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栏目:精品范文发布:2025-01-10浏览:1收藏

第一篇: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观沧海

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钱塘江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独坐敬亭山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嫌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篇:月下独酌

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月下独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诗文赏析

(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 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二)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三.总结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课前准备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一、基本训练

字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环珮(pèi)

二、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出示“梯度三问”尝试题: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三、进行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1、正确朗读诗歌并翻译全诗。a、指定学生朗读

b、听教师范读,感受音韵和节奏 c、集体朗读 d、明确感情基调:(链接幻灯片)情感基调:沉郁怨愤

e、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链接幻灯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

预设: 宫女 远嫁他乡(一去紫台连朔漠)死后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

美丽 被小人所误(画图省识春风面)人死魂归(环珮空归夜月魂)充满怨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昭君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有哪些共同点?诗人借昭君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环珮空归 有家难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漂泊西南,(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可见:昭君之怨即是作者之怨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4、诗中为了表现作者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a、怀古伤己(用典、借典抒情)咏史诗,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

本文借昭君其人其事抒发作者自己的苦闷怨恨、漂泊之情 b、对比 对仗工整

(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

四、拓展延伸

月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问:请根据咏史诗的特点,结合本诗,赏析诗中“怀古伤今”这一艺术手法。明确:这首诗借越王勾践的史实,抒发作者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概。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清楚史实)送桥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主备人:卜瑾

审核人:陈月明

复备人:

赵娟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当堂检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问:请根据咏史诗的特点,结合本诗,赏析诗中“怀古伤今”这一艺术手法。

诗人通过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抒发沧海桑田之变,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无常。

六、课堂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第三篇:《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诗文赏析

(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 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二)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 2 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三、总结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第四篇: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

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所用反衬及想象的艺术特色,学习分析及运用 3.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人论世)

前面我们了解了李白是在政治上的失意与不得志之下创作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实,在那之前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让 “提前退休”了。对傲岸的李白来说,这不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更是很件丢脸面的事情。不好求人或许也没人能帮忙,更是没处能倾诉了,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首诗《月下独酌》,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这首诗看出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孤寂的他如何排遣呢,标题中可以看出酒与月,他唯有对“酒”与“月”去诉说他心中的苦闷。

月与酒的意象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简单回顾一下诗歌中所接触的月与酒的意象,做个总结归纳: 月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在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神话传说中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在于月亮之上。“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冷清寂寥”“渴盼团圆”等意。

酒:酒一般来说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酒的意象解酒怡情,解愁忘忧,送友饯别等等。此诗中的酒又意在表达些什么呢? 下面就通过具体的研读分析来品一品这其中的味道。

二、初读,感悟诗歌整体情感。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说说你读完的整体感受。——孤独

三、再读,分析文本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独)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艺术手法:想象,以物为友。“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注意他邀请的是明月,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主动接近的是高洁职之物。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大凡人在孤独的时候,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作伴,一只狗,一只猫,都可以成为良友;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到了借物为友的时候,他的孤独不言而喻了。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独)

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排解出心中愁苦了吗,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作者既知月影本无情,但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不独)升华高潮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暂且,有一种遗憾、勉强之意,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及时行乐:“及时行乐”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时都容易产生的。可在后来李白那儿,“及时行乐”越来越成为他的处世的态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更多情况下是对友人说的,但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明确地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伟大而可爱而值得传诵千古。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灵自由。

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艺术手法:想象、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独)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于是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李白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三、总结全文

同学诵读,感悟课伊始的问题

1、“月亮”的意象在本诗中:

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酒”在诗中有: 解愁忘忧

人贵直、文贵曲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委婉曲折,用反衬手法来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这也正是那个自由、豪放飘逸的李白。

四、作业:背诵本诗

五、板书:

不独: 花间月下 邀月与影 暂伴行乐

独: 独酌无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月下独酌

第一篇:月下独酌《月下独酌》作者:李白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