子《逍遥游》中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在《逍遥游》中有“大年”与“小年”之说,其中对“小年”的界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注】 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纟光: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⑪犛(lí)牛:牦牛。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⑧
⑨
⑩
⑪
⑦
⑥
⑤
④
②
③
①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解析】 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指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 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 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 :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解析】 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答案】 C 8.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解析】 C项,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也”理解不正确。【答案】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译文:
【答案】(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
(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空的部分有五石的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只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卖掉药方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让它)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着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往往踏中捕兽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犛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语言运用层]
10.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填序号)①《逍遥游》其实无形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②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③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
④所以大与小呢,它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中很多实用的规则里。
⑤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解析】 ⑤是提出论题的句子,应居于首位;①是阐释⑤的句子,应该紧跟⑤;从③④中的“因为”“所以”来看,④排在③后;②又是对④的阐释,排在④后。
【答案】 ⑤①③④②
11.下面是一段关于庄子的论述,请在画线处续写合适的语句。
论忠君爱国,他不如屈原——后者尽己之能辅佐怀王,受诽谤遭流放仍与楚国誓同生死——而庄周则譬如一散居在山林的野鹤;论劳苦功高,他不如孔子——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__。但庄子就是庄子,他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存在。他不刻意去度量规划别人,自然也不希望别人多留意瞩目他。
【解析】 续写句子首先要分析前面的语句,使之句式前后一致,内容前后连贯。结合前面的语段可推知“后者”应续写的内容为孔子的所作所为,“而”后的内容应为对庄子的阐述。
【答案】 历尽坎坷周游列国 虽真知灼见不为所用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庄周则恰似一尾徜徉碧水的游鱼
12.根据所给材料及地图,补出下面问路情景对话中小明应回答的部分。要求(1)内容清晰,能指引对方顺利到达目的地。(2)表达得体,符合语境。
图15 中午,小明放学后,在学校门口遇见一位叔叔向他问路,下面是两个人的对话。叔叔:同学,我要去省四院的北门,请问你知道怎么走吗?
小明:(1)
叔叔:谢谢你,同学。
小明:(2)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同时考查了语言的得体。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根据问路人想去的地方先找好路线,一般而言要找一个相对简单的路线,即少转弯的路线比较适合陌生人找对地方,选好之后,要分清方位,同时要说清楚什么街什么路,第几个路口、朝哪个方向转等;第二句话主要表达不客气,要注意用语得体。
【答案】 ①您可以从这里向北走到第一个路口,就是正东路,向右转,向东走到第二个路口是栗康街,左转向北,走到第二个路口是健康路,再向东走一点就看到省四院的北门了。②不客气,叔叔再见。
第三篇: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人生的五彩梦学业分层测评1沁园春长沙鲁人版必修5
学业分层测评(一)沁园春 长沙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5812003】
①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②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③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后,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④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⑤“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⑥有人多次为邢台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A.①③⑥
C.①②③
B.②④⑤ D.④⑤⑥
D [①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②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③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④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不合语境。⑤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⑥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25812004】
A.设想一下,如果大陆一个省区的旅游系统像台湾那样反复出现恶性事故,社会舆论向该省区根本交代不了,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B.7月25日,华为公布了2017的经营业绩,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0%,达到了2 455亿元,超越2016年同期30%的增长。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选择与成就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指出了一条宽广的大路。
D [A项,主客倒置。应是“该省区向社会舆论根本交代不了”。B项,搭配不当。“超越……的增长”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幅”。C项,成分残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前加主语“汉语”。] 3.选出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组()①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③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 ④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⑤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⑥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A.③④①⑥⑤② C.③⑤②④①⑥
B.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②⑤④③⑥
C [可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所给的这几个句子,由“优良传统”我们不难发现,②④两句是紧挨着的,且②句在前④句在后,这就很容易选出C项来。然后,我们再看C项所提供的句子顺序,若符合逻辑,就可判定它是正确选项了。] 4.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甲)我校团委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我爱祖国”演讲会。(乙)您是著名演讲家,对演讲颇有研究。(丙)现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们的活动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C.(丙)
B.(乙)D.(丁)C [“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能对邀请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5.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突出结束语的特点,要带有总结性;其次,要恰当地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以突出这次朗诵会的主题;最后,语言要连贯并富有激情。
【答案】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导学号:25812005】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____①____。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____②____。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____③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应填6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怎样;②处由“还没结束”可知应填“还在继续”之类的话;③处承接上文“今天”一词,填与②处相类似的内容。
【答案】 ①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②还在继续 ③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导学号:25812006】
《欢乐颂2》是一部都市女性情感剧,因为它选取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所以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受到观众的喜爱。编剧通过角色的现实性刻画探讨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如何寻找人生航向、如何生存与进步等问题,剧中不少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必然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这部剧必将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视剧在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①选取了五个女性形象未必完全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根据表示推断的词语“必然”“必将”,找出表示推断的句子,再参照①句的形式改写即可。
【答案】 ②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不一定就能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③这部剧未必能最大限度的扩展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二、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导学号:25812007】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C.“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 “幽燕”,点明时间,又与题目相照应。D.“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E.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 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最后两句总结,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BC [B项,“俯视”错误,应为“仰视”;C项,“点明时间”错误,应为“点明地点”。] 9.“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曹操的《观沧海》,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挥鞭”则是这一豪情的体现。
【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写出魏武的豪气、豪情万丈的英雄风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醉翁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④
③②
①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
CE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 9 鸿门宴学业分层测评 鲁人版必修2
本文2025-01-10 01:56:39发表“精品范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sowenku.com/article/17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